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境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赋存极其丰富。近几年甘南州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但与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相比,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开发层次低、文化产业链条脆弱、县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整合差等。通过分析甘南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模式,即以点带轴的旅游空间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文化旅游精品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00—2015年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其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甘南州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且处于较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城镇化滞后型发展为优质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总体发展趋势较好。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单个系统内部的均衡发展,以推动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00—2015年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其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甘南州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且处于较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城镇化滞后型发展为优质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总体发展趋势较好。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单个系统内部的均衡发展,以推动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基于Rough集理论,通过构建感知模型,从中进行数据挖掘,发现隐含知识,以客观真实反映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旅游业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甘南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5.
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影响研究尤其是基于居民感知视角下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了调研,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居民的感知与感知差异。从民族、职业、工作性质、教育程度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提出当前甘南州旅游属发展初期,当地主客关系处于较融洽阶段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均GDP泰尔指数和集中指数,测度甘南州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和集中程度,从综合经济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要素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选取15个单项指标构建甘南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1年和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界面,对甘南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3种方法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3—2017年,武陵山片区高差距区的数量先增后减,低差距区数量呈增加趋势。②武陵山片区城乡收入差距的莫兰指数为正,表现为空间正相关集聚。③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程度等,但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更好地缩小武陵山片区整体收入差距,促进社会良好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和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索分析了2004—2013年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1小时经济圈"的县域间经济差异和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大,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县域间经济差异较小;2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极化趋势明显,经济水平相似县域在空间上集聚,"1小时经济圈"的主城县域始终是经济发展高值聚类和热点区的核心地域,经济发展低值聚类和冷点区的县域在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集聚;3县域经济增长呈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经济增长高值聚类和热点区县域在重庆主城区集聚,三大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衡。针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的结论及重庆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和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索分析了2004—2013年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1小时经济圈"的县域间经济差异和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大,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县域间经济差异较小;2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极化趋势明显,经济水平相似县域在空间上集聚,"1小时经济圈"的主城县域始终是经济发展高值聚类和热点区的核心地域,经济发展低值聚类和冷点区的县域在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集聚;3县域经济增长呈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经济增长高值聚类和热点区县域在重庆主城区集聚,三大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衡。针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的结论及重庆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破解“三农”问题和“乡村病”难题,“城乡融合”理念被提出,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县域为单元,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基于“人—地—业”体系探究2000—2018年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吉林省城乡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部与西部优于东部,并形成了以市区为核心的“以一带多”发展格局。(2)研究期内人口与产业融合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产业融合在3个维度中上升幅度最大。(3)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是“产业主导、多元协同发展”机制下人口、土地、产业共同促进的结果,多因子协同交互作用会进一步影响城乡融合发展。(4)实现人口双向自由流动、闲置土地盘活利用、三产融合发展是推进“人—地—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建立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时空演化和结构形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长期处在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中,其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差异较大,空间格局的演变虽然以集聚型极化发展为主,但是扩散力量正在不断增强,其空间格局形态也逐渐由集聚型向扩散型演变,表现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格局形态.  相似文献   

12.
探索黄河流域人口—土地—产业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区域城乡发展提供分区引导。以县域为单元,针对黄河流域城乡转型发展,构建人口、土地、产业三要素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轨迹分析法及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黄河流域339个县域的城乡转型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耦合协调格局,并探索城乡转型的影响因素,根据城乡转型发展的轨迹进行功能分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人口、土地、产业城乡转型水平初期偏低,但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系统逐渐向高级有序化方向演化;(2)2020年,大部分县域处于高水平耦合和高度协调阶段,空间关联类型以显著“高—高”和显著“低—低”类型区为主;(3)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业生产水平等因素是人口—土地—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4)按照城乡转型轨迹,黄河流域县域可划分为核心转型区、潜在转型区和限制转型区。未来,应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特征,分别制定城乡融合发展策略,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层面构建城乡统筹绩效评价体系,运用遗传投影寻踪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沙市9个县级行政单元开展城乡统筹绩效评价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划分发展类型。结果表明:2005—2013年长沙市城乡统筹绩效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各区(县、市)的绩效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雨花区、芙蓉区、开福区、天心区、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和宁乡县,呈现中心城区发展水平较高,东西两翼县(市)较低的空间"二元"结构;各区(县、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空间邻接上具有相似属性,表现出明显的正空间相关性,可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分为三类:高水平均质发展型,包括天心区、芙蓉区、雨花区和开福区;坍陷发展型,主要为长沙县;低水平均质发展型,包括岳麓区、望城区、宁乡县和浏阳市。应采取与目前发展类型相应的措施以提升城乡统筹绩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际铁路发展可大幅度缩短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改变区域旅游城市网络的可达性格局,促进旅游同城化和区域旅游一体化。利用分形网络空间关联维数,测算比较了欧氏空间距离、铁路里程距离和铁路时间距离三种连接网络状态下长三角旅游城市的可达性格局变化特征,发现旅游城市系统空间关联分形发育显著;长三角旅游城市可达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差异性,成因与行政区划阻隔、自然地带性发育均有关联。从构建无障碍一体化旅游区域出发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省作为研究区,采用2015—2020年网络零售额统计数据,运用冷热点分析、莫兰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该省网络零售业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对居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浙江省网络零售业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显著,网络零售业发展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冷热点分析显示,相比于南部,北部的优势愈发明显。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2)浙江省网络零售业与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主要处于低、中协调耦合阶段,少数县区处于高协调耦合阶段,但未达到极协调耦合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且与网络零售经济共同通过双变量自相关检验。(3)空间计量模型发现,网络零售业发展至一定规模后对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有正向影响,同一时期移动电话拥有量的影响系数在农村地区大于城镇,人均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在一定时期内对城镇或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交通是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桥梁,交通网络演化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旅游发展较不均衡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分析了2007—2019年区域内交通与旅游的演变特征及二者关联耦合,揭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交通可达性水平以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并由“京津”核心演变成以“京津廊保”为核心。②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网络化趋势发展,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近邻规律;联系总量空间差异显著,但差异不断缩小。③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演变有较大影响,二者关联耦合作用逐渐增大;区域旅游一体化历经了核心集聚模式、核心边缘拓展模式和多中心辐射发展模式。④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一般,交通可达性对旅游发展作用未完全释放。提升中心城市两翼次区域的交通建设,加强政府主导与合作创新,增强中心城市的引导辐射和建立多元化旅游协作方式,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向动态均衡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17.
重庆都市圈小城镇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的今天,都市圈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桥梁作用在重庆这样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经济格局中尤为重要.分析了重庆经济现状和小城镇发展的特点与问题,指出重庆都市圈小城镇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机遇和动力,并针对重庆都市圈小城镇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了2004—2014年陕西省旅游经济时空演进格局演进规律。结果表明: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程度不断增长并快速扩大,相对差异程度则平稳下降;在空间上目前呈离散分布,同时又表现出集聚趋势;旅游发展呈现中部发达、南北落后格局并较稳定。指出市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与区位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陕西省区域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首先重新归纳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然后通过具体分析信息与城乡经济发展、信息与三大市场、信息与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信息与城乡社会、文化融合等来阐述了信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6条建议来促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空间优化布局体系。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姜堰区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进而提出生态导向的"多规合一"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评价、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多规合一"空间的衔接。以姜堰区为例,探索可持续的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生态底线控制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