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刘玉  潘瑜春  唐林楠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1):1869-1882
论文基于偏离-份额法的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从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净竞争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4方面系统研究了1985—2014年间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及结构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农业增加值呈现阶段式增长,种植业和牧业是导致农业增长的主要产业,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农业增长的主要区域。2)八大粮食生产区农业产业份额分量均表现出先剧烈波动、后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势总体较弱且进一步下降;净竞争分量变化具有波动性,种植业、渔业促进区域农业总体竞争力的作用增强,林业和牧业的促进作用减弱;种植业和林业改善区域农业资源配置效应的作用增强,牧业和渔业则相对减弱。3)建议各区域结合产业发展优势,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农产品流通与技术合作,促进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及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京津冀地区2006—2015年雾霾污染的空间面板数据,引入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本模型,比较了京津冀各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高低;继而基于机会成本法,核算了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河北省雾霾治理成本显著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由河北省承担更多的雾霾污染治理任务,能使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达到最小化;在京津冀地区联合治理雾霾污染过程中,河北省因限制工业增长对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北京市和天津市应给予河北省相应的生态补偿.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政策建议,如成立跨区域联合治理机构,健全雾霾污染生态补偿立法,设立雾霾污染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等,以此来促进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方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集聚外部性是集聚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方式对应不同的污染排放行为。以中国31个省市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废为例,基于集聚外部性理论,将工业集聚分为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和非相关多样性等4种类型,在分析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空间格局特征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考察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1)工业废水、废气、固废污染强度的省域差异显著,空间分布上均有不断集中的趋向。(2)多样性集聚比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多样性集聚对工业废水强度下降的作用最大,对废气和固废污染的减排作用较小。产业关联是多样性集聚发挥环境“自净”效应的重要条件,相关多样性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而非相关多样性会加剧污染排放。(3)从不同污染型产业看,废水污染型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污染强度下降,而废气和固废污染型产业专业化集聚会加剧污染排放,污染型产业多样性发展均有利于污染强度下降。(4)不同集聚类型对工业污染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和污染类型的异质性。(5)要进一步降低工业污染,应提高集聚产业的多样化水平,强化产业间的内在关联。同时,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污染型产业、不同工业污染物制定差异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跨界流域污染问题在我国越发严重起来.从国外解决跨界流域污染的实践经验来看,各个地区采取合作治理污染物的方式防治跨界流域污染,是解决跨界流域污染问题比较经济可行的方式.从国内外众多研究来看,现有研究仅限于利用博弈理论分析完全合作情况下的收益分配问题,并没有对收益分配后,各合作者所形成的合作是否稳定、收益分配是否公平进行讨论与深入分析.论文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跨界流域污染合作治理思路,以河南省贾鲁河流域的4 个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博弈理论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各个地区进行合作防治跨界流域污染的思路、方式,并对各个地区之间进行合作治理污染物时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合作治理污染物时,不同地区的边际污染物减排成本差异是各个地区能否进行合作防治跨界流域污染的关键,并且不同的收益/成本分担机制对不同地区长期、稳定地开展合作治理污染物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县域农业增长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系统揭示区域农林牧渔业增长的空间特征,有助于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策略。研究借助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将县域农业增长分解为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净竞争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并借助ESDA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林牧渔业增长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种植业和牧业是农业增长的主要产业。2)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增长具有显著的同质集聚性,集聚效应表现为渔业>牧业>林业>种植业。就产业各分量而言,份额分量和结构分量的集聚效应最强,表现为渔业>牧业>林业>种植业;净竞争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仅有种植业和牧业的集聚效应通过统计性检验,并以种植业最强;各分量的显著高高(或低低)集聚县域表现出低重合度,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生产格局尚待优化。3)农业资源配置流向相对合理的Ⅰ类型(竞争优势+专业化程度强)和Ⅳ类型(竞争劣势+专业化程度低)的县域数量不足50%(渔业除外),表明县域农业资源配置的比较优势不突出,县域间分工协作意识不强。建议加强县域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实现农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6.
掌握污染源排放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是在流域尺度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分别从污染源的活动水平(简称“活动水平”)、污染物产生、污染物去除和污染物排放4个方面选取了28个指标,对黄河流域60个市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开展了现状评价和聚类分析.采用污染分布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表征各市州污染集聚格局,并利用空间分析模型Global Moran's I和Gi*指数判断污染排放的空间集聚趋势与冷热点地区.结果表明:按照水污染排放特征的差异,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在水污染格局上可划分为高排放强度区、高排放绩效区、污染集聚区和低排放绩效区;水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格局分布一致,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呈现明显的阶梯型分布,上游地区单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排放绩效低,下游地区区域性污染集聚效应明显;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沿黄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连片污染集聚,集中分布在晋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针对当前黄河流域水污染排放特征和空间集聚格局,建议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加强中下游城市群的污染协同控制.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5—2019年PM2.5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NCEP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不同天气型下武汉城市圈PM2.5区域污染时空分布、天气尺度环流和大气层结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圈污染以武汉为中心,多为轻度-中度污染,西部重于东部.造成武汉城市圈区域污染增长的天气形势包括4类,分别为冷高压底前部型、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和低压倒槽型.4类污染天气型均有较低的混合层高度和地表通风系数,且边界层存在弱下沉运动和逆温,抑制污染垂直扩散.但气象要素影响PM2.5污染的机理各异:冷高压底前部型主要为大气压梯度引导偏北大风带来污染物远程输送,边界层冷平流导致低温、锋面逆温和浅薄高湿层(65%~80%),强输入性污染配合吸湿性累积增长造成严重污染,逆温厚度对PM2.5增幅作用明显;低压倒槽型东南风输入污染弱,但高温、低压引起气流辐合导致本地污染汇积,边界层暖平流带来平流逆温和深厚湿层(1000~750 hPa),逆温层底高偏低、厚度偏厚,促进污染物在近地面吸湿增长;高压后部和均压场型均为浅薄湿层(1000~975...  相似文献   

