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区域电网火电厂对水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电网内所有火电厂对区域水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是进行区域火电厂规划环评的基础.通过对区域电网内火电厂对区域水环境影响的共性研究,提出了区域电网内火电厂取水影响、排水影响和水污染物影响3项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和积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依据权重求得区域水环境综合影响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在华东电网火电厂区域水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华东电网火电厂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黄浦江、太湖、巢湖、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相似文献   

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空气质量管理的重要举措,准确识别空气污染区域对联防联控措施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采用陕西省关中五市(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国控和省控全部90个监测点的小时级PM2.5浓度监测数据,运用邻接约束层次聚类方法对监测点进行空间聚类,并利用泰森多边形和曲线平滑等技术识别空气污染区域.结果表明:1关中五市空气污染存在跨行政区划的区域性特征,本研究识别出2个特征显著不同的空气污染区域(区域1和区域2);2区域2的PM2.5浓度在统计上显著高于区域1,且重度和严重污染天数也显著高于区域1;3空气污染区域与地形特征关系密切,区域1均为高海拔区县,而区域2均为低海拔区县.依据空气污染区域的不同特征,在区域污染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时,应当采取不同等级的污染防控措施,以减少对关中五市43%的国土面积、23个区县、639万人及335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使区域空气污染防控措施更加科学、合理与精准.同时,空气污染区域的划分对缺失数据和不同空气污染等级表现稳健.  相似文献   

3.
为了治理重度污染区域中的河流,需要对重度污染区域中的河流水质进行检测,当前河流水质检测方法对重度污染区域中的河流水质进行检测时,与实际结果不符,检测结果不准确。提出一种基于随机微分方程的重度污染区域河流水质检测方法。在重度污染区域的河流中设置检测点,确定水质检测的指标,采用随机微分方程计算重度污染区域中河流水质的初始输入值、水力参数、水质参数,通过统计矩对随机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完成重度污染区域中河流水质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准确的对重度污染区域中的河流水质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以七乡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年4、5、6月3次不同雨强条件下的河流水质实时监测数据,以及区域DEM数据和遥感数据,根据高程与坡度将流域划分5级河流缓冲区,研究不同雨强条件下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类型、格局与河流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空间单元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存在差异.低缓区域、中缓区域和高缓区域优势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中陡区域和高陡区域林地为优势土地利用类型.2低缓区域是不同雨强条件下,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水质影响最大的空间单元.3低缓区域建设用地对水质的影响最大;中缓区域湿地对小雨强时水质影响最大;建设用地对中等雨强和大雨强时水质影响最大.中陡和高缓冲区,建设用地对小雨强时水质影响最大;而中等雨强和大雨强时林地对水质影响最大.4土地利用格局对河流水质影响比较复杂.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对低缓区域水质影响最大;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形状、多样性指数分别是中缓区域3种雨强时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格局因子;高缓区域3种雨强条件下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和斑块密度对水质影响最大;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蔓延度是中陡区域和高陡区域小雨强和大雨强时对水质影响最大,蔓延度和多样性指数是中等雨强时影响最大土地利用格局因子.  相似文献   

5.
区域间碳排放的产业关联可为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提供科学依据,运用HEM(hypothetical extraction method,假设抽取法),以不同年份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2012年和2007年中国八大区域17个产业群的碳关联以及各区域的PBE(基于生产的碳排放)和CBE(基于消费的碳排放).结果表明:①与2007年相比,2012年中国八大区域总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稳定,但是部分区域某些产业群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趋势;2012年和2007年八大区域各产业群对产业系统净输出和净吸收的碳具有显著的相似性.②2012年和2007年中国八大区域的建筑业后项碳关联相对指标均大于1,其中,2012年中部区域、西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建筑业后项碳关联相对指标分别为9.446、6.935、8.365,2007年分别为5.428、7.576、5.298,这3个区域的建筑业后项碳关联位居八大区域的前三位,是建筑业最具潜力的三大碳排放区域;除京津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以外,其余区域的石化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等前项碳关联相对指标均大于1.③PBE较大的区域,其CBE也较大,如三大沿海区域、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而京津区域的PBE和CBE均最小.④各区域的石化工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的PBE均最大,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的CBE最大.研究显示,发达的沿海区域和发展中区域减排责任分摊比重较高,其对能源需求较高,致使产生的碳排放较多,其中尤以石化工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等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根据安阳市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将安阳市农作物典型污染区域分为三种,即钢铁企业区域、铅冶炼企业区域以及高氟地区.在对三种农作物区域土壤、灌溉水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基础上,对其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确立其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耕地保护重点区域的划分与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对各类、各区域用地开展统筹研究,为解决各地区的耕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以河北省为例,首先按照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以县为单位依次通过设计指标体系、确定权重、数据标准化和划分重点区域对其进行定量评价,从而指出各级政府在耕地保护过程中各自应重点关注的区域;其次,分析受胁迫因素,确定划分指标,确立划分标准并划分重点区域受胁迫程度,对重点区域耕地的受胁迫程度进行了定量区分,为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提供了依据;再次,提出了调控不同级别、不同受胁迫程度区域耕地的刚性、弹性和预期指标;最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保障指标能够被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价经验,根据我国区域地下水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对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价方法。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价内容包含了调查指标的选择、地下水井的选择等内容,然后通过实验分析,最后对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对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进行定量评价,并获得其综合质量的指标,不仅有利于对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能为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服务。DPSIR概念框架的应用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区域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笔者将在介绍DPSIR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构建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的原则,提出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佳木斯卧佛山滑雪场为例,从植被连续性、生物多样性、区域生产力水平、区域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五个方面论述和分析了滑雪场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优化环境污染监测,需要对环境污染目标区域进行有效识别,提出基于深度学习和无人机技术的环境污染目标区域识别方法,采用无人机机载空间扫描方法进行图像采集,对采集的环境图像进行污染区域的边缘轮廓检测和图像分割处理,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环境污染区域的图像进行自适应分块标记和识别,实现对环境污染区域的图像检测和三维区域识别。采用该方法进行环境污染区域的目标识别准确性较好,对环境污染区域分块识别的精度较高,较强。  相似文献   

