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郑州市交通密集区、工业区、居民文化区等不同功能区设置监测点位,分春、夏、秋、冬4季对大气环境中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半挥发性有机物检出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不同功能区SVOC检出数量变化趋势为:交通密集区工业区混合区文化区对照区。  相似文献   

2.
便携式 GC-MS 在水体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建立了便携式GC-MS测定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方法.该方法能快速对水体中的54种VOCs进行定性和定量,其相关性r>0.996,检测限为0.05 μg/L~0.97 μg/L,RSD<13.4%,回收率为93.5%~109%,适用于水体中VOCs的应急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半渗透膜采样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半透膜装置的组成和特点、半渗透膜采样技术的优点及其在有机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指出该技术可用于研究有机污染物在空气、生物、水体中的分布和迁移规律,以及与有机污染物相关的生态毒理实验。  相似文献   

4.
5.
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现场快速监测技术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我国突发性环境事故发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环境现场快速监测工作缺少规范化管理,以及标准监测技术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探讨了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快速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检测管,手持式气体检测器,便携式气相色谱(配置光离子化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或串/并联检测器)及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在快速检测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方面的性能特点与应用情况,并对我国建立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现场快速监测标准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垃圾填埋场不同区域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季节变化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北京某垃圾填埋场大气中不同区域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其中部分VOCs的季节性特点和浓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夏、冬2季分别检测出98种和86种化合物,有12种美国环保署(USEPA)优先控制污染物在夏、冬季样品中均有检出。夏季样品中VOCs的浓度大多比冬季高,有的甚至高1个数量级以上。采用不同卫生填埋技术的各代表性区域的臭气浓度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为加强科学管理,减少扩散,降低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水体沉积物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监测的预处理技术,重点评述了我国水体沉积物中主要有毒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的监测研究现状,认为水体沉积物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研究领域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是广泛开展国内主要河流、湖泊、海洋的监测研究和其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及转化机理、生殖毒性以及污染消减与修复技术研究;加强新型预处理技术及其与大型仪器联用技术的研究;尽早建立水体沉积物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标准及污染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环境优先物筛选工作,是一个主要针对有机污染物的牵涉面广、工作量大而又细致的研究工作.这是因为无机污染物品种较少,组成简单,生产量较大(或浓度较高),用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一般都能监测,其毒理也较易确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早已为人们熟知,并在各国早期地面水水质等控制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但是对有机污染物,由于其种类和同分异构体繁多,成分复杂,在环境中大多数又是痕量,分离、鉴定技术十分困难,经  相似文献   

9.
当今人类社会已离不开化学物质,世界人类财富的50×10~(-2)源于化学品.但是,化学品也通过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和通过工业、商业、生活等活动以废弃物形式逐年以指数函数递增的势头涌入环境.据估计,现今进入环境的化学品已达10万种以上,特别是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总结了当前大气污染物排放调查监测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全球、区域、局地等不同尺度的典型应用,分析了地面监测、模型模拟与遥感反演3种方法受排放源多样、成分复杂、时空变异显著等因素影响,在尺度效应、成分解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优化监测方法、改进监测模式、融合监测技术等角度,提出了构建现代化大气污染物排放调查监测网络、开展污染物在不同排放阶段的变化解析研究及在不同圈层间的迁移全过程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环境空气中VOC s 的监测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对它的监测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VOCs的采样及测试技术上的进展,重点介绍了固相微萃取、罐取样、吸附法等采样技术以及以气相色谱法为主的分析方法,并对一些非色谱法的分析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用比对方式分析拟设监测点和已设监测点的大气中SO2,NOx和TSP,得出拟设监测点和已设监测点的年日均值的相对偏差小于15%,并用F检验法和t检验法对已设监测点5年的大气监测结果进行方差和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通州市环境监测站提出的拟在监测站设置1个空气自动监测点取代原有的两个监测点的想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主动采样技术在中国大气POPs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查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中国大气环境介质的存在水平,该研究首次采用主动采样技术,在中国境内大尺度范围内进行了环境大气中POPs的监测工作.利用主动采样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采集数百立方米的大气样品.分别利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大气颗粒物(固相)中的POPs,同时使用聚氨酯泡沫(PUF)吸附气态的POPs.该采样技术还便于样品的运输和保存.研究表明,大气主动采样技术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区域大气POPs的监测工作并填补了我国在POPs履约监测中专用仪器设备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绍兴市某工业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研究绍兴市某工业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组成及污染状况,主要污染物的平均浓度范围在18.9~348μg/m3之间,初步掌握工业区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为今后大气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防,提供信息支持与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测技术路线及要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中国污染物宏观控制目标出发,阐述了中国实施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测的技术路线、监测项目以及相关技术要求。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测分析方法的应用、采样及测流等有关技术问题,提出了见解。以1998年污染源调查统计资料为例,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测方案及有关监测质量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处于高发期,针对环境应急监测时效性强的特点,用便携式GC-MS快速测定大气中23种VOCs,探讨大气中VOCs测定在环境空气污染应急溯源中的应用。该方法在20.0μg/m3~3 200μg/m3范围内线性良好,按采样1 L计算,方法检出限为2.6μg/m3~9.4μg/m3,加标回收率为91.3%~103%,测定结果的RSD≤10.5%。将该方法用于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事件大气中VOCs的快速测定,通过对照企业特征污染物名录,能快速锁定污染源头。  相似文献   

17.
采用C 18固相萃取柱富集,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丙酮混合溶剂以1∶1∶1比例洗脱、自动固相萃取的前处理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连用,分析水源水中33种半挥发性有机物,并与液液萃取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500~5 000μg/L范围内,33种SVOC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0,回收率为70.1%~114.2%,相对标准偏差为2.4%~13.4%,方法检出限为0.06~0.25μg/L;而且该方法较液液萃取,检出样品种类多。适用于饮用水源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水污染事故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应急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车载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结合固相微萃取(SPME)前处理技术测定水体中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方法,优化了萃取头类型、萃取温度与萃取时间、离子强度、解吸温度与解吸时间、搅拌速度等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以及仪器分析条件.24种SVOCs、7种OPPs和17种OCPs在1.00 μg/L~40.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11 μg/L~0.39 μg/L,空白加标水样平行测定的RSD≤14.3%,回收率为51.0%~98.5%.  相似文献   

19.
通过配制标准水样,对比液液小体积萃取法、分散液液微萃取法和固相微萃取法结合便携式气质联用仪三种预处理方法的萃取效率。结果表明,在最佳的萃取条件下,三种预处理方法对标准水样的富集效率均较高。在5~50μg/L范围内,14种SVOC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1~3.5μg/L,其中固相微萃取法萃取效率最高,但对酞酸酯类化合物选择性较差。分散液液微萃取法对有机磷类物质选择性较高,而液液小体积萃取法对大部分的半挥发性有机物没有特别的选择性。在进行实际水样测定时,三种方法在灵敏度、精密性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均满足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监测网络通信的特点,设计了大气监测网络通信体系,并在系统中引入了学习算法和缓存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大气监测网络通信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