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浓盐水处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采用高级氧化工艺能有效去除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从而提高其可处理性。分别采用臭氧氧化、O3/H2O2、GAC/O3和GAC/O3/H2O2等工艺处理煤化工浓盐水,研究了工艺参数对COD去除的影响,探索了有机物去除机理。研究表明,煤化工浓盐水中易被臭氧氧化的有机物大约占55%。增加臭氧投加量和气体流速能提高有机物去除效率。酸性条件下的COD去除率要高于碱性条件下。臭氧氧化、O3/H2O2、GAC/O3和GAC/O3/H2O2工艺中·OH稳定浓度分为4.1、37.7、5.9和41.3×10-14mol/L。O3与H2O2之间存在明显协同作用,GAC与O3协同产生·OH的作用不明显,但GAC对氧化过程中生成的生物抑制物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作用。GAC、O3和H2O2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助于去除煤化工浓盐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提高出水可生化性和降低出水水质毒性。  相似文献   

2.
电芬顿法去除兰炭废水CO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处理高浓度生物难降解兰炭废水,考查了利用不锈钢作阳极和石墨气体扩散电极作阴极构成的电芬顿体系对兰炭废水COD的去除效果。系统地考察了空气流速、电流密度、溶液pH值及极板间距等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电解过程的较佳条件:空气流速为2.5 L/min;电流密度为5.2 mA/cm2;溶液pH值为3;极板间距为2 cm。电芬顿法处理兰炭废水240 min之后,COD最高去除率可达78.62%,实现了对兰炭废水的预处理,为兰炭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炼油高浓度有机废碱水是石化行业中很难降解的废水.本实验用光化学氧化技术对其进行了降解研究,比较了紫外光/空气、紫外光/O3、紫外光/空气/H2O2系统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光化学氧化技术降解此废水是可行的,紫外光可使废水中COD、油、酚的降解率明显提高.当废水中O3的投加量每小时为22 mg/L,或H2O2投加量为1%/L时,UV/O3法与UV/空气/H2O2法的降解效果相近.同时,通过控制O3浓度或H2O2的投加量等条件,可使废水中COD、油、酚和硫化物降解到地方污染物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用O3/UV法对炼油厂汽提污水中高浓度的COD、Oil、Ar-OH、S^2-进行降解研究,通过控制O3浓度、反应时间,可使各污染物降解达到较高的去除率。近一年的实验表明,与单独用O3法相比,UV使COD、Oil、Ar-OH的降解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6%、18%、26%。同时用GX-94测爆仪对反应过程中的尾气进行检测分析,表明O3/UV使废水中各污染物的降解过程是,S^2-类污染物最先被O3/UV氧化降解,其次是含C类有机物的氧化降解,降解的终产物是CO、小分子CH类物质等。本方法也使原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电镀前处理废水中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物,成分复杂,用传统生化法难以处理达标。本实验采用Fenton氧化技术对前处理废水进行预处理,再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后续降解COD,使出水中COD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表3的水质要求。实验采用实际电镀生产废水,COD=300 mg/L,通过芬顿-生物接触氧化因素实验,优化工艺参数,去除率可达到83%以上,COD降到50 mg/L以下.最佳芬顿反应参数为:pH=3.0,COD/H2O2=1.5,Fe2+/H2O2=2,反应时间t=10 min;生物接触氧化法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7 h,进水pH在6~8之间。  相似文献   

6.
采用酸析-Fenton氧化法对川西某气井采气废水进行降解处理研究,考察了pH、Fenton试剂配比、投加量及反应时间等主要影响因素对采气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选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器(GC-MS)对酸析-Fenton氧化法处理前后水样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酸析-Fenton氧化法最佳实验条件:pH为l,H2O2/COD为7,H2O2/Fe2+(摩尔比)为3,反应时间为120 m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COD、SS、油类物质、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1%、99%、95%、99%;对比处理前后水样的GC-MS图谱,表明在质谱扫描范围内,处理前后水样中物质成分变化较大,酸析-Fenton氧化技术对采气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臭氧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印染废水处理装置的建立,详细研究在了不同的接触时间、pH、PAC/H2 O2/O3体系的氧化条件下,臭氧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解析其氧化降解过程及氧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经过:PAC/H2 O2/O3氧化处理后,废水的COD去除率达73.3%,脱色率达100%,可以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8.
