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结合中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中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更加严峻.已有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土壤环境中能被生物吸收利用的重金属才是衡量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关键参数.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生物有效性的定义以及影响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因素,讨论了两种常用研究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方法(化学提取法和生物学评价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3.
水体沉积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研究以重金属为主要污染的水本中,通常把沉积物视为探索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工具。由于沉积物重金属化学为和生态效应的复杂性,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就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作了简要评述。包括沉积物对水生生物的作用机理,孔隙水重金属浓度的估算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沉积物质基准。 相似文献
4.
5.
厦门某国道旁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BCR提取法结合ICP-MS测定厦门某国道旁土壤中重金属Fe、Mn、Cr、Cu、Ni、Pb、Zn、V、Sr的赋存形态,分析其形态与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性,运用风险评价编码(RAC)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RSP)法评估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随路基距离的增加先降低后增高,在距路基0~1 m处含量最高,说明国道旁重金属受交通运输影响较大;垂直剖面土壤中Cu、Zn、Mn、Pb、Sr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含量峰值主要出现在表层0~10 cm处。表层土壤中Pb、Cu、Zn、Mn、Sr的可提取态比例随距路基距离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Ni、Zn、Cu、Sr、Mn和V可提取态比例随垂直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元素各形态含量随元素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形态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重金属化学形态受土壤性质的影响。表层土壤中大部分重金属RAC值呈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其中Zn、Sr和Mn在距路基0~1m处风险较高,以交通活动来源为主;其余重金属在低风险范围内,但Cu受到交通活动、水泥厂的显著影响; Fe、V和Pb以自然来源为主。垂直剖面土壤重金属的RAC值呈整体下降趋势,Cu、Sr、Ni和Zn的高风险主要发生在表层,受到交通源的影响,其它重金属的风险低且以自然源为主。 相似文献
6.
根际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际是受植物根系及其生长活动显著影响的土壤微域环境,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根际环境影响着重金属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根际环境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方面的一些主要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射击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采集某射击场土壤和植物样品,对重金属和P元素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射击场表层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Pb、Cu、Hg、Sb污染并呈不均匀的斑块状分布,Pb、Cu、Sb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射击场土壤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垂直迁移和侧向迁移.射击场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轻武器射击的弹头,具有Pb、Cu、Sb3种元素组合污染的特征.残留在土壤中的含铅弹头,有约2%~7%的Pb已进入土壤.该射击场土壤中不同形态的Pb含量大小顺序为:碳酸盐结合态(Carb-Pb)>残渣态(Resid-Pb)>有机结合态(Org-Pb)>铁锰氧化物结合态(Fe/Mn-Pb)>可交换态(Exch-Pb),土壤中Pb主要以生物有效性低的形态存在,总铅的生物有效性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射击场表层植被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受到铅弹污染的影响,其Pb含量为对照样的16倍,而Hg、As、Sb、Cu含量无显著差异.在射击场碱性钙质土壤中,克氏针茅对土壤总铅的相对富集因子很小,而对可交换态铅有明显的富集. 相似文献
8.
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膨润土对3种类型农田土壤中土壤理化性质、Cd、As、V和Cr的形态、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生长、重金属吸收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膨润土降低了3种土壤中可交换态Cd比例,降幅依次为黄壤(Gy,19. 44%)黄褐土(Sy,13. 85%)潮土(Bf,5. 03%),小白菜地上部Cd对应降幅为Gy(34. 81%) Bf(23. 91%) Sy(11. 11%);与各自对照相比,Bf和Sy中可交换态As比例降低,降幅分别为4. 53%和25. 16%,Gy中可交换态As比例升高了0. 57%;可交换态Cr比例均升高,增幅依次为Sy(31. 30%) Gy(2. 91%) Bf(0. 58%); As、V和Cr残渣态均升高(Sy中Cr除外),小白菜对其吸收也不同程度地降低.膨润土有助于3种土壤中小白菜的生长,Bf中小白菜生物量、根表面积、根尖数分别增大了147. 55%、80. 71%和124. 31%.此外,膨润土降低了3种类型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的含量,增大了速效钾含量和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因此,认为膨润土均适用于这3种土壤的修复改良. 相似文献
10.
