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山地可持续人居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山地人居环境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对自然环境的被动式生态适应,缺少居安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等生活基本保证。现代山地人居环境将以现代生态学为指导,突破山地特殊生态特性对人类的制约,实现人与山地自然和谐共生,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双重层次的需求,从而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带来的环境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经济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给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正在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总体上说,知识经济是一种与环境极为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但知识经济在为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居环境作为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系统,是人类生存、生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区域环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兰州市地处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态环境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须从兰州市目前的实际出发,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同时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资源环境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流域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环境资源与较多的非再生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的 视可持发展的基础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为了提高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加强3个方面保障能力的建设;(1)基础设施在加强现有长江航道建设,提高长江航运能力的同时,加快长江流域东西向陆路通道道的建设将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2)能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箍江中上游地区水电资源的开 相似文献
6.
人居环境的噪声与振动控制途径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水平的角度,分析可能影响人居环境的主要噪声与振动因素,提出了人居环境的噪声与振动控制途径和对策。在环境保护、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产品制造和加强管理等各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为规划师、建筑师、环保工作者及各方面有关人员提供了解决人居环境中噪声与振动问题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协调问题。现代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物质文明,本质上是以过度消耗资源、无控制地排放废物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因此,不可避免地给人类社会带来工业创造力与破坏力的同步增长,以至演化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另一类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居环境系统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7、2000和2002年3个时间段对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测算。评估表明,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明显,人居环境建设开始进入软环境主导时代,但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明显较差,同时人居环境的改善还面临着区域产业整合带来的严峻挑战。文章还对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一些相关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飞机温度环境适应性要求分析和确定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环境适应性要求包括装备寿命期要遇到的各种重要环境因素作用的综合性要求,准确的环境技术要求对装备的研制和使用中的环境适应性水平都有着决定性意义.介绍了飞机环境技术要求的内涵和编制该要求时应遵循的原则,详细阐述了飞机温度环境适应性要求及其分析确定技术和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以黄河流域为例,通过集成RS/GIS 技术,利用生态水文评估工具中模块化生态水文综合管理系统(EcoHAT)对研究区植被生态用水过程进行定量模拟,模拟出该流域20 世纪50年代以来像元尺度上植被生态用水量,得到研究区植被生态用水时空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上,20 世纪60 年代和80 年代偏多,而70 年代和90 年代偏少,2000 年生长季植被生态用水量为263.5 mm;年内变化整体与降水变化趋势相一致,最大值集中在6-8 月;从植被类型看,最小是草地,其次为灌丛,最大为林地;从水资源分区上看,最小的是兰河干流区间,伊洛河流域最大。其中,兰河干流区间、河龙干流区间、内流区、湟水流域、龙兰干流区间、龙羊峡以上及洮河流域普遍小于400 mm,汾河流域、黄河下游、泾河流域、北洛河流域、沁河流域、渭河流域、龙三干流区间、三花干流区间及伊洛河流域普遍大于400 mm。 相似文献
13.
