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巨灾债券与政府灾害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概率小而损失巨大的巨灾无疑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尽管每年灾害的性质和发生地点不同,但是损失总量和政府救灾的支付总量却是一个稳定的大数,然而依然不能满足救灾与恢复生产的需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巨灾债券,首次提出在政府救灾中引入市场机制——发行政府巨灾债券。这对于投资者是收益高的风险投资,对于政府可以减轻公共财政负担,而对于受灾地区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援,加快恢复生产,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钟雅琴  陈和 《灾害学》2012,(1):111-115,129
台风作为全球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影响也非常严重。在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债券已成为巨灾保险业大趋势的背景下,发展我国台风灾害债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其近30年相关台风损失数据,利用非寿险精算技术分析其台风的损失分布和次数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CAMP模型和现金流分析对广东省的台风灾害债券做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3.
极值理论关注风险损失分布的尾部特征,通常用来分析概率罕见的事件,它可以依靠少量样本数据,在总体分布未知的情况下,得到总体分布中极值的变化情况,具有超越样本数据的估计能力。因此,基于GPD(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分布的POT(peak over threshold)模型可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巨灾损失数据信息,从而成为极值理论当前的主流技术(以下简称,POT-GPD模型)。针对地震巨灾发生频率低、损失高、数据不足且具有厚尾性等特点,利用POT-GPD模型对我国1969年至2013年间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数据进行了统计建模;采用样本Hill图及区间筛选算法选取阈值,并对形状参数及尺度参数进行了估计。模型检验表明,POT-GPD模型对巨灾风险厚尾特点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拟合精度,为地震巨灾风险估计的建模及巨灾债券的定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和财富的密度越来越高,地震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应用金融手段可以使地震风险与资本市场充分融合,缓解其给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冲击。依据闽南地区4个重要城市的震害预测成果,讨论了如何应用地震保险和巨灾债券等金融手段减轻泉州海外未来大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巨灾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展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灾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近20年来,巨灾频繁发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灾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国家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如何进行巨灾风险管理并减轻巨灾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害,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巨灾风险评估模型作为应对巨灾风险最为有效的分析工具,近20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巨灾模型已成为巨灾保险设立的根本依据。对巨灾模型的发展与模型构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6年3月.在美国内华达州大学召开了巨大自然灾害风险减轻政策管理顾问论坛会议.会议主题涉及美国巨灾发生发展的趋势、巨灾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其管理政策等。本文主要介绍地震巨灾的风险研究评估和提出的管理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巨灾保险赔款占直接经济损失的比率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的多,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地震两次巨灾过后,国家加紧推进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其中,巨灾保险费率厘定是基础。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构建了以危险性曲线和脆弱性曲线为核心的巨灾风险保险费率厘定方法体系,改进了以往农业保险仅从致灾因子角度厘定费率的片面性。最后,借鉴美国洪水保险、日本地震保险以灾种为对象(而非承灾体种类为对象)构建巨灾保险体系的优势,以雪灾保险为例,厘定了内蒙古12盟市雪灾保险费率。结果显示,位于中部地区的锡林郭勒盟雪灾保险费率最高,为3.10%;位于西部地区的阿拉善盟、乌海市雪灾保险费率最低,为1.09%。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巨灾经济损失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永  许学军  刘鹃 《灾害学》2007,22(1):121-124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每年都给我国财政与保险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财政补偿和保险补偿能力不足的弊端已经显现。因此,积极探寻新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首先对我国目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进行了介绍;以地震和洪水为例,对灾情进行了论述;对我国当前主要采用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优势作用以及在我国的实施提出了一些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保户和保险公司共享的最佳巨灾保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宏 《灾害学》2004,19(2):92-96
采用数学模型方法研究巨灾保险,提出了保险合同怎样创新的问题.该问题的提出有利于解决巨灾保险供应不足的弊端.对保户而言,这一创新将拥有更大的弹性,进而改善其福利.通过分解巨灾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害程度,说明了保险合同怎样设计才对保户最有利.最后,在同时考虑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的情况下,得出了一般化模型.  相似文献   