几种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是土壤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采用合理的污染评价方法,才能识别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满足土壤环境管理和决策需要。选择单因子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次生原生比值法和富集因子法四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实例计算和结果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单因子指数法简单灵活,评价结果能直观反映土壤的污染情况,是比较实用的评价方法,但其将污染等级与元素实际含量简单地看成线性关系,导致评价结果较其它方法偏高。地质累积指数法是在单因子指数法基础上改进而来,计算公式较为简洁,污染评价结果较单因子指数法低。次生原生比值法突出元素形态的影响,未考虑元素总量和背景值,导致评价结果不能有效地与其它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在部分数据上还会出现污染浓度高却得到污染等级低的结论。富集因子法不仅考虑了元素的背景值,而且以地球化学过程中人为污染少、化学性质稳定、分析结果精确度高的Fe、Al、Si等元素作为参比元素,评价结果与地质累积指数法具有高度一致性,能够很好地体现土壤污染状况,但参比元素的实测值不易获取。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选取与改进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萃取法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内源体系:Fe、Mn、Cu、Zn和Pb;外源体系:掺杂Cu、Zn和Pb后的Fe、Mn、Cu、Zn和Pb)一定时间(45d)内的形态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混合菌对体系中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混合菌的加入促进了沉积物中Fe向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的转变,Fe的生物有效性显著提高;混合菌的掺杂导致了Mn向稳定态的移动,体系中Mn的各形态除可交换态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混合菌可以提高Mn的生物有效性;混合菌的存在增加了内源体系中Zn的铁锰氧化态稳定性,外源体系中混合菌的添加促进了其活化作用,与混合菌前33d降低金属有效性相矛盾;混合菌加入使内源体系中Pb残渣态和外源体系中有机质结合态升高,与混合菌加大Pb的有效性不吻合;混合菌可导致内源体系Cu的铁锰氧化物含量增加和铁锰氧化物态下降、Cu的生物有效性提高,而外源体系中前Cu的碳酸盐结合态上升,混合菌降低了Cu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射阳河底泥重金属沿程变化分析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射阳河流域沿程20个底泥样品中6种重金属(Cr、Pb、Ni、Zn、Cu、As)的含量,并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其进行了污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除As在近一半的采样点没有污染,其他重金属污染均普遍存在,但多数属于轻度污染。Zn污染最为严重,几乎全程都是偏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污染。纵观射阳河全程样品FN04,SY07污染最为严重,前者与其支流西塘河的污染有关,后者可能与河闸上侧的死水状态有关;黄沙河污染最轻,与河流沉积物粒径比较粗而导致的对重金属吸附能力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廊坊市土壤重金属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廊坊市区县土壤重金属监测数据分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评价当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对当地土壤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野外调查法结合实验室分析法对海口市郊区蔬菜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进行研究,测定了Cr、As、Cd、Cu、Zn、Pb、Ni、和Hg 8种重金属全量、有效态含量及蔬菜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全量与有效态含量间的相关性及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与蔬菜土壤中重金属全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口市蔬菜土壤中各种重金属均表现出一定的累积趋势;8种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全量呈正相关,重金属有效态占全量比例在1.86%~13.47%之间,其中Cd、Pb和Hg较高,分别为13.47%、10.23%和8.42%,三者表现出较大的潜在污染风险;土壤p H值和有机质含量与重金属全量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相关性大小与重金属种类有关;重金属全量并不能全面正确评价土壤的环境效应,对蔬菜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时,应把重金属全量、有效态含量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广西靖西县田七种植区土壤重金属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靖西县被誉为"田七之乡",为确保田七的生态安全,保证田七的药用价值和药材质量,对靖西县田七种植区土壤5种重金属(As、Hg、Cr、Pb、Cd)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靖西县田七的安全控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靖西县9个不同的种植区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含量。所调查的田七种植区3个乡9个村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有一定的差异,与国家土壤质量标准(GB15608-1995)对照分析,所调查的靖西县的新甲乡、武平乡、化垌乡种植田七的土壤重金属As、Pb、Hg未超过国家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而所调查的靖西县田七种植区Cr、Cd超标率分别为66.7%和33.3%,总体上化垌乡的重金属含量较高,武平乡最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