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长制推行中公众参与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环境》2021,40(3)
河长制作为一项行政系统内部的创新制度,在水污染治理上取得了实际的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高度依赖人治、考核问责缺乏监督。为了使该制度不沦为短期运动式治理的手段,长久地为水污染治理发挥作用,就要完善其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牢固制度的基石。通过对河长制中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进行研究以及对目前各地方的实践现状进行归纳分析,笔者发现:从现阶段来看,公众参与河长制存在无人负责的空白参与、缺乏法律依托的无序参与、低水平的末端参与的问题。因此,河长制中的公众参与机制需要从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法律保障、提升参与水平进行多角度完善,以此推动河长制长效、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孙汉侣  陶林 《四川环境》2022,41(5):269-274
河长制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公众有效参与。公众参与对于河长制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文献综述和现场调研为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从河长制实施现状来看,尽管目前有一些地方制度创新,但总体看仍然存在公众参与动力不足,参与方式单一,缺少政府有效回应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政府理念滞后,河长制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公众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公众参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河长制考核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保障。改进对策是政府转变理念,健全河长制信息公开机制,培育公众环保理念和参与意识,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健全专门的河长制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主体性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评价对价值关系的规范性把握内涵决定了其主体性,而评价实践过程评价主体和价值关系主体的相分离引发了评价的主体性悖论。要解除悖论必须弥补环境评价的主体缺陷,让真正的价值主体参与到评价过程。目前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停留在形式参与,而参与机制的有效发挥需要有制度供给、技术主体的角色转化、公众主体能动性的激发、参与的组织化引导等内外软硬条件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问卷调查(CATI)的方式,详细调查并分析广州市公众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满意度及4个分项满意度情况,经分析可知:(1)公众环境质量和环境形象满意度较高,环境治理满意度一般,环境管理满意度较低;(2)环境满意度的主要短板是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机动车和餐饮污染治理以及环境投诉与举报处理;(3)提升环境治理满意度能最有效提升公众环境满意度。针对问题提出提高环境治理活动能见度,重点提升环境投诉与举报处理满意度,加强与公众生活相关的环境污染治理以及进一步重视改善环境形象等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5.
环境宣传教育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然而环境宣传教育在环境保护中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公众如何看待它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调查表明,公从普遍认为,环境富传教育是除了政府与公从参与外第三位的搞好环境保护的依靠力量。个体差异的分析表明了不同层次公众对环境宣传教育的作用的认识有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就环境宣传教育如何定位和如何在我国的环保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李景平 《绿叶》2014,(9):4-10
《山西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出台,在环保公众参与的制度、内涵与效应上实现了突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遭遇了一些矛盾,如管理性参与的公众调查悖论、公益性参与的环保无奈悖论、监督性参与的三棱刮刀悖论、目的性参与的叶公好龙悖论、承诺性参与的政府失灵悖论。环保公众参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出台规范性文件,更需要实施地方性立法,通过政策和法规的完善,来促进环保公众参与渐至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长沙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以及不同职业市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了长沙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状.调查结果既显示了长沙市民较强的环保意识,同时也暴露出公众参与不足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公众参与的主要因素,结合国内外公众参与先进经验及多年从事环保工作的经历,提出了...  相似文献   

8.
9.
<正>要提高公众对污染物的认识,充分了解其原理及发生危险的原因,降低公众对核相关感知到的风险水平,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科技高速发展,能源支撑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其中核能因具有高效能、经济等优点,在中国应用广泛。然而核能的发展带来利益也带来风险。研究调查公众对核电危险的认识水平,普及核知识,为更好地发展核能做铺垫。通过整合分析数据,得到调查结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公众对核污染危险认知现状及其原因,并且提出如何提高公众对核认知的可行策略。该研究将为中国核电相关发展和应急措施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黄姣  李双成 《环境教育》2007,(12):68-69
本次调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伦理体系构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一部分,旨在调查公众环境意识现状,为环境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调查问卷分为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环境态度、环境问题感知与环境意  相似文献   

