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无论是对发达区域(产业转出区)还是落后区域(承接区),都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采用对比的实证分析,从西部的动态比较优势出发,通过西部各省的优势比较从总体上确定了西部承接产业的优先承接区、一般承接区和承接障碍区,然后将西部各省的竞争优势与中部地区进行比较,确定西部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适宜承接产业转移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产业转移为理论指导,从规划保障、经济需求、产业链发展条件、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五个方面构建印染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作为承接印染产业转移的备选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备选地区分为4个类别,提出每类地区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承接印染产业转移的策略,以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协调资源环境与区域空间布局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省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资源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和泛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的前沿地区。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结合《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池州市提出了"(1)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以沿江一线为发展轴,推进东部经济区组团、前江组团、大渡口组团、香隅组团沿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产生污染转移的原因、路径和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应通过统筹规划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科学布局工业团区和园内产业、严格环境准入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总量控制等措施,系统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有效促进区域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提出,促使各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步伐。产业转移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通过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比较,找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2018—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44个市(区)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发展趋势及客观规律出发,基于经济与电量数据的高相关性,探索性地建立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各产业集聚程度、成长性、规模及转移粘性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四川区域工业、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集中度更高、产业规模更大、吸附能力更强,产业聚集效应显著;重庆区域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更高、发展更成熟、吸附能力更强,行业发展更具优势。(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双核城市极化效应,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中心城区各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均高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余城市。(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产业在城市间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集聚过度、适度、离散的梯度特征,为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提供了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市作为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城市圈之一,又是武汉城市圈的龙头城市,在面临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一方面必须积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另一方面又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前人的研究,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区位熵分析,并结合武汉城市圈整体产业结构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得出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在各个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相似性的情况,在武汉城市圈面临迎接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双重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进程。随着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增加和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上海面临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期,其中制造业转移是重要部分。通过构建区位熵指标,分析上海制造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比较安徽、江西和湖北三省区位熵数据,论证各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比较优势,从而明确上海制造业转移的去向,最终促进上海和三省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与驱动机理研究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中国30个省域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与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在国家尺度上探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空演变格局特征与转移规律,定量地揭示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内在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仍然是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核心聚集区,污染密集型产业区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22004—2014年,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显著,空间呈现东部—中部—西部趋势,由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经济不发达地区,由集中到分散转移态势;3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度、创新能力拉动,产业结构和要素成本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区域内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合肥和沿江地区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手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对推动自身乃至安徽省、中部六省、长三角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SWOT-PEST矩阵法,综合分析了合肥和沿江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影响下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全面梳理了区域内各城市重点产业,因地制宜地定位各地区产业集群,进而从优势机遇、劣势威胁、优势威胁和劣势机遇四个方面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