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对当前氯霉素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和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目前处理氯霉素废水的方法主要包括吸附法、萃取法、电化学法、氧化法、还原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这些方法降解效率较高,但具有能源消耗高以及二次污染等缺点。生物法与电化学法的联用是一种处理效率高且成本低的新技术,成为研究降解氯霉素废水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长庆油田使用微生物法处理含油污泥工艺技术成熟,但处理周期长限制了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文章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处理方法及微生物联合化学法处理含油污泥。选择以陇东油田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温和化学预处理技术可将原油从土壤中分离出来,通过选择合适的单菌或合理构建菌群,可有效提高石油烃的降解率。经过两个月的有效处理,含油量为12.40%的油泥最高获得了96.71%的石油烃降解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稠油污水来源广、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油水密度差小、毒性大、可生化性差、处理成本高等问题,梳理了稠油污水的来源、成分、特点及处理难点,总结了稠油污水处理中调质破乳、絮凝/气浮、生物降解、氧化或吸附四级处理技术的进展,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缩短工艺流程、采用物理法与化学法相结合工艺以减少新污染引入,采用靶向氧化技术去除生物毒性、难降解有机物以提高污水可生化性,增强生物处理以提高处理效能等建议,以期为稠油污水绿色、低碳、低成本、高效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恶臭气体的治理技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在治理恶臭气体方面的研究、应用治理技术及正在发展中的新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如掩蔽法、稀释扩散法、燃烧法、化学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吸收法、吸附法、生物法和其它新的方法。预测了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餐厨垃圾废水是一种成分复杂、高有机污染、高氨氮,高油污染高但可生化性好的废水,随着全国垃圾分类不断推进,对餐厨垃圾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处理将对污水处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废水处理工艺效果出发,重点介绍了适用于餐厨垃圾处理过程中所产废水的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土地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及多种方法的联合工艺以及各工艺的优缺点等。  相似文献   

6.
硝酸盐是我国水体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其去除方法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电化学法、吸附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其中因吸附法操作简便、设计简单,近年来各种吸附材料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在化学法中,纳米材料因其体积小、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在水体中硝酸盐的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吸附和纳米材料在水体中硝酸盐的去除中的研究现状,并对水体中的硝酸盐去除技术趋势做综述。  相似文献   

7.
铬渣的危害与解毒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铬渣的产生过程和主要成分,以及我国铬渣的产生和污染现状;介绍了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熔烧法和固化/稳定化处理法等铬渣解毒技术原理;概括了目前国内主要的铬渣综合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污水微生物处理法是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物理因子诱变选育高效菌种,增强它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是水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紫外线、γ射线、离子束和激光等物理因子诱变技术的机理及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能有效破坏剩余污泥的稳定结构,最大限度地挖掘剩余污泥中的能源与资源,从而提升剩余污泥的厌氧消化效率.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生物法以及组合法,机械法操作简单但初期成本投入较高,化学法效果显著但需要考虑副产物的影响,生物法无二次污染但经济成本较高.对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煤化工、油气田和石化行业均会产生大量高含盐废水。文章介绍了高含盐废水的生物法深度处 理工艺及方法,包括曝气生物滤池(BAF)、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生物接触氧化(BCO)、膜生物反应器(MBR)、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厌氧好氧工艺(An/O)及其变型工艺 等,阐述了驯化后的嗜盐菌和耐盐菌的使用效果,并对高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微生物 处理高含盐废水具有成本低、几乎无二次污染的优点,能实现高含盐废水有机物组分的有效降解,提高“近零排 放”产品盐纯度,但还需在耐盐、嗜盐微生物的筛选和挖掘方面进行技术攻关,这将是生物法处理高含盐废水的 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光催化氧化处理难降解污水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传统水处理工艺中的物理、生物方法不能满足水处理的需要。将光催化氧化法应用于气相和水相中一些难降解污染物的治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的选择、反应器的设计和对降解条件的优化是提高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具有高稳定性、耐腐蚀、无毒的特点,在处理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有机污染物能被彻底无机化,因而这是一种洁净的处理技术。光催化技术为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它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玻纤废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倩  但德忠 《四川环境》2009,28(3):66-70
玻纤废水不同于普通化工废水,其危害严重且治理难度大。针对我国玻璃纤维废水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介绍了玻纤废水的来源、水质特征及生化特性,概述了玻纤废水处理常用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及其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并指出物化-生化法组合工艺将成为今后玻璃纤维废水处理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化废水主要来自炼焦和煤气净化过程产生的废水,含有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目前,焦化废水一般按常规方法先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生物脱酚二次处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找到了许多比较有效的焦化废水治理技术,主要有生物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废水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4.
石油化工废水水量大,成分复杂,废水中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国内外学者对常用的厌氧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法以及好氧-厌氧组合处理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通过比较发现其中效果好、成本低的是生物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对石油污染环境的治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修复三种类型。文章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对石油污染土壤的几种微生物修复方法,分别介绍了利用植物、动物及微生物进行治理的修复技术。在我国,对于石油污染的治理应更多地采用低成本、无污染、高效率的生物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用生物法治理大庆油田地表油污土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年来采油作业中常发生各种漏油事件,导致油井周围土壤污染严重,如何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环境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庆油田将微生物处理和植物处理等生物方法用于土壤原油污染的治理。微生物处理法利用存在能够降解污染物的有效微生物等条件,处理原油污染物。植物处理法利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将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吸收、转化,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大庆油田比较适宜采用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地表土壤石油污染的治理。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油污土壤治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的去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壬基酚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主要来源于NPEO,能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进入生物体内并造成危害。当前检测水样中壬基酚的主要方法是采用GC—MS,预处理采用固相萃取。研究表明自来水厂的常规处理工艺对于壬基酚的去除有限;而活性炭、有机蒙脱土吸附等物理方法,超声声化、电化学氧化、光分解等化学方法可有效降解水中的壬基酚。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农畜面源污水水质复杂且难降解等特点,将生物接触氧化法、超声波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3种处理方法有效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对农畜面源污水的有效处理.通过智能化设计实现系统运行的自动化操作和无人值守功能,再通过PLC技术与变频技术的结合,减少了系统能耗和运行成本,使农畜面源水污染治理的投资成本大大降低,提高了产品应用的积极性和普及率.  相似文献   

19.
高含水油泥是指含水率≥85%的油田和炼厂的含油浮渣、池底泥、罐底泥和被原油污染的水基泥浆等,成分复杂,黏度、比阻和可压缩性系数大,乳化严重、稳定性强,难沉降、过滤性差的复杂多相乳化体系,是后续处理处置的瓶颈。为改善高含水油泥脱水性能、提高其脱水效率,需要对油泥进行调质脱稳预处理。文章分析了高含水油泥的组成、水的赋存状态、特点和处理难点,归纳了高含水油泥调质脱稳的主要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热法和生物法,总结了上述方法的优缺点和高含水油泥调质脱稳存在的问题,对高含水油泥调质脱稳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高含水油泥的处理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苯酚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归国 《青海环境》2007,17(3):109-112
有关土壤苯酚污染治理的技术主要有物理、生物、化学、植物等方法,本文将相关最新研究结果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