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简要分析泉州市地下水分布类型、开采利用和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采用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法对区域地下水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对影响区域地下水水质分布格局的主要人类活动因素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规划区范围内地下水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水质状况与区域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影响地下水质量的指标差异,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根据红层区和岩溶区不同的地质条件,分别采集水样进行测试,分析地下水化学特征。然后采用层级阶梯评价方法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得出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并分析指标超标的原因。最后对比分析得出影响红层区和岩溶区水质指标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污染源筛选,采用对照区、污染区、清洁区优化的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方法,对典型工业污染源锦州石化分公司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监测,掌握了背景、常规、特征污染因子污染状况及污染物分布时空规律,监测结果显示,除亚硝酸盐、阴离子洗涤剂等个别生活类污染因子和石油类超标外,其余监测因子均达标。石化行业特征因子石油类所有点位全部超标,说明锦州石化分公司已对周边地下水造成污染扩散影响。  相似文献   

4.
某化工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南方某典型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场地调查确定了研究区的主要污染物为六六六、苯、氯苯和二氯丙烷,并进一步分析了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污染物在土壤中浓度主要以生产车间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浓度梯度较大;在垂向上已穿透潜水层,浓度峰值出现在潜水层的中下部。污染物在潜水层中的分布呈现出和土壤中相似的特征,并表现出向南迁移的趋势。污染物在承压水层中的浓度峰值点与土壤和潜水重合,受区域地下水流向的控制,呈现明显向北迁移的趋势。由于地表较厚亚黏土的存在,增强了承压水的防污性能,污染物主要被截留于亚黏土中。  相似文献   

5.
为最大程度缓解工程实施对当地地下水环境的破坏,文章在综合分析普光气田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现场水质监测工作,选用内梅罗指数法评价区域地下水质量现状。结果表明:普光气田开发建设工程对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小,地下水水质良好。在此基础上,探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以期为研究区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玛纳斯河谷水源地区域植被样方分析发现,该区域植被以旱生植物为主,植被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地下水埋深的综合影响,沿中间洼地向东西两侧不同阶地呈显著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低地草甸植被一般生长在地下水埋深不足2m的区域,灌木半灌木、乔木等一般位于地下水埋深低于9m的区域,地下水埋深大于30m的区域,基本为山地荒漠草原植被。进一步对研究区植被群落优势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优势植被群落依次为红柳群落、芦苇群落、苦豆子群落、沼柳群落、粉苞苣群落、锦鸡儿群落、榆树群落等。  相似文献   

7.
黄渤海沿海地区地下水管理与海水入侵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和海平面上升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海水入侵问题,引发地下水水质恶化、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管理沿海地区地下水,防止海水入侵加剧,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2016年7月经科技部批复正式立项"黄渤海沿海地区地下水管理与海水入侵防治研究"(2016YFC0402800),以不同类型海岸带的海水入侵发生、演化、防治与地下  相似文献   

8.
以某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项目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场地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建立评价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运移规律和浓度变化,分析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特征,评价其对地下水环境及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为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和相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域内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流域、青南多年冻土区等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加强地下水影响评价和保护力度。全省生态脆弱保护区可划分为绿洲生态脆弱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多年冻土环境脆弱区3个大区、30个亚区。文章对青海省生态脆弱保护区划分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化学成分受地质、水文地质、岩性等因素的控制,水化学特征研究对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及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乡境内,沿澜沧江近岸边长约1.5km范围内出露有50余处矿化度较高、水温为中高温、无色、味咸的天然盐泉。这种地下热卤水的分布特征、水化学特征和化学组分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地下水径流通道、径流速度等条件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其水样水化学特征的研究,进一步阐明盐泉形成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与GIS的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景观类型与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Landsat--7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类型、面积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滨海湿地景观特征及景观破碎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类型以盐田、滩涂和养殖池为主,人工湿地面积占整个湿地面积的78.22%.该区主要受人为干扰活动影响,区域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对研究区湿地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合理调控人类干扰活动是改善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环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玛纳斯湖湿地土壤粒度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玛纳斯湖湿地土壤粒度分布特征,选取玛纳斯湖中部干涸湖底(A区)、玛纳斯湖湖口附近(B区)及玛纳斯河下游湿地沿岸(C区)作采样区,通过Mastersize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这三个区域的表层0~20 cm土壤粒度,使用GRADISTAT软件分析了湿地土壤空间分布及粒度特征。结果表明:A、B、C三区土壤粒径平均值分别为188.85μm、245.13μm、68.88μm;三区土壤偏度均为正偏态,土壤均以粉砂质为主。研究结果进一步定量揭示了玛纳斯河常年的水力侵蚀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及人类活动对玛纳斯湖湿地表层土壤粒度的影响。对玛纳斯湖湿地土壤粒度进行研究,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横断山区南涧县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以中小型聚落为主,斑块面积相差悬殊。2聚落分布与气候因素关系最为密切。3东北—西南走向的"热点区"至"冷点区"形成高值、次高值、次低值、低值的逐渐过渡特征,总体为集群分布。4中部与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空间分布稀疏,形状破碎不规则;西南部地区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密集,破碎度小。  相似文献   

14.
对废弃煤矿矿井涌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可为保护矿区地下水环境提供理论支撑.基于地质背景,通过对比枯水季节川北高台原区废弃煤矿矿井涌水与背景泉点水化学指标,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矿井涌水中离子指标进行统计,进而对其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黄铁矿中硫元素氧化是矿井涌水水化学特征变化的开端,受研究区矿井涌...  相似文献   

15.
秦皇岛市海水入侵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海水入侵勘查、监测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区海水入侵现状、分布特征、演化过程和入侵方式,探讨了海水入侵的机理,指出人类活动是海水入侵的诱发因素,超采地下水是海水入侵的根本原因。应用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危险性评价,从地学角度,提出了海水入侵灾害生态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沙漠生态系统与水分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沙漠生态系统特征讨论它的限制因素是水分的分布特征,从而引导出沙漠区域内丘地、谷地、洼地植被的分布格局,是依赖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而形成,同时在塔克拉玛干腹地塔中--进行降水随高度变化的实测资料,来证实这一论点,介绍了降水量在地形条件下,产生降水的动力因素--垂直速度两种计算方法,并作了塔中实际观测与假设数据的实际例证和题解方法,最后,介绍沙漠区域水分分布的降水变率方法判据。阐述了有关沙漠地下水的稳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回归分析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遵义市海龙坝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较符合本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地下水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人为因素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减少污染源的数量、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是控制地下水污染的有效途径。按照国家环保部要求,通过污染源筛选以及对典型危险废物处置场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和监测,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掌握了背景、常规、特征污染因子污染状况及污染物分布时空规律,来判断周边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和影响,为制定相应配套的污染控制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用植物的数值区划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根据药用植物的地理分布,运用计算机以组平均法做聚类分析研究中药区划,将全国为4个区和8个亚区,并探讨了各区和亚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植物区系和植被特征,为中药区划和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泉水)、冰川融水、湖水及大气降水环境背景状况,研究了水中铜、铅、锌、镉、砷、铬等微量元素的浓度特征及分布状况,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给出了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各类水体环境背景值资料信息,同时通过与其它地区环境背景值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本区水环境微量元素属高背景区,各类水体环境质量差异较大,另存在异常背景值区等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