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邢修君  吴跃东 《环境工程》2021,39(3):148-152
2019年中国约有350万t的铝灰副产品产物,但铝灰利用低,大规模堆积,易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针对铝灰资源化利用问题,对铝灰的来源、危害以及处理工艺进行了论述探讨。目前,一次铝灰的处理工艺主要有炒灰法、压榨回收法及球磨筛分法等,但存在装备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处理过程环保问题突出等问题;二次铝灰可进行资源化利用作为制备脱硫剂、硫酸铝、聚合硫酸铝以及耐火材料等的原料,但这些综合资源化利用方法仍不够高效。因此,建议继续开发一次铝灰金属铝回收工艺,推广离心分离法和电化学法等环保工艺,改变现有工艺装备化程度低,工人作业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实现一次铝灰的清洁化生产;并结合调研本地产品市场行情,对二次铝灰中有价成分进行了功能性评估,制定合理且符合市场的综合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铝电解过程产生的危险废物种类和主要的危险特性,梳理了目前国内外铝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对炭渣浮选技术、全自动铝灰处理技术、废阴极石灰浸出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灰堆存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时为了将固硫灰能够资源化利用,采用高温熔融技术对脱硫灰进行熔融固化处理,在对熔渣的物相变化、组成变化、密度、重金属、浸出量等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研究了冷却方式对熔渣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熔融处理后,脱硫灰的体积大幅度减小,有害重金属得到了有效固化,同时不同冷却方式能够得到不同性质的熔渣产品。证明熔融固化技术可以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灰的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水厂铝污泥具有比表面积大、铝含量高的特点,对磷和重金属等离子具有固定吸附作用。近些年来,利用铝污泥吸附钝化水体中的磷等污染物、作为土壤改良剂施用农田、制作建筑材料等方面研究较多。文章综述了最新的铝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及污染物控制的机理,讨论了在铝污泥利用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铝污泥的资源化处置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常重视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但在产业化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障碍,主要表现在回收系统不完善、环保处置技术成本较高、资源化产品附加值不高等。此外,电子废物资源化仍是一个高度依赖政府补贴的产业,在政策上面临环境监管成本较高、补贴资金延后使企业的资金成本较高等问题。未来需逐步建立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低成本回收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资金保障机制,以市场机制推动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发展战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运筹学的分析方法,对南京地区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战略、制约因素及政策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方案措施,为南京市规划、管理和制定用灰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国内外生活垃圾废塑料分选技术和资源化工艺进行了简单介绍,列举并分析了生活垃圾组分特征、废塑料分选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方法,以及阐述了废塑料分选技术和资源化利用的联系性。提出了三种垃圾废塑料资源化与分选技术的优化组合工艺。建议环保企业需综合国内生活垃圾特点,合理组织生活垃圾废塑料资源化利用分选工艺和设备的组合方式得出最佳产品和最大资源化。且需考虑国情、国家环保政策、生产投资成本、市场需求、工艺组合、设备选型等因素合理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商电铝业所属丰源铝电公司围绕铝灰再利用做文章。由该公司研制开发的铝灰阳极碳块保护环新工艺,不仅为铝灰再利用找到了出路,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而且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铝灰是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过去回收铝后往往被当做废品处理,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浪费。从2 0 0 3年3月份开始,为了解决铝灰污染问题,把回收过铝的铝灰利用独创的工艺制作成铝灰阳极碳块保护环,代替碳素保护环,起到降低碳耗和保护钢爪的作用丰源铝电公司废铝灰做出新文章@江春宵  相似文献   

