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rocal插入式红外气体自动分析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红外气体分析仪在工业生产流程和废气排放物的监测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分析仪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测定的成份多,精度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可测量范围宽,干法分析,仪器设计可靠性强,标定、维护工作量少.本文介绍的英国生产的(Pro-cal)插入式气体自动分析仪是该类仪器的最新发展.1 Procal分析仪的特点Procal分析仪的基本原理与普通红外气体分析仪相似,但在设计和应用中,作了一些重要的改进.(1)交叉灵敏性(Cross-sensitivity):交叉灵敏性就是几种气体物质对某一特定波长均有吸收.水蒸汽、CO_2是产生交叉灵敏性最常见的物质,水蒸汽对大部分红外光谱有吸收,而大多数烟气中均含有较多的水蒸汽.普通的跨越式(Cross-stack)红外仪无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环境空气氮氧化物(NOx)自动监测仪故障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判断和处理故障的维修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污染问题,环境应急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一种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快速检测环境中多种烃类气态污染物,并对该方法的检出限、测定下限、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快速检测环境中10种烃类污染物,检出限最低可达甲烷0.08 mg/m3 ,精密度和准确度都满足方法学验证的要求,说明所建立的方法可作为一种有效应急监测环境中多组分气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一种新型的测量水质化学耗氧量的仪器——C-86型化学耗氧量速测仪最近研制成功,该仪器可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纺织印染、制药、造纸及食品等工业行业的废水 相似文献
7.
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红外微差CO分析仪.其主要特征是采用双补偿有液精密压差计,直接测出由两检测室所吸收红外光差异而导致两铜容器内的压力差,此压力差通过单板机的换算,最后用数显器显示被测气体CO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正> 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时,须对气样除尘除湿,因为尘和水都严重干扰测定.我们研制了一种简易的除尘除湿器,除尘率近100%,当除湿率大于80%时.对气样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含量的测定即可消除影响.下面介绍这种除尘除湿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各种性能的验证.一、结构和工作原理这种除尘除湿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在抽气泵作用下,气样入进口经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新型测氧微传感器的特点与应用。该测氧微传感器了有一个测量阴极外,还带有一个内保护阴极,其测量零电流很低,信号极稳定且易于制作 。该测同传感器由于尺寸小,稳定性高,不仅可方便的应用于常规环境测量中,而且还可使用于过去的因范围太小而无法进行测量的不少研究领域中。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型的系列有害气体检测仪,已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该系列仪器采用电化学控制电位电解的原理,采用一低电压高输入阻抗的运算放大器组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型的采水器--SGA型采水器的设计与应用李引雄(三明钢铁厂安环处,福建)根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在采集地表水瞬时水样时,应设置监测断面、断面垂线,并在断面垂线上布设采样点。比如,水深不足lin采样点设在l/2水深处;水深<sin,采样点... 相似文献
12.
LCA——一种新型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命周期评价突出产品从原材料采集到残余物返回环境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是一种系统的,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完地清单分析、效应分析、改进分析可以回答许多技术和政策定位问题,对解决诸多环境问题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电化学体系降解苯酚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使用自制的碳聚四氟乙烯(CPTFE)气体扩散电极作为阴极,TiIrO2RuO2材料为阳极,研究了隔膜电解槽中电化学降解苯酚的机理.结果表明,在阴极室,CPTFE气体扩散阴极通过外界曝气提供的O2在阴极还原产生H2O2,电解80min后H2O2的稳定浓度达到8.3mg·L-1.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法(ESR)在阴极室中检测到羟自由基(HO·)的存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在阴极室检测到羟基加合物对苯二酚,证明HO·参与了苯酚的降解过程.在该电化学体系中苯酚的降解是在阳极直接、间接氧化及阴极产生的H2O2、HO·的氧化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阴极室检测到了对苯二酚、苯醌等苯环化合物和顺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丙烯酸、丙二酸、草酸、乙酸、甲酸等短链羧酸,据此提出了苯酚降解的可能历程,并对阴、阳极室中苯酚降解途径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设计了一套用户自配气实验装置,对于无固定气源条件下配制较为稳定浓度的NO气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