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2.
山地可持续人居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山地人居环境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对自然环境的被动式生态适应,缺少居安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等生活基本保证。现代山地人居环境将以现代生态学为指导,突破山地特殊生态特性对人类的制约,实现人与山地自然和谐共生,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双重层次的需求,从而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带来的环境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经济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给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正在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总体上说,知识经济是一种与环境极为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但知识经济在为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居环境作为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系统,是人类生存、生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区域环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兰州市地处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态环境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须从兰州市目前的实际出发,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同时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资源环境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流域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环境资源与较多的非再生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的 视可持发展的基础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为了提高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加强3个方面保障能力的建设;(1)基础设施在加强现有长江航道建设,提高长江航运能力的同时,加快长江流域东西向陆路通道道的建设将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2)能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箍江中上游地区水电资源的开 相似文献
6.
人居环境的噪声与振动控制途径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水平的角度,分析可能影响人居环境的主要噪声与振动因素,提出了人居环境的噪声与振动控制途径和对策。在环境保护、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产品制造和加强管理等各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为规划师、建筑师、环保工作者及各方面有关人员提供了解决人居环境中噪声与振动问题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协调问题。现代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物质文明,本质上是以过度消耗资源、无控制地排放废物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因此,不可避免地给人类社会带来工业创造力与破坏力的同步增长,以至演化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另一类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居环境系统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7、2000和2002年3个时间段对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测算。评估表明,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明显,人居环境建设开始进入软环境主导时代,但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明显较差,同时人居环境的改善还面临着区域产业整合带来的严峻挑战。文章还对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一些相关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武汉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高圣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35(4):37-39
本文分析了武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人居环境危机,提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黄河流域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其生态系统脆弱,荒漠化问题突出,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挑战。本文从国家战略全局和全流域视角入手,分析黄河流域荒漠化现状及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河流域荒漠化协同防治与全流域绿色发展的五大策略,即上中下游协同攻坚,打好黄河流域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保护总体战;创新突破,建立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特区;积极布局推广荒漠化治理重大先进技术工程模式,多途径破解荒漠化治理难题;建立黄河流域绿色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多渠道融资,构建荒漠化治理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本文旨在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统筹协调防治荒漠化,实现全流域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道导致黄河突发北徙,彻底改变了泛滥区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开展复杂人地耦合系统研究的理想区域。利用水平横剖面法、数理统计与GIS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黄泛城市的数目、时空变化特征和适应性类型。结果表明:(1)黄河7个行河期的决溢泛滥,产生29座受灾城市;(2)受灾城市总体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分布在黄河决口所形成的洪积扇顶部附近,地势低洼的冀中平原以及黄、御等河流交汇处;(3)黄泛城市主要呈现出避河患迁城、因河患省并、原址加固防御、直接湮废四种适应性类型,以避河患迁城型居多,占45%;(4)朝廷政策和城市规模是影响城市在黄河突发灾害下的空间分异和适应性举措的重要人文因素。黄泛区受灾城市具有重要的地方性保存和可持续发展演进模式。建议将其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作为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3.
14.
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以干旱区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度、 坡向、 地形起伏度、 植被指数、 水文、 气候、 交通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人居环境指数(HEI),利用GIS的叠置分析、 缓冲区分析、 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7.13~84.32之间,整体分布格局为:从西南方向到东北方向适宜性依次降低,适宜、 较适宜居住区主要分布在中游和中下游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区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很大。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区主要以带状和斑块状分布在石羊河各支流周围,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与流域内居民点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吻合。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状况与人口密度呈对数关系,确定系数达到0.851 2,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性,人居环境评价值与单位面积GDP确定系数达到0.845 4,与道路网密度关系不显著,受道路制约程度较小。一些居民点分布在人居环境恶劣区域,一些村镇分布在靠近沙漠区域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滞后,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当地土地利用规划,这部分村落需要异地搬迁以便改善人居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在分析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机理的基础上,以省域为研究单元评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与长江经济带进行对比;利用面板VAR模型定量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交互响应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总体均呈现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的格局。(2)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其中2003—2011年耦合协调度小于0.5,属于拮抗阶段;2012—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0.5~0.7之间,属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在省域层面山东和陕西的耦合协调度最大,宁夏和青海的耦合协调状况最差。(3)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指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长江经济带的差距更大。(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个子系统都存在正向累进效应和惯性发展特征,并且两者对于自身的影响程度都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其中高质量发展对自身的影响程度下降更为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由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且内部发展不均衡,造成二者的作用机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济南段水资源特点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黄河济南段多年平均来水量359×108m3,来水年际、年内变化大,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21.8倍,且主要集中在汛期的7~10月份,占多年平均值的60.7%。近年来黄河济南段径流量逐年下降,断流日益加剧,1997年泺口站全年断流132天。与此同时,济南黄河水含沙量高,多年平均含沙量24.9kg/m3,且呈逐年上升之势。近年因上游来水量减小,用水量增加,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质存在一定污染,引黄工程能力不足,水资源缺乏持续利用的调度和管理,极大地影响了济南黄河水的可持续利用。黄河济南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有: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原则,统筹规划、统一管理、集中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枢纽作用,保证生态用水;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建立节水型生产体系和社会,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合理调整水价,促进节水意识的增强和节水措施的落实;淤背加固黄河干堤,植树治沙防汛凌,实现黄河济南段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涉及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策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长江流域的环境管理策略大致经历了以水量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和水质目标管理三个阶段.在统一生态环境监管职能、实现五个“打通”的新形势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管理策略必将由水质目标管理快速向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转变.在分析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取得的积极进展和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策略:①规划和建设服务于应急预警和管理决策的长江生态系统观测网络,推动不同层级、不同职能部门、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源数据融合,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数据时空精度和反应速度,开展水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观测;②加强长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和服务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主要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综合研究、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和突出生态问题专题研究,不断创新科研与管理深度融合的科研模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③制定长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分阶段分区域目标,促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陆域生态和水陆交错带的持续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持续协同;④提出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整体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和重点区域、突出问题的尽快解决.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水资源分区的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分析黄河流域1980-2015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水资源二级分区,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Ci)、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D)、林草植被变化指数(R)三个指标分析8个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然后针对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15年四个时期,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程度研究各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程度。结果表明:与1980年相比,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与水域面积变化最为显著。8个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均在20%左右,相互之间差异不大。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面,沙漠及未利用地、水域和城市及工矿用地变化速度明显,其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由于面积基数较大,变化速度相对较小,但是变化面积很大。从各时期看,2010-2015年变化速度最大,并且大致呈现随时间推移变化速度逐渐增大的特征。在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方面,8个分区基本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上游龙羊峡以上增加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