9.
铝渣处理是废铝回收利用中重要组成部分。从铝渣中除回收金属铝外,对渣灰的有效利用也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渣灰已经开始在水泥、研磨剂、肥料等方面获得应用。从渣中回收铝要求回收率高、成本低、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不污染环境,这就要求开发铝渣处理新技术和新设备。本文重点介绍铝渣回收技术中的MRM法、IGDC法、AROS法、SPM法、ECOCENT法、ALUKEC法、等离子处理法和渣灰处理与利用。铝渣分为白渣、黑渣、盐渣饼和渣灰。最后介绍铝渣回收处理设备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10.
我国市政污泥环境管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和利用现状、地方政府和企业污泥防治管理经验以及政策需求的调查研究,针对推进我国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环境管理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森林与径流关系——一致性和复杂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论文综述国外近一个世纪以来在配对集水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结论,从水的自然属性出发,从森林变化对径流(年径流量、洪峰与枯水径流)的影响,径流响应的干扰临界值及水文恢复各方面探讨森林变化与径流关系的一致性与复杂性。森林变化与径流关系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由较长时间尺度表达的年径流量上。绝大多数的配对集水区的试验研究表明,采伐森林就会增加年径流量,而在荒地上造林就会减少年径流量。而由较短时间尺度表达的洪峰径流与枯水流量则呈现较大的复杂性和难预估性。综述表明,对径流特别是洪峰与枯水径流的定义及分析方法的不同也是造成森林与径流关系复杂性的重要原因。森林与径流关系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在研究及应用其关系时就必须有系统观,必须考虑植被、径流与其它过程(土壤变化、气候变化等)的相互作用。论文还认为尽管配对集水区试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可靠的结论,但由于许多研究者只把集水区看作是“黑箱”Q从而对认识森林与径流关系的复杂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把配对集水区的试验与其它对过程的研究技术(同位素、GIS等技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从雾和霾形成的原因以及与机动车尾气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机动车尾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对机动车尾气的预防、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4):106-110
阴阳观念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密切。在文学创作方面,阴阳对举、"物生有两"、"惟两能化"的宇宙发生观,导致了古代文人重视骈丽的创作倾向,是古代骈文发生发展及古代文学语言形式普遍骈化的深层文化原因;在文学的变化方面,"物生有两"、"惟两能化"的自然变化观,导致了古人以天道自然变化以解释文学发展变化的现象,形成了以刘勰为代表的"质文代变,变不失常"文学发展观;在文艺的审美方面,阴阳交感、、刚柔相济、得中为吉的万物根本论,导致了古人普遍以"中和"为美的现象,使"中和"美论成为古代几千来的审美主潮。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对生产力3个要素的渗透性影响。而且表现在它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和系统功能的发挥,但经济发展会带来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应在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同时,遏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瑞典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各国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制度和技术,都与政府的环境管理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中瑞两国的环评制度都体现了“环评为先,项目决策在后”原则。所不同的是,在瑞典,政策颁布前必须进行战略评价;环评审查按A、B、C类项目分别由不同机构负责;公众参与的方式也更为多样。  相似文献   

17.
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行了真菌和细菌共培养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和吸附脱色能力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G-1首先对偶氮染料S-119、蒽醌染料艳紫KN-B(C.I.Reactive violet 22)水溶液中染料进行快速吸附去除,菌丝对同种染料的吸附速度随菌丝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吸附染料的G-1菌丝在与细菌的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降解,脱色速度受培养液中葡萄和氮源浓度影响较大,从吸附速率和完全脱色时间综合评价,以葡萄糖浓度为5g/L、酒石酸铵为20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附脱色效果最好,吸附在菌丝上的艳紫KN-B脱色后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得到再生,菌丝对100mg/L的艳紫KN-B染料水溶液可重复处理4次。青霉菌G-1对酸性染料废水处理3h,色度去除率为75.9%,吸附染料的菌丝在与细菌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对试验所用染料废水,菌丝的处理能力获得1次再生。  相似文献   

18.
19.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6):115-117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深入改革现行单一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执行特殊灵活的更为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考核考试选拔机制,对于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民族教育和谐健康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立体种植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自然相协调的立体种植,迁用于护堤、护岸、渠道衬砌和城市绿化,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作用,将其与生态开发相结合,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