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9月,#3机组环保改造期间,将原EE(Ⅱ)型双室双列四电场电除尘拆除,改造工程新增一个电场,并改为高频电源,本文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了新式电除尘器的特性及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厦门嵩屿电厂一期2×300MW燃煤发电机组除尘器增设一个电场的技术改造为例,介绍了旧机组的电除尘器增加电场的改造内容及施工过程,重点分析了增设所增设电场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介绍辽宁地区某发电公司2×350MW燃煤发电机组电除尘器从双室四电场改为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以及改造前后的除尘效果的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许昌龙岗电厂2号机组电除尘器由原双室四电场改为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的技术特点、工作机理及改造后的效果等,同时针对该系统提出设计更改方案,并对部分系统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型组合脱硫除尘工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新型高效的多电场静电消烟凝并除尘器与湿式除尘器串级组成二级除尘系统,可以有效地治理工业锅炉的烟尘,是改造湿法除尘系统、提高除尘脱硫效率的新方法;测定结果同时表明,电除尘器对系统的脱硫无贡献.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工作全面推进,燃煤电厂经超低排放改造后,污染物指标控制限值要求为颗粒物10 mg/m~3。某燃煤电厂面临烟气超低排放要求,提标改造现有除尘器,每台炉配两台双室六电场干式低温静电除尘器,并在吸收塔喷淋层下方增设聚气环,在吸收塔净烟道处加装一级烟道除雾器。除尘器和吸收塔改造后,除尘效率由99.8%提高到99.94%,改造后总出口浓度6.80 mg/m~3,改造后排放量6.0 kg/h,削减量16 kg/h,各工况下烟气污染物折算浓度均符合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7.
附加阳极在改造碱回收炉电除尘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性分析了附加阳极在电收尘中的作用 ,阳极板、附加阳极和长针刺电晕极的极配使得一种更适应工况的电场分布得以建立 ,这种结构应用在造纸厂碱回收炉ZHF2 1- 10型静电除尘器的改造中 ,获得成功。改造中采用了阳极板、槽形附加阳极与长针刺电晕极的极配方式 ,所有与烟气接触的构件采用不锈钢制作 ,使改造后电除尘器在烟气温度低于 12 0℃时仍能正常、可靠和高效地工作 ,除尘效率高达 99%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除尘器收尘效率以满足日益严格的国家排放标准,提出了电除尘器高浓度区粉尘强制收集技术.通过建立电场粉尘传输数学模型和对实测断面粉尘浓度分布曲线进行回归,分别得到了理论和实际电场粉尘浓度分布公式.结果表明,电场中粉尘浓度分布与断面位置有关.电场中每个断面上从电晕线到收尘极板质量浓度逐渐提高,极板附近存在高质量浓度粉尘区.在极板末端收尘板两侧加装等速吸风口,将极板附近的粉尘气流加以强制收集并采用袋式除尘器进行净化或循环至入口进行二级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电除尘器的收尘效率,降低极板振打引起的粉尘飞扬造成的粉尘流失.利用流函数对吸风口流场分析并根据实测的断面粉尘浓度分布可得到吸风口宽度与收尘效率的数值关系.粉尘强制收集技术是电除尘技术领域中的一项创新.采用该项技术既可以对运行中的电除尘器加以改造,又可以在电除尘器的设计中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9.
电场作用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与利用电场强化植物修复效率密切相关.文章利用改进的PCR-DGGE(多聚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不同电场条件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相似性的变化,分析了直流电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电场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与电场条件有关,合适的电场条件有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电场形式、强度和施加方式不当则会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受到明显影响.电场作用下土壤性质的变化、电场对土壤微生物的迁移作用和致死效应、以及微生物对环境压力的生理响应等是电场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机制.为了避免电场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不利影响,利用电场强化植物修复时需要采用合适的电场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8-2011年大气电场仪的观测资料,对太原地区大气电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地区晴天大气电场日变化呈双峰双谷波形,大气电场峰值出现在09:00和21:00左右,平均值为0.912 kV/m,同其它地区相比明显较大,人类活动通过气溶胶使得市中心的大气电场早峰值提前,晚峰值推迟;大气电场的季节变化与太原地区的气候特征有密切关系,冬季晴天大气电场日变化伴随着年变化,夏季大气电场日变化受全球性普遍日变化机制影响较强。讨论了大气电场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二氧化硫氧化生成硫酸盐成为大气中重粒子,从而影响大气电场的强度,太原地区二氧化硫浓度较高导致了大气电场强度比其它地区高;分子极性较强的二氧化硫与大气电场互相影响,因而与大气电场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垂直电场对重金属络合物在土壤中迁移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垂直直流电场,研究了EDTA施入到土壤后,在不同电场方向和强度下土壤Cu,Zn络合物在土柱中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电场作用影响土壤中Cu,Zn络合物的迁移,电场强度越大,对络合物的迁移作用越显著.在阳极在上的电场环境下,电场作用能够有效减缓Cu,Zn络合物向下迁移,改变电场方向后,电场作用则能加速Cu,Zn络合物的向下迁移聚积.与对照相比,电场作用改变了土壤Cu,Zn在土柱中的分布,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电极附近.  相似文献   

12.
