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工产业园区化是政府合理规范化工园区且将化工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关停并搬迁至化工园区内的产业集聚化,是解决目前中国化工产业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政策之一。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刻画了化工园区、化工产品、化工园区管委会、企业和公众四个核心子系统的关联,在此基础上,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博弈模型将参与者简化为政府(包括化工园区管委会)、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公众(化工生产企业现址影响半径内的居民群体),并分别构建了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模型与公众参与下的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模型。根据模型推论,此两类情景博弈的纳什均衡都可以为(政府行政政策,企业按期搬迁入园)或(政府经济政策,企业按期搬迁入园)。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驱动机制,是在作为外在驱动主体的政府和公众的引导和监督下,作为内在驱动主体的化工生产企业,在各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实现其"按期搬迁入园"的机制。进而得出化工生产企业与化工园区"按期匹配搬迁入园"、提升化工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差异化地一企一策及建立公众和企业与政府的三方对话机制的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界定"公众"是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首要问题。公众可定义为"以特定利益为特征的不特定主体"。特定利益指环境权益,不特定主体包括居民、企事业单位、组织等。对于不同类型的主体,其环评公众参与的方向与目的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类主体,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主体内部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公众参与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在环境决策中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公众参与普遍存在着"走过场"的情形,公众的意见往往无法被决策者认真考虑,更不要说被其采纳了.作者认为,就中国的环境执法而言,群众才是根本,群众才是基石.因此,重视公众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了解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真实看法,环境执法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环境执法的效率才可能提高,中国的环境问题才可能真正得以解决.因此,作者以《北京公众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与公众的环境意识》为题在北京地区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试图借此机会从源头上为政府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浅论我国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所谓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里,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这一制度的客观现实性在于环境管理的双重品格,即一方面由于它涉及复杂高深的科技知识,故适宜专家治理;但另一方面环境问题是全民共同的问题,而且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不一,因此解决利益冲突必须采取民主管理模式,由公众参与管理。公众参与制度是民主主义理论在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延伸,它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协调多元化主体的利益冲突,是公众参与国家民主管理的体…  相似文献   

5.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非合作博弈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水环境治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利益冲突复杂,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和行动是提高治理成效的关键。探讨了政府、企业、村民和村委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责任要求与行为关系,应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企业之间的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均衡和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均衡。研究表明,企业积极治理水环境与公众参与、政府能力密切相关;政府切实查处污染的概率与公众维权的概率成反比,公众参与可有效提高企业的治理成效,降低政府的监督成本。  相似文献   