通过静态实验,探讨了Mn3O4对钻井废水臭氧化过程的催化作用机理,考察了Mn3O4及Cl-对臭氧分解、水体湍动程度、羟基自由基抑制剂碳酸氢根和叔丁醇的加入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分析了反应过程中TOC和p H的变化。结果表明,催化剂加量为100 mg/L时,臭氧分解率由单独臭氧时的38.2%增加到81.4%,Mn3O4对钻井废水中有机物的吸附去除率仅为2%,O3/活性炭体系对COD去除率与单独臭氧效果接近,说明臭氧在催化剂表面存在吸附作用,促进臭氧分解;水体不搅拌与搅拌速度增加为900 r/min时,COD去除率由52%增加到58%,搅拌程度对钻井废水COD去除效果影响不大;HCO-3浓度为100 mg/L时,COD去除率降低到41.2%,说明了体系中有羟基自由基产生;氯离子浓度为1 000 mg/L,臭氧的分解率降低了9.2%,证明了臭氧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作用;羟基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的加入,使得COD去除率由54.3%降低为40.8%,证实了反应体系中存在羟基自由基。同时在反应过程中,体系的TOC由191.9 mg/L降低至37.6mg/L;p H由原来的11.2降低到6.3。实验现象说明,臭氧吸附在Mn3O4催化剂表面,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进而氧化去除钻井废水中有机物,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Mn3O4催化臭氧化对有机物的降解遵循羟基自由基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以铁板作阴、阳极,活性炭作填充粒子的三维电极电化学氧化法深度处理DOP生产废水。探讨了废水的pH、槽电压、极板间距、活性炭投加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处理DOP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还对COD的降解动力学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三维电极电化学氧化法处理DOP生产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为5、电极间距为4 cm、槽电压为25 V、活性炭投加量为12 g/L、电解时间为90 min。在此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71.5%,出水COD浓度为50.9 mg/L,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三维电极电化学氧化法对COD的降解反应呈表观一级反应,降解速率方程为C=C0e-0.0124t。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解催化氧化法(electrochemical enhanced catalytic oxidation reaction)处理某高浓度有机废水(COD约10 000mg·L~(-1)),该工艺主要包括电解反应、催化氧化反应以及催化氧化反应后废水内循环进行电解反应等过程。开展了不同因素对废水COD降解效率影响的研究,并对反应降解机制和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内循环设计结合H_2O_2溶液投加量逐步增加的方式,使得体系在420 min反应时间内均保持着不断削减COD的能力。当FeSO_4·7H_2O初始投加量为0.6 g·L~(-1)、回流比R为0.5时,COD减少量可达9 340 mg·L~(-1)。反应过程中工作电流I及氧化还原电势ORP监测值的不断波动表明反应体系中有机物不断被降解,氧化还原环境不断地变化。该工艺耦合电解氧化和Fenton技术,协同因子约为1.48,且可极大提高废水混凝性能,反应60 min后经废水混凝处理可使COD去除率由4.27%提高至26.21%。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微波辐射下,以负载于沸石上的三氧化二铋为催化剂,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的催化氧化体系处理硝基苯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法,从反应催化剂负载量、pH、双氧水用量、微波功率、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方面初步考察了硝基苯在该体系中的催化氧化效果。在氧化铋负载量3%(质量比),pH=2,2 mL 30%双氧水,火力为中火,催化剂投加量为0.7 g,反应2 m in,对降解过程所得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体系对硝基苯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9.2%,COD去除率为73.91%。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铈修饰的PbO2/C电极,通过SEM、XRD、XPS及循环伏安对PbO2/C、Ce-PbO2/C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e-PbO2/C电极比PbO2/C颗粒细小,表面均匀致密,电化学氧化能力较强,修饰电极中Ce以CeO2的形态存在。以Ce-PbO2/C为工作电极,电解浓度为1 000 mg/L的高盐酸性红B模拟活性染料废水,考察了电压、pH、电解质浓度、极间距对脱色率、氨氮去除率及COD去除率的影响。确定适宜工艺条件为:初始酸性红B溶液浓度为1 000 mg/L,pH值为6,电压10 V,电解时间1 h,电极间距1.5 cm,该条件下脱色率、氨氮去除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9.98%、97.23%和90.17%。通过UV-Vis及GC-MS初步分析了降解过程可能存在的中间产物及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3.
Liou RM  Chen SH  Hung MY  Hsu CS  Lai JY 《Chemosphere》2005,59(1):117-125
FeIII supported on resin as an effective catalyst for oxidation was prepared and applied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queous phenol. Phenol was selected as a model pollutant and the catalytic oxid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a batch reactor using hydrogen peroxide as the oxidant. The influent factors on oxidation, such as catalyst dosage, H2O2 concentration, pH, and phenol concentration were examined by considering both phenol conversion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removal. The FeIII-resin catalyst possesses a high oxidation activity for phenol degrad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almost 100% phenol conversion and over 80% COD removal can be achieved with the FeIII-resin catalyst catalytic oxidation system. A series of prepared resin were investigated for improving the oxidation efficiency.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initial pH in solu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oth of phenol conversion and COD removal efficiency. The activity of the catalys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high pH,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Fenton-like reaction mechanism. Results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FeIII-resin catalytic oxidation process i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phenolic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铈修饰的PbO2/C电极,通过SEM、XRD、XPS及循环伏安对PbO2/C、Ce-PbO2/C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e-PbO2/C电极比PbO2/C颗粒细小,表面均匀致密,电化学氧化能力较强,修饰电极中Ce以CeO2的形态存在。以Ce-PbO2/C为工作电极,电解浓度为1 000 mg/L的高盐酸性红B模拟活性染料废水,考察了电压、pH、电解质浓度、极间距对脱色率、氨氮去除率及COD去除率的影响。确定适宜工艺条件为:初始酸性红B溶液浓度为1 000 mg/L,pH值为6,电压10 V,电解时间1 h,电极间距1.5 cm,该条件下脱色率、氨氮去除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9.98%、97.23%和90.17%。通过UV-Vis及GC-MS初步分析了降解过程可能存在的中间产物及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5.
