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路 《环境教育》2014,(10):53-53
正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其所属的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的产物。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人为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孟子"天地同诚"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此外,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以顺应作物的生长和节气变化为出发点,蕴含了朴素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雏形。如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u)罟(gu)不入(wu)池,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2月15日)过去一年,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决策部署,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有力,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局良好,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新的一年,希望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三个最大"省情认识,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场  相似文献   

3.
《绿叶》2020,(Z1)
正生态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土壤,既继承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又发展了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等生态道德观,还发展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生态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建设生态文化是强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段慧群 《绿叶》2014,(2):106-109
正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对人与自然问题做过深刻思考,最核心的生态思想是"天人合一"。在当今反映生态问题的文学书写中,"天人合一"思想仍然是优秀的精神资源。致力于生态文学写作的甘肃作家汪泉在继《沙尘暴中深呼吸》、《白骆驼》之后,又推出了探索性作品《西徙鸟》和《枯湖》。  相似文献   

5.
王四达 《绿叶》2010,(3):62-65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对生态问题认识最深、对生态危机解决最好的还是发达国家,而不是有“天人合一“传统的中国。中国危机四伏的自然生态只是表层现象,它是社会生态乱象丛生现象的直接反映,而社会生态的乱象丛生又与政治生态的弊端重重密切相关,这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合理的社会制度能产生一种健康的社会心态,制度与心态既可良性互动,亦可恶性互动,治好政治生态.自然生态危机才能根治。若根源问题不解决,求助于“天人合一”又有何用?  相似文献   

6.
策划人语:在百度上键入"美丽中国",可以得到两个显目的搜索结果,一是CCTV和BBC联合摄制的一部同名纪录片,其以精美的影像表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自然人文景观,其次就是"十八大"报告中的热点词汇,它承载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并重的过程,更是生态意识引导生态实践的过程。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普遍提高,但更多是偏颇性生态意识,缺少了整体性生态意识视野。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模式,其宗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并重的过程,更是生态意识引导生态实践的过程。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于自然生态价值的确认和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美丽的认同。目前,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态意识普遍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生态意  相似文献   

8.
王行坤 《绿叶》2011,(6):56-63
"历史的终结"之后,我们都被抛入了全球资本主义这个装置之中,想象不出资本主义生产之外的替代性逻辑——直到生态危机的爆发。生态危机真正让所有人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可能导致人类历史的真正终结。但是当下的生态意识却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根本性的质疑,反倒成了一种虚假意识。于是,如何确立一种新的生态意识,从而提出一种替代性的发展方案,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6月5日,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西宁召开。青海省委书记、省长王建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决扛起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义不容辞的责任,举全省之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开创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者生态行为的意识层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界定生态旅游者概念的基础上,从生态旅游者的生态行为意识角度出发,将其划分为自在、自觉、自为三个层次,并根据实践的需要探讨了提升生态行为意识层次的几个措施:制订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准则、实施生态伦理教育和进行生态行为引导.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14,(4):33-43
正2013年环保部宣传教育司启动了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依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通过转变宣传教育模式而推动公众参与等方式,来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导致人们把开采演化成为掠夺,严重打乱了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是目前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本的对待自然界的生态伦理观。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新的视角出发对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探索,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探讨。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东方的伦理思想、宗教、哲学中包含有大量有关生态的伦理、哲学思想,其中尤其以道家、道教为甚。  相似文献   

13.
王玉庆 《绿叶》2013,(10):69-77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何为人与自然和谐7怎样判定7实践要求我们不仅从哲学意义上论述,更需要从科学体系和技术层面上说明。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整体框架,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来看,生态文明可看作是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个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统领其他各项建设的.它是我党在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种治国理念和政策导向,迫切需要融入其他四个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儒、释、道文化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如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节用养物"思想;释家奉行的"众生平等""依正不二"思想,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见素抱朴"思想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充分利  相似文献   

15.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为我国政府生态服务职能转变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此,政府生态职能应实现从"环境"到"生态",从"管制"到"服务"两个转变,在自然、经济、社会三个领域发挥应有的生态服务职能.加快相关立法、整合政府生态服务职能、完善组织机构体系、建立健全政府生态服务职能规范、转变实现职能的方式、发挥职能替代效应等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有效发挥生态服务职能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实现永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追求携手合作应对",习近平提出的"五个追求"给出了答案。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表达,其中传递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进一步丰富了其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  相似文献   

17.
正上海市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是上海市教委、普陀区教育局全力打造的一所人文化、生态化、信息化的高品质公办实验小学。学校自2012年创办以来,以"两纲教育"(即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为基本教育方针,以"和乐教育、和美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学校是师生和谐成长的幸福乐园"为办学愿景,让学生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快乐学习,在生态化的绿色环境中和美生活。加强基础建设,打造生态校园学校管理遵循"以人为本"这一可持  相似文献   

18.
正环境意识同样需要利用各种方式,植入环境教育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植入到人们的价值观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内嵌在人们的观念中,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正>南宁市秀厢小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友爱北路西五巷9号,创建于1952年,现有学生1203人,教师73人。近年来,结合校园"兰"文化特色,学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为师生的精神属性和自我精神需求,让心灵和自然相通,打造一种师生共赢、家长和社会共同认可的绿色文明和谐校园。环境创氛围,润物细无声学校形象地运用兰之"秀、雅、馨、香"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是古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然本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审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给予自然以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将其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因而,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相对于人类的能动性要重要得多。2.生态伦理意识。从自然生态的本体意识出发,很容易萌生出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爱惜观念。儒道两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对人类活动做出了道德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可称得上最早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