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发展,预测模式的验证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但一般项目无条件采用风洞模拟或释放示踪剂等方法进行验证。本文介绍在污染源、定点环境大气(水)质量和气象(水文)条件同步实测的前题下,采用计算法和增量计算法验证大气和水环境浓度预测模式。然后筛选出预测与实测浓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7以上,适用于评价项目性质及其所在地气象、水文、地形等因素的预测模式。因而提高了拟建项目投产后,对周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2.
建立数学模型对催化转化器起燃温度特性曲线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吻合较好。用数学模型考察和分析了气流状态和催化剂参数和载体参数等因素对催化器非稳态转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相关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杭州市环境空气中3种主要污染物手工和自动同步实测结果的相关分析研究,得出了手工和自动两种不同监测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解决了手工、自动两种不同监测方法结果之间的相互换算问题,同时也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手工监测法被自动监测法替代以后,合理地,定量地运用手工监测结果提供了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净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建立了一套尾气模拟评价体系,分别使用电化学法、化学发光法和比色法3种氮氧化物分析手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种方法都能在一定精度范围内测量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化学发光法测量精度高,响应时间短,能够及时地反映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氮氧化物浓度变化情况,是一种较好的分析手段。电化学法随着使用时间推移,响应时间变长,灵敏度降低,需要及时更换传感器。比色法通过化学吸收可以测定氮氧化物的浓度,不能实现连续在线分析,只能采样测量。在分析中,还尝试利用一些辅助设备,将尾气中的NO和NO2转化后再通人测量仪器,实现测量总氮氧化物或其中某一气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1 评价要求高等级公路的大气环境影响分析除了对一般路段进行大气污染现状及预测评价外,对于评价范围内特殊的环境敏感点还必须作特殊分析,这样才能完整地表达整条线路的大气环境影响情况.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制定的公路评价规范对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如果在环境敏感点附近有比较方案,则应通过计算说明哪个方案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较小,从而为选定路线方案提供环保上的意见.二是在环境敏感点应进行现状背景实测,从而为预测叠加提供本底浓度值.三是在环境敏感点的预测评价上考虑附近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的变化,结合实际情况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现行大气导则推荐预测模式的不足及修订版大气导则推荐模式AERMOD与ADMS的特点,并分析了不同推荐模式的功能及适用范围.以美国环境保护署两个试验场(Clifty Creek(简单地形)和Epri Bowline(建筑物下洗))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分别用修订版大气导则推荐模式AERMOD与ADMS及现行大气导则推荐模式计算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及年均浓度,并采用统计法(最大值比较法、高端值比较法、相对偏差比较法)和图形法(Q-Q对比图)进行模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简单地形下,3种预测模式小时浓度预测精度接近,修订版大气导则推荐模式在可靠性上要优于现行大气导则推荐模式;在考虑建筑物下洗的复杂条件下,AERMOD、ADMS模式的预测结果普遍比现行大气导则推荐模式要好;现行大气导则推荐模式无法应用于计算建筑物下洗的模拟条件.  相似文献   

7.
霍县,宁波市城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特性及污染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霍县、宁波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粒径及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并用目标识别因子分析方法判别了污染源对其大气颗粒物的贡献率等。这些结果对大气污染状况的评价和各种污染来源的探讨以及采取治理措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整套分析方法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若用吉尔型法求解大气化学模式、动力学模式和灵敏度分析时,预估矩阵是不对称矩阵。在图论中该矩阵对应于一有向图( 一种类型的反应图) ,顶点代表反应物或产物,边表示反应。图论中将有向图划分成强成分可以用于LU 分解一系列小矩阵代替直接LU 分解预估矩阵本身,从而提高了效率。以大气化学模式的碳键机理和乙烷裂解动力学机理两例说明,给出了许多划分强成分前后动力学模型和灵敏度分析有关的有向图及其有关的矩阵,本法与间接法和其它方法的灵敏度分析的结果符合得很好,并评价了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9.
GIS技术在城区大气降尘污染分区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了焦作市城区大气降尘污染状况。根据1995年城区降尘实测数据,绘制了降尘量等值线图,分析了城区降尘污染持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降尘污染指数,将降尘污染程度做了六级划分,并利用ARC/INFO软件进行图像处理,生成拓扑关系,从而对焦作城区降尘污染程度进行了分区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及对主观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不同车辆流模型下道路旁绿化带对交通噪声衰减的计算及模拟,研究了城市道路边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并用实测对计算和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还通过主观反应调查并运用模糊隶属度原理进行分析计算,论证了绿化带对交通噪声引起的烦恼度心理影响有一定改善。并通过实验数据论证了这一改善在数量上约与绿化带对交通声的实际衰减相当。  相似文献   

