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铬渣处理技术与综合利用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铬渣污染现状,介绍了铬渣污染途径及危害,列举了铬渣无害化处理的技术,包括酸性还原法、碱性还原法、碳还原法、微生物解毒法、干式还原法和固化/稳定化处理法。对铬渣的解毒方法和固化/稳定化技术进行了比较。概述了铬渣的部分利用现状。铬渣用于制砖、铬渣用于制造微晶玻璃、铬渣作为玻璃着色剂、铬渣用于制造耐火材料、铬渣用作炼铁熔剂、铬渣用于制钙镁磷肥。总结了目前铬渣处理技术与利用现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温自蔓延技术处置铬渣,探讨了高温自蔓延技术还原解毒固化铬渣的机制。以铝粉和三氧化二铁作铝热剂,与铬渣充分混合,用镁条点燃引发自蔓延反应,最终得到铬渣固化体。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自蔓延技术能有效固化铬渣,铬渣的掺渣率高达44.94%。浸出实验结果表明:A组(铬渣原样)铬渣固化体总铬浸出浓度未检出;B组(铬渣原样+重铬酸钾)铬渣固化体总铬浸出浓度为0.117 76 mg/L,远远低于国标(GB 5085.3-2007)限值15 mg/L,六价铬浸出浓度未检出。XRD分析表明:铬渣还原解毒固化机制主要是六价铬在自蔓延反应中被还原为三价铬,再与其他金属化合物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生成含铬尖晶石,铬以离子键Cr—O的形式参与尖晶石的晶格形成。  相似文献   

3.
铬渣产量大、毒性剧烈,是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危险废物。本文介绍了铬渣烧结连铁的解毒原理和工艺处理过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铬渣烧结炼铁的可行性。研究对比了掺加铬渣前后成品矿的浸出毒性和"三废"排放情况,得出了铬渣烧结炼铁的最佳掺加量。结果表明,控制铬渣掺加量在1.5%以内,成品矿的性能指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所排放的污染物能达标排放。从而达到铬渣解毒目的,实现铬渣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相似文献   

4.
解毒铬渣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扫描电镜、比表面测定仪、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铬渣及解毒铬渣的表面形貌、比表面及物相组成。在模拟环境条件下对解毒铬渣进行了浸出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解毒铬渣在环境条件下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铬渣中含高浓度的六价铬,属于危险废物,未经无害化处置的铬渣泄露将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破坏生态环境.经银河化学公司研发的干湿法结合的“增压隔氧法”解毒工艺处理后,铬渣样品中总铬、六价铬去除率达99%以上.解毒后铬渣样品中总铬、六价铬含量满足《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T/T 301-2007)要求.铬渣解毒后不属于危险废物,可以综合利用于水泥混合材料生产中.  相似文献   

6.
铬渣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铬渣产量大、毒性剧烈 ,是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危险废物。介绍了铬渣各种无害化处理方法的解毒机理、工艺过程和应用实践 ,阐述了对铬渣进行综合利用的途径 ,并就铬渣的防治前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谈铬渣解毒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介绍了铬渣污染状况,对比分析了10余种铬渣解毒技术的优缺点,并且重点论述了旋风炉附烧铬渣工艺过程及其技术特性。研究表明,旋风炉附烧铬渣具有吃渣量大,解毒彻底等优点,是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新型铬渣解毒技术。   相似文献   

8.
铬渣作为一种危险废物,大量堆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简要介绍了各种铬渣解毒方法,着重介绍了铬渣烧结炼铁技术,并以辽宁省锦州铁合金集团为例,介绍了铬渣炼铁应用实例,阐明铬渣炼铁技术是目前解决铬渣污染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用铬渣代替蛇纹石制钙镁磷肥是化工、冶金部门将铬渣“化害为利”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探讨铬渣制钙镁磷肥对农作物生长和产品的影响、对农作物铬残留量影响和铬在土壤中的残留,我们进行了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本试验采用土壤一次添加不同用量的铬渣制钙镁磷肥与普通钙镁磷肥进行盆栽与小区田间对比试验,以确定铬渣制钙镁磷肥对农作物生长与铬残留量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锦州地区铬渣样品静态浸溶实验,测定不同固液比、浸出时间、浸取剂pH及组成、振荡速度、铬渣粒度大小、温度等因素对铬渣中Cr(VI)溶解释放的影响,揭示铬渣中Cr(VI)析出、释放机理。结果显示,稀释作用在不同固液比浸出中起主导作用,随固液比的降低,Cr(VI)浸出浓度逐渐降低,但是Cr(VI)浸出总量却在增加;随着浸出时间的增大,浸出Cr(VI)浓度随之增大;铬渣浸出液碱性很高,在铬渣溶解释放过程中,随酸性增强Cr(VI)溶解量相应增大,体现强的酸中和能力;随着振荡速度增加,Cr(VI)溶解释放速度明显加快;粒径越小,铬酸盐的溶解释放速度越快,溶解作用越充分;铬渣的浸出为吸热反应过程,铬渣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铬渣中Cr(Vl)溶解释放速率服从菲克(Fick)扩散定律。研究结果为铬渣危害的评价、监测及铬渣污染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化工铬渣中铬的存在形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铬在原铬渣、消解铬渣和消解解毒铬渣中存在形态的研究,揭示了铬渣中的铬以水溶态,酸溶态、稳定态、结晶态和残余态等5咱形态存在,其中稳定态,结晶态和残余态中的铬含量为1.4-1.5mg/kg渣,基本相等,在自然条件下,这3种形态的铬都比较稳定,而原铬渣与消解铬渣中水溶态与酸溶态的铬占总铬量的40%,这部分铬容易通过各种途径释入到环境中造成污染。研究还表明经蒸压消解的铬渣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水溶态6价铬  相似文献   

