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结合大港石化实际情况,在详细介绍柴油碱渣应用QBR高效生物处理技术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提出酸化回收粗酚或环烷酸并配套QBR、QBF等高效生物处理技术处理各种碱渣的新型工艺路线。经QBR处理后,出水COD去除率可达97%以上,石油类和挥发酚的去除率可达98%以上,硫化物去除率在99%以上。该技术的成功应用解决了困扰石化公司多年的碱渣废水处理的老大难问题,为炼厂碱渣废水乃至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炼油污水深度处理的常用技术--过滤、膜分离及化学氧化技术,对炼油污水深度处理进行了中试试验,并结合试验结果对动态砂滤系统、PAN膜处理系统和高级氧化系统处理炼油厂二级排放水的适用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二级排放水经动态砂滤系统和NF纳滤系统处理后,COD、氨氮、SS、硫化物、酚、浊度、总铁等指标均达到循环水补水水质要求,可以回用于循环水场;经PAN膜制成的UF超滤和RO反渗透系统处理后,各种污染物指标和盐类指标都降至微量,且脱盐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缓和湿式氧化工艺处理乙烯废碱液和炼油废碱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缓和湿式氧化法处理乙烯废碱液和炼油废碱渣的工艺原理和流程。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利用此工艺处理乙烯废碱液和炼油废碱渣时,反应温度、停留时间不同,S2-去除率和反应产物也不同。在反应温度为120 ℃时,S2-的氧化产物以S2O32-的形式存在;当反应温度升高到150 ℃后,S2-的氧化产物以S2O32-和SO42-的形式并存;在反应温度达到180 ℃后,生成的S2O32-基本上完全转化为SO42-离子。在适宜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120 ℃,停留时间不低于40 min)下,混合废碱液或乙烯废碱液中S2-的排放浓度可降至2 mg/L以下。  相似文献   

4.
针对炼化企业循环排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不能满足脱盐处理工艺进水水质要求的问题,开展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去除循环排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通过对两种处理工艺进行不同组合的实验结果得知:当反应时间控制在最佳值,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单独处理循环排污水时,COD去除率分别约为27%和20%,处理效率偏低;当两种工艺组合后,在臭氧浓度为12 mg/L、氧化时间20 min、吸附时间为10 min时,COD去除率则达到52%,组合工艺协同作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炼厂柴油碱渣废水中含有成分复杂的酚及硫化物,因而其浓度较高。大港石化公司运用高浓度废水处理技术进行生物前期处理,其装置试运及柴油碱渣标定应用表明该技术先进。在生物处理过程中,工艺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或超过设计目标。其中,CODCr由处理前的34744mg/L降低到370mg/L,氨氮控制在50mg/L以下。高浓度废水处理技术流程简单,对周边环境无污染。  相似文献   

6.
对铁碳处理硝基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碳降解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最佳工艺参数及处理效果;初步探讨了氧化降解污染物的作用机理;通过分析污染物降解的中间产物,提出了污染物降解的可能途径.探讨了pH、铁碳用量、温度以及锰矿物的粒径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CODCr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TOC测定表明:大部分硝基酚被氧化降解为H2O和CO2.对硝基酚的降解途径主要是微电解将对硝基酚还原为对氨基酚,对氨基酚在酸性条件下被软锰矿氧化为H2O和CO2做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08,(2):43-43
据了解,2005年,全国工业污染物COD排放量为554.7万吨,废水排放量为243.1亿吨,工业废水排放平均浓度为228mg/L。其中造纸行业COD排放量为159.7万吨,占全国工业COD排放总量的28.8%,废水排放量为36.7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5.1%,造纸行业废水平均排放浓度为435mg/L,未达到造纸行业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 ,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8%、人口自然增长 6 4 5‰的情况下 ,全国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比上年有所减少 ,呈持续减少趋势。2 0 0 2年 ,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 4 39 5× 10 8t ,比上年增加 1 5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 2 0 7 2× 10 8t,占废水排放总量的 4 7 1%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 2 32 3× 10 8t ,占废水排放总量的 5 2 9%。废水中COD排放量 136 7× 10 4 t,比上年减少 2 7%。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 5 84× 10 4 t ,占COD排放总量的 4 2 7% ;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 783× 10 4 t ,占COD排放总量的 5 7 3%。废水…  相似文献   