11.
工程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扩散模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项目对大气污染影响的定量预测是通过大气扩散模式计算来实现的。本文根据近年实践经验,对大气扩散模式的选用、扩散参数的确定及修正、地面长短期浓度的计算和计算结果的验证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经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颗粒物和正构烷烃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于2002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采集南京市5个功能区的大气气溶胶(PM2.5和PM10)样品,对两个季节不同功能区颗粒物及其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颗粒物含量冬季高于夏季,细颗粒高于粗颗粒。正构烷烃的变化规律同颗粒物一致,且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上。根据各个功能区正构烷烃(C15-C32)的CPI(CPI1、CPI2和CPI3)结果,可知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正构烷烃由生物源和人为源共同排放产生。%waxCn的结果表明生物源对气溶胶中正构烷烃的贡献率为20%~43%,对南京市大气颗粒物的贡献率为1.66%~4.76%。  相似文献   

13.
欧几里德贴近度和灰色关联度法均具有数据处理方式简单,信息利用率和精度较高,权值计算较为合理的优点,通过对应用实例的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在实际应用中应互为补充,互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检测方法常用库仑滴定法和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等。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比色法操作简单、经济、精确性高,被国家定为大气监测标准分析方法。几年来,我们在冬季大气监测分析中,多次出现二氧化硫测定结果明显偏低,为寻其影响因素,作者对显色时间和温度进行了控制,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建立数学模型对催化转化器起燃温度特性曲线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吻合较好。用数学模型考察和分析了气流状态和催化剂参数和载体参数等因素对催化器非稳态转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曝气冲刷是浸没式MBR工艺不同于常规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关键特征,然而现行规范的曝气系统设计与运行比较粗放,缺乏气泡尺寸模拟优化方法。以可直接观测的工程规模(500 m3·d-1)膜生物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对穿孔管角度进行了优化研究,并用群体平衡模型(Population Balance Model,PBM)模型模拟污泥混合液不同粘度下的内部气泡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穿孔管角度垂直向下、60°、45°、30°、垂直向上在膜面产生的平均剪切力分别为1.74、1.46、1.19、1.38、1.67 Pa,这表明曝气角度最优为垂直向下。0.3%、0.5%和0.8%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下产生的平均剪切力分别是1.51、1.92、2.24 Pa,气泡直径逐渐增大。且气泡尺寸越大、流速越大,分布越均匀。基于0.3%、0.5%CMC的速度实验结果与PBM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该研究结果可为MBR技术的工艺优化和系统控制方法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4):246-246
据最新报道,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和德国气象服务中心的科学家弗朗茨·罗勒等已在德国南部地区测量大气中羟基自由基浓度长达5年。并发现99%羟基浓度波动是由于太阳辐射,羟基浓度与太阳辐射的变化存在线性关系。这一结果的公布颇受关注的原因是,羟基自由基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分,对其存在状况的测量,对了解大气自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固定源废气监测工作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监测工况、测点位置、采样过程、结果计算等几方面出发,结合实际经验,对大气固定污染源的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线性规划方法用于大气污染物负荷优化分配问题,在保证优化模型解不变的前提下,文中提出了一种减少约束方程个数的简化方法,并给出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从CFD数值模拟和PIV实验两方面研究5种不同曝气速率对附加微通道湍流促进器的浸没式平板膜生物反应器中的流体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对膜面上液相流速和剪切力随曝气速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从CFD模拟结果与PIV实验结果均可得出,曝气速率为0.5 m/s时附加微通道湍流促进器的浸没式平板膜生物反应器的流体动力学性能要优于其他曝气率下的流体动力学性能,且速度和膜面剪切力平均偏差率分别为7.49%和14.19%。PIV实验验证了CFD模拟过程中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合理性。这也表明当曝气与微通道湍流促进器结合在一起,更易于在微通道湍流促进器附近产生旋涡和加强流体的湍流程度,从而有效抑制膜表面滤饼层的形成,减缓浓差极化和减轻膜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