8.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江苏省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江苏省1991-2004年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分析表明,江苏省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于一般的倒U型形状而呈现出N型,环境质量有经过改善后再次恶化的倾向.江苏省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分解为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表现为三方面特征:(1)总体上多数产业的单位产值污染排放水平有一定下降;(2)产业的污染特性基本未发生明显改变,说明江苏省的工业结构没有发生剧烈变化;(3)江苏省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于上升段,说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规模效应要大于经济增长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9.
非点源污染对水生态环境威胁极大,定量解析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和准确识别关键源区是实现其高效精准治理的基础.输出系数模型广泛应用于非点源污染的模拟,但该模型忽略污染物迁移过程中的损失量,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北运河上游流域为例,通过对非点源污染物迁移物理过程的模拟,量化产流、产沙和下渗过程中污染物的损失率改进输出系数模型,并分析Johnes、常用和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的模拟精度,探究3个输出系数模型对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和关键源区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改进输出系数模型模拟误差(-6.79%)明显低于Johnes模型(50.44%)和常用模型(-84.01%),显著提高了非点源污染模拟精度.(2)不同输出系数模型得到的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和关键源区存在较大差异,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模拟结果更符合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流域非点源污染呈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空间特征,城镇用地和耕地是主要污染源.(3)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确定的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主要分布在昌平、沙河、史各庄、温泉乡北部和马连洼街道西部等区域,占流域总面积6.71%.研究可为缺资料地区的非点源污染评估和治理提供更有效的工具支撑...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天气型对区域大气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分析了2000—2001年采暖期重污染天气型演变、垂直温湿层结结构及区域污染特征。区域性重污染背景为各类重污染天气型相继影响的复合系统,其中有各类天气型组成的污染物传输、汇聚和区域污染同步累积系统。华北平原区域性同步污染现象受制于高空持续稳定的西风及低空各类稳定的天气型配置。各地同一时期污染指数的差异与排放源群结构及输送汇聚天气型移动和演变影响有关。区域性重污染温湿层结多为喇叭口状(沙尘型污染除外)。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异柳磷(MeISP)在1.5mmol/L终浓度时对肝细胞有明显毒性,表现为膜通透性增高,细胞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β-葡糖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AcP)漏出率增高,且ALT和LDH漏出率同MeISP间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迅速耗损细胞内GSH;同MeISP共同温育30min的肝细胞膜发生明显的囊泡化;几乎完全抑制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和糖异生功能.在15μmol/L终浓度下,在肝细胞内代谢迅速,符合代谢动力学一室模型(one—compartment model).  相似文献   

12.
对酶工程而言,在反应体系中保持较高的酶的活性和稳定性是取得较高酶催化效率的关键。文章考察了不同参数,即含水量W0、缓冲液的种类、pH和离子强度、AOT浓度和酶浓度对Irpex lacteusdft-1漆酶在AOT/异辛烷反胶束中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酶活性随W0的增大而提高,当W0>35,其活性不再有明显的变化,而其稳定性在较小的W0下较好。酶的最佳反应pH为4.2,但稳定性随pH的升高而增强。在较小表面活性剂浓度下,酶活性和稳定性较高,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提高,酶活性和稳定性下降。不同的缓冲液体系对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影响不同,酶活性随缓冲液离子强度提高先升高而后下降,而酶在较小的离子强度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酶浓度升高其活性提高,但对酶的稳定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异柳磷(MeISP)在1.5mmol/L终浓度时对肝细胞有明显毒性,表现为膜通透性增高,细胞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β-葡糖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AcP)漏出率增高,且ALT和LDH漏出率同MeISP间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迅速耗损细胞内GSH;同MeISP共同温育30min的肝细胞膜发生明显的囊泡化;几乎完全抑制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和糖异生功能.在15μmol/L终浓度下,在肝细胞内代谢迅速,符合代谢动力学一室模型(one—compartment model).  相似文献   