地处黄河中游的无定河流域,是典型的过渡地带和生态脆弱地区。通过分析流域城镇格局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人地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城镇枢纽地区,在唐代及以前为弓形,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唐末以后为三角形,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以人文因素为主。当代流域城镇格局继承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但城镇发展动力主要是长城沿线的资源开发和城镇建设,这些活动对局部地区的植被覆盖产生了冲击型影响;同时以退耕还林、防风治沙等为代表的生态保护政策也已经显现出积极的效果。建议流域的城镇发展要合理确定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集中在榆横和靖边等主要城镇周边布局,并且以河流为骨架构建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资源分区的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分析黄河流域1980-2015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水资源二级分区,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Ci)、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D)、林草植被变化指数(R)三个指标分析8个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然后针对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15年四个时期,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程度研究各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程度。结果表明:与1980年相比,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与水域面积变化最为显著。8个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均在20%左右,相互之间差异不大。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面,沙漠及未利用地、水域和城市及工矿用地变化速度明显,其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由于面积基数较大,变化速度相对较小,但是变化面积很大。从各时期看,2010-2015年变化速度最大,并且大致呈现随时间推移变化速度逐渐增大的特征。在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方面,8个分区基本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上游龙羊峡以上增加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其生态系统脆弱,荒漠化问题突出,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挑战。本文从国家战略全局和全流域视角入手,分析黄河流域荒漠化现状及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河流域荒漠化协同防治与全流域绿色发展的五大策略,即上中下游协同攻坚,打好黄河流域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保护总体战;创新突破,建立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特区;积极布局推广荒漠化治理重大先进技术工程模式,多途径破解荒漠化治理难题;建立黄河流域绿色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多渠道融资,构建荒漠化治理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本文旨在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统筹协调防治荒漠化,实现全流域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生态补偿作为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流域区段、评价方法、影响效应、优化思路、保障机制等方面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加强多学科协同攻关、构建具有区域特征的生态补偿模式、加快建立以海定陆的生态补偿机制、注重生态损害形成机制和程度评估、加强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保障体系等未来研究中需要深化和完善的几点建议,以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在分析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机理的基础上,以省域为研究单元评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与长江经济带进行对比;利用面板VAR模型定量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交互响应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总体均呈现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的格局。(2)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其中2003—2011年耦合协调度小于0.5,属于拮抗阶段;2012—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0.5~0.7之间,属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在省域层面山东和陕西的耦合协调度最大,宁夏和青海的耦合协调状况最差。(3)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指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长江经济带的差距更大。(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个子系统都存在正向累进效应和惯性发展特征,并且两者对于自身的影响程度都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其中高质量发展对自身的影响程度下降更为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由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且内部发展不均衡,造成二者的作用机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Yang Zhifeng Cui Baoshan Chen He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007,1(1):99-106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on a basin scale require that they should be managed using
a holistic approach. In this study, a holistic methodology called the holistic approach in a basin scale (HABS)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the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s of a whole basin. There are three principles in HABS. First,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s in a basin scale indicate not only the coupling of 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but also the exchange
of matter and energy between each ecological type through all kinds of physical geography processes. Secon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s, and water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types are
compatible. Thir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s are related to a multiple system including water quality, water quantity,
and time and space, which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 holistic approach in a basin scale was then use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it suggested that 265.0 × 108 m3 of water, 45% of the total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should be allocated to ecological systems, such as rivers, lakes, wetlands
and cities, to sustain its function and health. The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s of inside river systems and outside river
systems were respectively 261.0 × 108 and 3.65 × 108 m3. 相似文献
19.
选用黄河上中游地区无定河流域为中心的15个气象站1959~1999年的降水日值资料,对随机天气发生器CLIGEN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再现降水的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CLIGEN模型较好地模拟了该区域的降水发生概率;很好地再现了年、月、日降水总量平均值,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2.4%、2.4%和2.1%;CLIGEN再现了96.4%的日降水变率、95.9%的月降水变率和84.1%的年降水变率。对年降水变率估计稍差,表明CLIGEN在模拟降水变率方面还有改进的必要。从降水极值看,年降水最大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11.1%,偏差最大的是干旱区的临河站(39.1%);年降水最小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20.5%,偏差最大的是临河站(-30.7%);月最大降水量除两站稍低外,其它站平均偏高20.2%;日降水最大值除临河站偏低3.4%外,其余各站平均偏高43.2%。总体上讲,CLIGEN在干旱地区的模拟能力比在半干旱区稍差。鉴于CLI-GEN模拟的极大值绝大部分都偏高,因此利用CLIGEN模型生成的降水资料运行径流和土壤侵蚀模型有高估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可能,需要进一步利用自计雨量计的资料对CLIGEN生成次降水的参数进行验证,以确保径流和土壤侵蚀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