6.
正浙江省自2017年开始启动设施开放工作以来,按照覆盖面和创特色相统一的思路,在面上做到2019年实现全省11个设区市四类设施开放全覆盖,在点上推典型,并推广示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连接着政府、企业、公众等主体,是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环境是公共的,环境利益具有公众性。在环境执法中积极吸纳公众意见,是国家民主管理社会的体现。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角色定位即:政府在环境执法中处于核心地位,拥有最终裁量权;企业是环境执法的对象;公众是环境执法的最终受益者。政府、企业与公众的沟通协调是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公众个体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但缺乏参与路径与信息、参与形式单一等是公众参与程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公众参与路径与模式选择对丰富治理理论及提升公众参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治理理论的三种研究观点及社会治理主体视角,将公众参与路径划分为政府维度的行政力量主导型、社会维度的第三部门力量主导型、基层自治力量主导型、传播和宣传力量主导型,以及自身力量主导型等五种路径;并从环境治理体系和参与路径网络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出发,进一步优化路径选择,提出线上及线下结合的赋权型参与策略,以期提高公众个体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促进治理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组织群众和依靠群众,历来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样离不开群众参与。现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是环境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属性之一。新中国开展环保工作30年来,为激励、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环境文化,各级环保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国各地也涌现了无数公众参与的杰出典型。下面两则关于浙江、四川两省公众参与环保的有益启示,是环保系统走群众路线的浪花之一束。愿这朵朵束束的晶莹浪花,汇成我们公众参与环保的文化之海……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集中体现,如何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是学懂弄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求通过搞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执法督查、坚守生态红线来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强化生态责任、注重利益导向来充分落实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支持环境公益诉讼来全面促进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属性及制度模块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是公众参与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公众的有效参与,环境执法权得到监督;有序是公众参与制度的自然属性,有序才能使参与变得顺畅;利益均衡是公众参与制度的价值准则,环境矛盾最终体现为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之争,解决环境纠纷的最佳手段是寻找利益均衡点;政府居于环境执法的主导地位,同时发挥指导、引导、疏导公众和企业的作用;多重沟通平台是公众参与制度的效率保证,政府、企业、公众在执法前后的多重沟通,才能达到参与的最终目标。与公众参与环境执法制度属性相对应的是制度模块建设,如监督制度、程序制度、纠纷调处制度、润性执法制度以及沟通制度等。这些制度既能准确反映公众参与环境执法制度属性,又能完成制度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吴丰  唐月 《中国环境管理》2023,15(3):132-142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提升,垃圾分类治理问题日益严峻。实践经验表明,强制实施背景下政府主导与承包商、公众和环保组织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协作模式,对于我国垃圾分类治理具有较好适用性。但该模式也存在“一主”突出、“多元”不足及其他系统性冲突。为明确多元主体参与策略对“一主多元”治理模式稳定性的影响,首先,本文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强制实施背景下该模式运行机制及主体动因。然后,构建以承包商、公众和环保组织为主体的三方演化博弈系统,对不同策略组合下系统的演化结果进行演绎。最后,借助数值仿真分析了参与成本、环境收益和政府补贴对主体策略选择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积极性最高,公众最低;对于系统运行风险,承包商属于风险偏好者,环保组织属于风险回避者,公众属于风险中立者;承包商对参与成本最敏感,对政府补贴最不敏感,公众则正好与之相反;环境收益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这些发现对于如何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积极性及“一主多元”治理模式的运行效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军 《绿叶》2012,(1):52-58
政府、企业和公民是绿色转型的"三驾马车",当前中国环境问题的最大障碍是这"三驾马车"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政府虽然制定了非常多的环保法规、政策制度,但执法程序不够严格和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很多污染企业无视自身生产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倾向于通过缴纳罚款来逃避环境责任。在这种状况下,"绿色转型"很可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打破这一困境,有赖于公众的积极参与以及政府对公众参与的鼓励与扶持,唯有联合政府和公众的力量,企业才会有动力实施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4.
史春 《环境教育》2012,(1):12-12
公众参与要更加注重实效,避免形式化。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无论是程序的设计,还是参与方式方法的运用,都要从实效原则出发。公众参与是我国环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除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外,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和其他单项法律、法规等,至今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公众参与理论起源于英国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即"任何权力必须公正行使,对当事人不利的决定必须听取他们的意见"。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来源于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而环保工作既要靠政府和企业,又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对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来说,公众参与是相对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支撑,是推动的力量,公众参与程度决定着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公众参与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的主流趋势。公众参与在世界上开了环境保护潮流的先河。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专家卡逊发表了著名的环保经典著作-- 《寂静的春天》,唤起大众初步认识到农药化肥对环境和生物的巨大破坏作用。1970年4月22日,美  相似文献   

16.
正创建绿色社区要成立以区内居民为主体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制定公众参与环保的有效措施,鼓励居民监督和纠正社区内外破坏环境行为。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针对城市社区在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全国开展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面回顾10多年来的绿色社区创建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的绿色社区创建在本质上是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的绿色活动。在创建过程中,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进而促进社区的环保工作。但社区环保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工作指导上注重引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忽视  相似文献   

17.
张雅京 《环境教育》2013,(11):71-74
本文比较了国内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特点与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增强公众参与主体规模,提高公众参与透明度,加大公众参与深度和广度,提高公众参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正山东环保始终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亮出"阴暗面",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接受公众监督。近年来,山东环保按照"公众监督把阴暗面亮出来,政府顺应民意认真整治,整治效果依然接受公众监督"的公众参与"三段论"原则,强化环境信息公开,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积极探索新型政务公开模式和新时期环保群众工作新方法,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环保工作大格局。扩大公众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深入发展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  相似文献   

19.
企业对绿色责任的承担,总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公众的参与。我国企业承担绿色责任还处在起步阶段,而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晚,起点低,因此更需要政府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对区域环境治理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2011—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区域环境污染指标以衡量区域环境治理绩效,进而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三种公众环境参与方式(即投诉上访、献言建策和自媒体舆论)对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期为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提出建议。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环境参与对提升区域环境治理绩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自媒体舆论对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直接影响最大。同时,我国公众主要是通过参与并监督政府环境行政规制提升区域环境治理绩效,在参与地方政府环境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驱动地方政府环保资金投入方面尚有不足。因此,本文提出提升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三点建议:创建公众环境参与政法平台,健全公众环境参与自媒体方式,增加环境治理的环保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