10.
<正>1923年9月1日,日本的关东地区发生8.1级大地震。东京都、神奈川、千叶、静冈和山梨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地震共造成10.5万人死亡,其中由于建筑倒塌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1万人,地震引发火灾造成9.2万人死亡,其他次生灾害造成0.2万人死亡。1923年关东大地震是发生在首都圈大都市地区的一次灾难性事件。虽然这次地震事件已经过去100年,但造成这次地震灾难的教训仍然需要人们深刻反思,并针对近百年来社会经济巨变及未来发展对大都市地区大震巨灾风险进行科学预判,防抗救相结合,将巨灾消弭于发生之前。  相似文献   

11.
林金瑛  张锦福 《灾害学》2001,16(4):33-39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是关键的一环。为了不低估大地震的影响,恰如基分地将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配到带内各个潜在震源之内,准确确定地震带内发生Mj档震级的地震落在第i 个潜在震源区的概率是关键的一步。本文采用图像识别方法确定地震发生的相对概率,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地震的时、空不均匀性,准确地确定地震带内发生Mj档震级的地震落在第i个潜在震源区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大风重现期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结构抗风设计计算风荷载时所采用的设计风速,是根据重现期即所谓多少年一遇的概率来确定的,只考虑某一风速大风出现的概率,不考虑该大风出现的间隔时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对某一风速大风出现的间隔时间及其概率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大风重现期的风险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可以分析得出按年度出现某一特定风速大风的发生概率或风险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CN算法研究了我国近期大陆东部和西部南北带及邻近区域共23次强震前的TIP,即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8次强震发生在被判定的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的TIP内。TIP警戒约占总研究时空域的30%,获得了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测效果。表明CN算法可作为强震中期预测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吴凡  汪明  刘宁 《灾害学》2012,27(3):116-121
探讨了以美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为例的建筑物易损性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地震随机事件损失组合的方法.由于应用对象的不同,如用于工程项目风险的评估或是对保险资产风险的评估,其易损性模型建立的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工程应用中,注重对建筑结构的分析,往往使用非线性解析方法如能力频谱法等以得到结构的易损性或脆弱曲线;而保险行业常用历史数据并运用统计方法等获取所需的易损性曲线.由于工程应用的易损性曲线有更好的精准性,越来越多保险用模型采用此方法.此外,工程应用常对单一地震事件进行评估,而保险行业的模型往往涉及对大量随机事件的评估.对不同的建筑物易损性建模方法、规范标准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并对随机事件损失组合方法中如何计算损失的单次超越概率(OEP)和累计超越概率(AEP)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按照文献 [1]提出的分析方法 ,对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率进行了统计修补 ,由此得到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密度分布。其结果对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区的划分具有一定意义。在地震目录分段分析研究中 ,引入了Fisher的时序分割法  相似文献   

16.
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监测预测系统——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监测预测系统预测分析了黑龙江省1971-2006年各年热量年型,计算了哈尔滨市1984-2006年玉米抽雄期的冷害发生概率,同时采用以5-9月平均温度和的距平作为低温冷害指标的方法计算了1971-2006年低温冷害的发生状况.结果显示,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低温冷害的年份与历史实况基本相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81%的年份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一致,且在低温年玉米抽雄期的冷害发生概率均较大,说明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监测预测系统在黑龙江省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Flat earthquake premiums are ‘uniformly’ set for a variety of buildings in many countries, neglecting the fact that the risk of damage to buildings by earthquakes is based on a wide range of factors. How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the insurance premiums is worth being studied further. Proposed herein is a risk‐based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earthquake insurance rates of buildings.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of the approach to buildings located in Taipei city of Taiwan were examined. Then, the earthquake insurance rates for the buildings investigated were calculated and tabulated. To fulfil insurance rating, the buildings were classified into 15 model building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building height. Seismic design levels were also considered in insurance rating in response to the effect of seismic zone and construction years of buildings. This paper may be of interest to insurers, actuaries, and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 of insurance.  相似文献   

18.
根据江苏省及其邻区中强地震目录,研究了扬铜带东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发现地震活动的南北跳跃的迁移规律,迁移周期约为5~10年,用马尔科夫过程得出未来中强震发震最大可能地点为溧阳一带,其次为南黄海近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