12.
铬渣产量大、毒性剧烈,是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危险废物。铬渣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要求2010年底前,所有历史堆存铬渣实现无害化处理。铬渣堆放所产生的含铬渗滤波已对周围的土壤、地下水乃至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铬渣得到治理的同时,含铬渗滤液必须得到有效治理。系统评述了铬渣渗滤液的各种治理技术和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含铬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铬元素是现代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但有钙焙烧工艺产生的铬渣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铬渣处理处置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国外集中于铬渣的无害化处理,而国内则以铬渣的综合利用为主。在越来越注重环境效益和资源利用率的今天,铬渣的综合利用更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采用铬渣冷固结球团方法来处理铬渣,研究了不同原料配比的铬渣冷固结球团的成球性能和强度,并用煤气进行了球团的还原实验。结果表明:铬渣的成球性能较好,在自然养护20d后,球团的抗压强度可达30kg/球以上。在900℃用煤气还原铬渣冷固结球团后,铬渣中的Cr^6含量在5mg/L以下:在1200℃还原后,有的铬渣中未检出Cr^6铬渣完全解毒,还原后的铬渣冷固结球团可进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常用的铬渣处理方法存在铬形态不稳定、残留的酸溶性Cr(Ⅵ)易淋出等问题,该研究以添加还原剂的偏高岭土基矿物聚合物来直接处理铬渣,探索铬渣的一步解毒/固化及无害化利用。实验中将铬渣和偏高岭土混合用于制备矿物聚合物,加入Na_2S、Na_2SO_3、FeSO_4和FeCl_2作还原剂,改变还原剂的添加比例,对比制备的偏高岭土/铬渣基矿物聚合物固化体的浸出性毒性实验中Cr的浓度,选择最佳还原剂种类及比例。并在最佳还原剂的基础上,探索铬渣的最大处理量。  相似文献   

16.
铬的毒性研究报告较多,而制铬工厂排出的铬渣造成严重污染环境和水源是长期以来未解决的问题,因此铬渣的处理和综合利用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一般采用硫酸亚铁作还原剂,经干法低温解毒工艺使铬渣的六价铬逐渐转变为三价铬从而达到处理目的。为鉴定铬渣处理前后的毒性比较,笔者作了铬渣处理前后的动物急性蓄积性毒性试验。  相似文献   

17.
去除铬渣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粉煤灰,石灰石,铬渣为原料煅烧新型贝利特水泥的方法去除铬渣毒性。该法去除铬渣毒性彻底,是处理铬渣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铬渣浸出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铬渣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一直困扰着铬盐行业的发展 ,其浸出毒性研究有利于对铬渣危害的监测评估、治理及综合利用。本试验对新渣和陈渣的浸出毒性进行了探讨 ,同时对铬渣中Cr(Ⅵ )进行全量溶取 ,并分析铬渣中主要阴、阳离子的浸出行为。从而提出适宜于评价铬渣浸出毒性的试验方法 ,即 :液固比 2 0∶1,浸取时间 8h、提取剂为HAC NaAC(pH5 0± 0 2 ) ,粒径为 12 0目的浸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含铬废渣的综合利用途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铬渣的综合治理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铬渣的污染方式和解毒机理出发,分析了铬渣的综合处理方法,并针对我国菱美矿资源丰富的特点,提出用铬渣与轻烧氧化镁合成有实用价值的高级镁质耐火材料,该工艺具有处理铬渣能力大,解毒效果好、工艺操作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铬渣的治理与综合利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任庆玉 《环境工程》1989,7(3):50-55
<正> 1 概况铬渣是冶金和化工部门生产金属铬或铬盐过程中所排出的含铬废渣。如以铁矿为主要原料,以白云石、纯碱为助熔剂,生产重铬酸钠过程中排出的铬矿渣和铬浸出渣都为铬渣。生产1t金属铬排铬渣15t。生产1t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