14.
Sphingomonas sp.CDS-1是一株呋喃丹高效降解菌.为了给利用该菌产生的酶去除环境中的呋喃丹残留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对CDS-1产生的呋喃丹水解酶粗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LB培养基中,CDS-1产生呋喃丹水解酶的最适条件为pH6~8、30℃、培养30h;该酶在20~30℃、pH>6.0的条件下比较稳定;在pH6.5和30℃时显示最大的呋喃丹水解酶活性;大多数金属离子浓度在0.2mmol/L时对其酶活有促进作用;酶定域实验结果显示该酶为胞内酶.  相似文献   

15.
农药阿维菌素酶促降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受阿维菌素长期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菌株,研究了其最适产酶条件:培养温度35℃,培养液起始pH值7.0,培养时间96h, Hg2+对该菌株产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该降解菌中提取的粗酶液在pH值7.5和37.5℃时显示最大的降解活性,其米氏常数(Km)为6.78nmol/mL,最大降解速率为81.5nmol/(minmg).  相似文献   

16.
水力负荷对生物滤池中蚯蚓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工况试验考察了不同水力负荷条件对生物滤池中蚯蚓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消化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体内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对水力负荷胁迫的响应不同.在2.4~6.7 m3·(m2·d)-1的水力负荷条件下,蚯蚓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水力负荷的增大而增强,蚯蚓通过自身抗氧化系统的协调作用来抵御外界环境胁迫,在各工况条件下均能生存.蚯蚓体内消化酶活性和其消化能力、滤池污泥减量和稳定化效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水力负荷为4.8 m3·(m2·d)-1时,蚯蚓具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KP)和纤维素酶(FP)活性,消化率(41.47%)显著高于其他工况,污泥减量率、污泥有机质分解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8.2%、 65.5%.高水力负荷[≥6.0 m3·(m2·d)-1]对蚯蚓体内AKP、FP活性抑制较显著,污泥的代谢水平受到影响,污泥减量率和有机质分解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不利于蚯蚓生态功效的发挥.综合蚯蚓抗氧化酶及消化酶的响应结果,蚯蚓生物滤池运行水力负荷不宜超过6.0 m3·(m2·d)-1.  相似文献   

17.
甲苯作为土壤酶测定的前处理试剂及许多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降解的中间产物,有关其对土壤酶的影响研究在土壤酶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用模拟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剂量甲苯和处理时间下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甲苯对纯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酶活性降幅最大达到45.5%;灭菌土壤对溶液中的纯酶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极微量的甲苯即可完成对土壤中酶活性的激活作用,酶活性增幅为109%~298%;随着甲苯剂量的增加,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幅度逐渐趋缓,并可用Langmuir模型较好地拟合,由此获得了最大表观酶活性Umax,发现其与土壤性质显著相关,说明甲苯主要是通过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来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此外,初步探讨了不同土壤中胞外酶量与胞内酶量的关系,发现在供试土样中土壤芳香硫酸酯酶胞外酶和胞内酶分别占54.4%和45.6%.本研究可为后续土壤酶测定质量的完善和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对壬基酚(NP)降解酶进行了固定化研究,并对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及其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用3%海藻酸钠、2%CaCl2溶液固定化的酶活力最高;固定化NP降解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pH为7.0,其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固定化酶催化氧化去除水溶液中酚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胡龙兴 《环境科学》1996,17(3):57-60
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辣根过氧化物酶制成固定化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进行了固定化酶催化氧化去除水溶液中酚的实验研究。对于100ml酚住房为100mg/L的单一苯酚或邻氯基水溶液,控制条件为:3%海藻酸钠液30ml,凝胶粒径1mm,固定化时间1h,酶包埋量50u,反应时间1h,pH6及过氧化氢加入量2mmol,单一苯酚和单一 基酚水溶液的酚去除率可分别超过80%和70%。  相似文献   

20.
不同白腐真菌复配方式对产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瑶  梁红  高大文 《环境科学》2013,34(1):271-276
通过对1株和由多株白腐真菌复配共同参与下的复合菌产酶量和达到最高酶活所需时间进行比较,筛选出白腐真菌最佳产酶的复配方式.结果表明,青顶拟多孔菌和糙皮侧耳菌两株菌相互发生协同作用,促进漆酶的分泌,产酶量为50.45U·mL-1;青顶拟多孔菌、糙皮侧耳菌和偏肿拟栓菌这3株菌在分泌过程中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产酶量最高为75.98U·mL-1;青顶拟多孔菌、糙皮侧耳菌和血红密孔菌三者相互之间出现拮抗作用,产酶量最低为2.91 U·mL-1;实验证明,在白腐真菌之间既存在拮抗作用,也存在协同作用,因此达到最高酶活所用时间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