9.
通过典型炼厂主要工艺废水中的来源、污染物组成和排放量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国内炼油企业的实际运行,讨论了国内炼油企业如何围绕酸性水、电脱盐废水和碱渣废水这三类废水开展工艺废水的分质处理和循环利用的工作,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炼油行业在炼油生产工艺的升级改造和清洁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果,提升了污染源头控制能力,显著降低了各炼厂碱渣废水处理装置和污水处理场的运行负荷,极大地减轻了炼厂废水污染治理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0.
以醇酮模拟水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芬顿法和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法主要因素的影响规律,其中包括H2O2加量、pH值、Fe2+加量、反应时间等。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得到较优的反应条件。在较优条件下,芬顿法使醇酮模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73.40%,B/C由原来的0.15提高至0.30;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法使醇酮模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73.12%,B/C提高到0.36。两种处理方法较大的提高了醇酮模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的深度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炼油化工废水处理的传统处理工艺中存在一定的弊端。为此,玉门炼油化工总厂对其废水处理设施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其生物处理系统采用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经过 3年运行的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效果良好,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到《GB8978-1996》(石化)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分别降低78.6%和91.2%,硫化物去除率为98.2%,挥发酚去除率为99.6%。而且该反应器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进水中COD在600 mg/L以下且有大幅度波动时,该系统仍可稳定地运行,处理后的水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2.
采用将脱硫废液与炼油废水按比例混合之后对其进行处理的方法,通过批式试验,考查混合废液的BOD5/COD指标及其COD、NH3-N、S2-的去除率。筛选合适的混合液配比,分别对500︰1和800︰1的混合废液进行了模型试验,分析了COD去除效果。结果表明:800︰1的混合废液在10d之后,出水COD为134mg/L,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要求。最终确定炼油废水与脱硫废液混合的合适比例应不低于800︰1。  相似文献   

13.
钻井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钻井废弃物成分和环境影响的分析,指出川渝地区钻井废弃物固化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固化物浸出液中污染物难以达标。对钻井废弃物通过采用破胶固化工艺进行处理,固化物浸出液分析结果表明:COD等达到了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采用该技术和工艺进行现场实施,检测结果达标。  相似文献   

14.
炼油化工废水水量大,含有较高浓度的COD、NH3-N、硫、酚、石油类等污染物,活性污泥法具有运行稳定,耐负荷运行、成本低、维护方便和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污泥沉降比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温度是影响沉降比主要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也影响污泥沉降比,污泥沉降比对维持曝气池稳定有重要作用,利用污泥沉降比可以调节剩余污泥排放量,控制污泥浓度;通过污泥沉降比的变化可以及早判断和发现污泥膨胀,及时做出工艺运行调整。  相似文献   

15.
混凝沉降-生物膜法处理制革废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新萍 《环境技术》2004,22(4):18-19,22
采用混凝沉降-生物膜法处理蓝湿牛皮制革废水。工程实践证明:该法对废水COD和BOD的去除率可达94%以上,且对废水的脱色效果良好,是一种合理有效的处理皮革废水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6.
实验考察了深度处理后的炼油污水用于锅炉时的性能状况,分析了污水化学需氧量(COD)、硬度对树脂吸附脱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对炼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时,污水的COD、硬度严重影响树脂对氨、氮的吸附。树脂对硬度的吸附率高于对氨、氮的吸附率,稳态时树脂能使COD降低60%。树脂脱氨不适合于对炼油废水深度处理时作为脱氨的主要工艺,应置于深度处理的后段。氨、氮量及COD均被有效地降低后,再对水的硬度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7.
CAF涡凹气浮处理含油废水的中试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石化公司污水成分复杂,COD和油含量较高,还含有较多的硫化物、挥发酚和氨氮(NH3-N)等情况,选用一种新型的气浮设备CAF涡凹气浮系统对该含油废水进行了预处理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AF处理石化含油废水效果明显,气浮处理效果好,出水油在10 mg/L以下,去除率高达95%,且CAF气浮的电耗小、占地面积小、操作管理和维修非常简便。采用CAF设备,占地面积可节省70%~80%,每年可节约电费50~60万元(按1000 m3/h,0.8元/kW·h),操作使用也极其简单,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