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调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用水现状,进行了校园中水回用的可行性论证,分析比选中水回用处理工艺,并对回用系统进行了经济分析。研究背景中水即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相比,再生水具有明显的优势。从经济的角度看,再生水的成本最低,从环保的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1。学校用水情况及水质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藻类生长抑制试验、斑马鱼幼鱼致死试验和SOS/umu试验对以A2O-MBR为主要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及回用中生态毒性的变化进行研究,同时利用建立的水质安全性评价体系对再生水回用中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保障再生水回用的安全性。结果表明,A2O二级生物处理可有效削减荧光抑制毒性、藻细胞生长抑制毒性和斑马鱼幼鱼急性毒性,削减了94%以上,不过遗传毒性只削减了50.92%;由于消毒过程的引入,MBR处理出水的4种生态毒性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是对遗传毒性和斑马鱼幼鱼毒性;当再生水回用于人工湖之后,4种生态毒性都明显降低,尤其是遗传毒性,削减了89.21%;水质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经A2O生物处理后污水水质等级由C级升高至A级,产生的再生水回用于景观用水之后水质等级由B级升高到A级。研究表明,A2O二级生物处理和人工湖近自然系统能有效降低污水及再生水的生物毒性,而消毒副产物会使MBR-消毒出水毒性增大,并且开放式的生态系统可进一步去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未被去除的毒性物质,尤其是遗传毒性物质,从而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3.
再生水的环境安全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再生水回用潜在的环境安全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再生水安全回用的管理机制。建立再生水回用安全管理体系,是再生水回用政策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这一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包括有关鼓励再生水回用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标准体系、技术支持和安全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4.
再生水的环境安全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再生水回用潜在的环境安全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再生水安全回用的管理机制。建立再生水回用安全管理体系,是再生水回用政策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这一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包括有关鼓励再生水回用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标准体系、技术支持和安全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5.
污水再生利用是解决水危机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加强水质安全保障体系的评价工作对于促进再生水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有重要意义.根据再生水生产、输配及使用的各个环节,建立了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备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基于2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体系评价模型,对深圳市莲塘再生水示范基地的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相关检测机构检测结果相符.研究表明:在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层次分析法具有科学的检验手段,误差较小;采用多层次的定性化与定性化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体系进行综合评判,避免了人的主观随意性,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围绕工业循环冷却水关注的化学稳定性问题,分析了市政再生水厂进水水质及其稳定性,对比了不同再生水处理工艺对主要化学稳定性指标的去除效果,并通过实例比较了混凝沉淀过滤、MBR、UF、RO工艺出水的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当前常用工艺中,RO对硫酸盐、氯化物、硬度、碱度、电导率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90%以上;实际案例也证实,RO出水的硫酸盐、氯化物、硬度、碱度、电导率含量最低,但RO出水离子配比失衡,导致p H值偏低,使得其生产的再生水腐蚀性倾向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水回用技术及其前景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中水定义及来源出发,针对中水水质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对中水回用技术进行简要讨论.同时,针对目前国内水资源现状和中水回用现状及中水回用系统存在的问题,对中水回用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引言工业技术的革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水体污染的问题。传统的污水深度处理方法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投入的资金大,而处理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随着新的环保法规要求的出台和加强对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视,对已建和新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和对污水的再生回用要求不断提高;出水水质好、附属设施少、设备闲置率低、自动化运行的转盘过滤技术在这一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是  相似文献   

9.
<正>再生水处理对象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的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其处理对象如下。(1)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后水中残存的悬浮物(包括活性污泥颗粒)、脱色、除臭,使水进一步得到澄清。(2)进一步降低BOD5、COD、TOC等指标,使水进一步稳定。(3)脱氮、除磷,消除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4)消毒、杀菌,去除水中的细菌、微生物及有害物质。再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原则再生水回用工程工艺方案的选择必须从整体优化的观念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宝鸡市水资源现状和各行业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得出,该市地表水含沙量高、水质污染严重,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结合宝鸡市需水量发展趋势和城市供水发展规划,预测2010年和2020年宝鸡城市需水量分别为82.84×104 m3/d和133.41×104 m3/d;并对水资源供需问题作了详细分析,指出2010年和2020年宝鸡城市短缺水量为10.84×104 m3/d和61.41×104 m3/d.最后,针对水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宝鸡城市用水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对策,即再生水回用、节水、开发外调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正>煤化工业即是以煤炭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将煤炭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产品,再进一步加工成一系列化工产品或燃料的工业。煤炭的利用途径主要为燃烧和化学合成,传统煤化工业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环保标准提升,以先进煤气化技术为龙头、生产替代燃料和化工产品的现代煤化工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生产技术均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在废水处理环节还存在废水水质波动大、中水无法全部回用、水平衡难度大、蒸发过程结垢造成腐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具体水质特点,采用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两股废水处理之后混合,经过多介质过滤、超滤、反渗透、加氨处理后回用,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明显低于《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的标准,基本实现了废水、固废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13.
针对循环冷却水硬度较高的特点,对目前水处理技术中水质除硬工艺进行总结,同时以连云港徐圩新区再生水厂工程实例(全国工业园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再生回用设施)为对象,对再生回用工艺关于循环水排污水除硬工艺段药剂投加量进行试验研究,在保证水质硬度达标的前提下实现节能降耗,以期为解决水处理硬度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经生化、物化处理后的印染废水的水质特点,采用"O3+UF+RO"的组合工艺对该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产水满足生产工艺回用水质的要求,外排水(浓水)达到广东省地方排放一级标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宾馆中水回用是城市污水资源化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针对宾馆污水水质特点,就中水回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合工程实例,对宾馆中水回用从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推广宾馆中水回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铝行业拜尔法高压溶出工艺中闪蒸冷凝水回收利用的一种新思路.该方法是采用先密闭回收 分冷凝水水质情况回用到不同位置的处理线路,实现高温冷凝水全部回用的目标,解决生产现场闪蒸汽排放、热污染和振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30(6):20-20
“中水”之名源于日本,主要是指城市工业污水或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之间。“中水”现已在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被广泛使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国从2 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了以城市污水回用为目的的污水深度处理试验。80年代初,我国青岛、大连、太原、北京、天津、西安等缺水的大城市相继开展了污水回用于工业和民用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水的主要使用者是市政部门和工业用户。市政部门将“中水”用于河湖补水、城市绿化、道路喷洒等;工…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随着工业的大力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正因为水质污染如此严重,对水质环境的监测也受到很大的重视。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快速溶剂萃取技术(ASE)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方法,在环境水质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快速溶剂萃取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廊坊市水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和意义。目前,污水处理事业在廊坊市的蓬勃发展给污水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得出了廊坊市在污水资源化方面尚有较大的潜力,主要是景观用水、市政公用事业用水、开发农业灌溉技术、工业水回用、建立中水回用系统五个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引言本文主要从水质微生物样品采集、水质微生物样品监测、实验室控制以及样品监测后的处理等方面对水质环境监测微生物质控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借鉴经验。随着人们环保与安全意识的增强,水质监测中微生物样品的检测与管理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近些年来,供水安全问题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