由于海水运动十分复杂,要了解并掌握海洋环境电场特性,仅仅依靠模型计算所得结果难以与实际相符.文中以实验为基础,采用三分量水下电场测量系统对大连附近海域进行了长期的观测,通过统计得出了该区域海洋电场幅值、电场峰峰值的主要分布特征.由此可知,海洋环境电场特性虽然复杂,但也是可以获取、积累并分析的,而对海洋电场的主动观测,是...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引起输变电工频电场测量中产生畸变电场的因素,提出了测量中减少畸变电场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电磁场的多尺度变换理论,使得各向异性介质同性化,得出了各向异性介质球内外电场的解析表达式,所得结果与文献完全一致;计算了球内电场方向与外电场方向的夹角,结果表明,外电场的方向对球内电场的大小有显著的影响,介电常数张量对球内电场的方向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数字化地电场FFT频谱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傅里叶变换方法对安徽省地电场进行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地电场在磁静日和磁扰日的显著周期不同,静日以24 h、12 h、8 h和6 h最为显著,扰日则以4.8 h、4 h显著;一个月的地电场中最显著的周期为12 h和12 h附近。不同台站相同方向的地电场数据具有相似的频谱,可以根据地电场的频谱来判断地电场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海洋环境水下电场主要能量来源和衰减规律。方法结合理论研究环境电场幅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重点分析水下环境电场不同频带的频谱分布,最后计算得到海洋环境水下电场不同频点的幅值在整个频带所占比重。结果海洋环境水下电场随海水电导率和海水运动强度的减弱,幅值降低,能量主要集中在0.01~1 Hz的低频以及工频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海洋环境水下电场的一致性较强。结论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17.
海洋环境交变电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环境电场是探测水中目标的主要干扰源之一.初步探索了海洋环境电场24 h的变化规律.对测试数据进行拟合,可以预测不同时间点上的环境电场强度.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环境交变电场的主要因素是工频电场,比较了工频电场剔除前后幅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脉冲电场目前主要运用于食品、医疗灭菌等领域,其被广泛认可的灭菌机制为电穿孔理论。基于此,在较低电压和频率下脉冲电场可改变细胞通透性的同时能保证细胞不被灭活。为了探究脉冲电场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将不同类型的电场分别施加在反应器中,以进出水NH4+-N、NO2--N浓度及微生物细胞结构为检测指标,考察各条件下的脱氮效果。结果显示,施加脉冲电场组能有效维持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稳定,TN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相较于施加直流电场组和空白电场组,T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60%和20%。同时,脉冲电场组的微生物结构较直流电场组和空白电场组更加完整,表明脉冲电场能有效促进厌氧氨氧化脱氮效果并维持反应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9.
各向异性介质椭球内电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电磁场的多尺度变换理论,重整各向异性介质椭球电磁参数和形体参数,得出了各向异性介质椭球内电场的解析表达式,对所得结果进行了检验。计算了椭球内电场方向与外电场方向的夹角,结果表明,外电场的方向对椭球内电场的影响不大,介电常数张量对椭球内电场的方向和大小有较大的影响。所得结果在目标Rayleigh散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一种新结构静电除油雾器的电场结构.结果表明改进电极板形状和组合形式是提高电场处理能力的途径之一.在传统的针一板结构电极的后端增加一组特殊形状极板,可以收到明显效果.这种结构电场在满足一定处理效率的基础上提高了电场风速,并减小设备体积、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