混凝辅助电化学法处理橙黄G染料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墨板为阳极,研究了电化学氧化法对橙黄G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比较了在NaCl、Na2 SO4以及NaCl与FeSO4·7H2O组合的支持电解质体系中的处理效果,同时考察了电压、初始pH、电解质浓度、电极间距和电解时间等因素对废水中橙黄G脱色率及COD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橙黄G的脱色主要是活性氯的氧化作用,橙黄G分子的矿化可能主要是电解过程中产生的·OH的作用,FeSO4·7H2O的加入增加了混凝作用,使得处理效果进一步提高。最佳脱色条件下橙黄G脱色率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7.6%和56.3%,B/C(BOD/COD)由0.09提高至0.41,可生化性有较大改善,并且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COD去除率逐渐升高。此结果表明,橙黄G废水COD的去除相对于脱色存在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铁炭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生化出水,探讨了初始pH、曝气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微电解出水Fe2+和Fe3+变化规律、COD降解速率以及后续Fenton氧化效果的影响,为优化微电解-Fenton氧化联合工艺提出了微电解间歇加酸的理论。间歇加酸可提高微电解系统中COD降解速率和Fe2+含量,使后续Fenton氧化无需投加FeSO4·7H2O即可达到较好的COD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初始pH=2.5,曝气量为0.6 m3/h,间歇加酸30 min/次,微电解反应2 h,出水投加1 mL/L的H2O2进行Fenton氧化2 h,COD总去除率可达81.33%;间歇加酸30 min/次可将微电解反应2 h出水Fe2+浓度从50 mg/L提高至151 mg/L,COD降解速率从10.6 mg COD/(L·h)提高至22.2 mg COD/(L·h)。  相似文献   

17.
钯修饰碳纳米管电极电催化氧化三氯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涛  胡翔  吴欣 《环境工程学报》2012,6(6):1790-1794
采用钯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电极电催化氧化降解三氯生,考察了极板间距、电流密度、离子强度、pH、初始浓度和电解时间对三氯生去除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钯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电极电催化氧化降解三氯生的最佳条件为:三氯生初始浓度为50 mg/L,电流密度约为10 mA/cm2,极板间距为1 cm,pH为11,电解质Na2SO4浓度为1 000 mg/L。此条件下,反应时间为3 h时三氯生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三氯生的降解为零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二氧化氯化学氧化体系和二氧化氯催化氧化体系。实验结果表明 :单用二氧化氯化学氧化处理COD为 35 0 0mg/L的酸性大红染料配制废水时 ,最佳反应pH值为 6— 8,氧化剂经济用量为 10 0 0mgClO2 /L废水 ,反应时间为 6 0min ,COD去除率可达 5 0 %左右 ,氧化指数 (COD削减量∶ClO2 投加量 ) =2 .3。当二氧化氯与自制催化剂所组成的催化氧化体系用于对酸性大红染料配制废水的处理时 ,最佳反应pH值为 2左右 ,氧化剂经济用量为 80 0mgClO2 /L废水 ,反应时间为4 5— 6 0min ,COD去除率可达 80 %以上 ,氧化指数 =3.5 ,去除每kgCOD氧化剂费用为 3.7元人民币 ,并且废水的可生化性有很大的提高 ,效果明显优于二氧化氯化学氧化。经济技术评估表明 ,二氧化氯催化氧化法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处理难降解废水的技术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微波辐射Bi_2O_3/沸石-H_2O_2体系降解废水中的硝基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微波辐射下,以负载于沸石上的三氧化二铋为催化剂,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的催化氧化体系处理硝基苯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法,从反应催化剂负载量、pH、双氧水用量、微波功率、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方面初步考察了硝基苯在该体系中的催化氧化效果。在氧化铋负载量3%(质量比),pH=2,2 mL 30%双氧水,火力为中火,催化剂投加量为0.7 g,反应2 m in,对降解过程所得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体系对硝基苯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9.2%,COD去除率为73.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