11.
12.
2003年3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以环办[2003]24号文印发了《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要点”提出: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第五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为出发点,以推进环保中心工作为重点,营造氛围,加油鼓劲,努力开创环境宣教工作的新局面,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主要内容有以下4个方面:1.切实做好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精神的宣传,继续深化环境警示教育。2.以我…  相似文献   

13.
谢意 《四川环境》2021,40(2):198-203
河长制作为一种综合管理制度,明确了河湖治理的权利和责任,实现了外部性的内化与交易费用的降低,河长制的起源是内生性变化的结果,其制度变迁的过程受制于路径依赖的惯性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河湖水质的改善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验证了河长制是制度创新的成功实践.中国河湖治理制度的演进符合制度变迁的进程,河长制的实施是历史的必...  相似文献   

14.
正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把"闲人免进"的环保封闭场所变为向市民开放的"城市客厅",让公众参与其中,对化解"邻避效应",促进社企和谐共建发挥积极作用。环保设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推动相关设施向公众开放,既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也是推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化解"邻避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新时期环境教育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5.
吴祖强 《四川环境》1997,16(3):56-60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已日益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在呼吁公众参与的条件下,依靠谁去搞好环境保护?公众是如何看待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了解公众关于环境保护的心态,有助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政策更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本文就这一话题进行了城市居民的抽样调查。调查表明,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和公众参与是搞好环保的主要依靠力量;而公众对环境宣传教育和污染企业的治理以及技术进步的期望较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人均月收入带来的影响,以期把握不同层次公众的心态。在此基础上本文就环境宣传教育如何促进公众参与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马鞍山市是一座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工业污染负荷居长江中下游城市之首。为了搞好全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1989年,马鞍山市开展了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定量考核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这项考核正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一、考核的目的与做法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和噪声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对工业企业实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京津冀地区公众,围绕雾霾污染的基本情况、影响状况、预防与治理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认知"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居民对雾霾污染有一定了解,认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与汽车尾气是京津冀雾霾污染的主要成因;近70%的居民认为雾霾污染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大多数居民在雾霾天气会选择防护措施,认为调整产业、能源结构应是治理京津冀雾霾污染的首要措施,34%的居民认为短距离出行尽量选用公交、自行车。通过准确了解京津冀地区公众对于雾霾污染的认知现状,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提出京津冀雾霾污染治理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当前,河长制已成为我国进行河湖管护的综合协调平台,但其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河湖管护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世界主要国家的跨部门、跨利益相关方河湖管理协调政策主要是流域综合管理。河长制与流域综合管理都是针对所面临的河湖管理问题,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的跨区域、跨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政策,这都是符合所在国家实际情况的。基于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本文构建了以"政策目标—政策执行者—政策工具"为导向的三维河湖管护协调政策比较框架。通过此框架,分析了河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河长制与流域综合管理的主要差异。针对河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比较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主要包括:科学设定政策目标,推进多元共治的河湖管护模式,创新运用市场化和信息化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9.
"河长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开展,解决了其合法性问题。作为保护水环境的治理手段,参与主体的权责分配以及治理效果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以浙西王村为例,分析村民在河长制实施过程中从河道治理的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认知转型,即村民从最开始的不了解到了解。其中,不了解源自北河功能单一、村民政治参与度低、村委注意力分配不均等因素;了解河长制是基于利益共同体的构建、治理成效的提高以及制度环境影响的考量。最后,就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认为权力主体的注意力分配影响村民对公共事务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洪大用 《绿叶》2014,(4):4-14
近年来.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提升很快.但是由于环保司法制度的缺陷、公众组织化程度有限以及仍然较强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等等的制约,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力还很不足。未来走向成熟的公众环境意识应该是明确意识到自己责任的、自觉配合政府环境政策的、积极践行环境行为的环境意识。为此,应进一步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机会.改善公众参与的条件,以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