12.
运用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对"十一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治污减排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及评估。评价结果显示,治污减排使区域总产出增加2 149亿元;GDP增加208亿元,占"十一五"区域GDP总量的0.14%;居民收入增加122亿元;带动社会就业59万人。在产业结构方面,治污减排对珠三角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的影响分别为0.03%、-0.19%和0.16%。研究结果表明治污减排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的跨区域气象环境污染扩散特征分析方法,在给定假设条件下,构建了跨区域气象环境污染扩散空气流场模型、浓度场模型、大气层结模型和大气位温模型;基于所建模型,应用区域边界层模式对跨区域气象环境污染扩散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Pasquill-Turner法对大气状态稳定程度进行判断和等级划分,即根据模拟区域太阳高度角数据、风速信息和云量参数等对大气状态稳定程度进行分类,计算模拟区域混合层高度,即可得到跨区域气象环境污染扩散特征。同时数值模拟实验,得出了风速大小和障碍物有无,以及障碍物大小对跨区域气象环境污染扩散的影响情况,并找到了影响跨区域气象环境污染扩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环境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是区域环境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是分析、评价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文章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出发建立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源约束下两区域的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区域增长溢出与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增长研究领域两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多区域增长溢出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资源的约束,而可持续发展研究往往缺少了对多个区域的考虑。论文将区域增长、资源贸易以及资源开发的溢出等因素结合起来,构建了两区域的增长模型,其中一个区域出售部分自身资源,另一个区域利用其他区域资源。在模型基础上,论文通过调整模型各参数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在区域内部技术溢出不足时,落后区域适合出售资源,在区域内部技术溢出很强烈的情况下,落后区域将资源投入生产比出售资源获得的收入大。两区域经济系统通过调整区域出售资源的比例,可以获得双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技术的县级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一种完全基于遥感数据的县级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广西钦州市钦南区HJ-1星CCD数据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建立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资源密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和人类活动指数5种评价指标,对这些指数加权求和得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定量化评价实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环境状况为良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4.105%,主要集中在钦南区的林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的区域占31.206%,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而生态环境状况为差的区域则占3.668%,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区.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地块风险管控模式确定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缺乏系统性的缺陷,通过构建区域地块风险管控模式决策的特征数据集,并采用卡方自动交叉检验(CHAID)、穷举卡方自动交叉检验(E-CHAID)、分类与回归树(CART)3种决策树(DT),探索不同DT算法应用于区域地块风险管控模式预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DT应用于区域地块风险管控模式预测是可行的.CART-DT在准确率(ACC)、精度(PRE)、召回率(REC)、F1值方面的性能均显著优于CHAID-DT和E-CHAID-DT.CART的总体优化算法可能更适合区域地块风险管控模式的预测.区域保护目标(RPG)、区域污染物类型(RPT)、区域企业平均生产年限(RAPP)3项输入变量对CART-DT输出的重要性非常高;区域年平均风速(RAAWS)、区域地形地貌(RT)、区域土地增值潜力(RLVP)等11项输入变量对CART-DT输出的重要性较高;区域人口密度(RPD)、区域主导行业风险(RDIS)等6项输入变量对CART-DT的输出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区域清洁生产的内涵和实施优势,分析了当前区域清洁生产推动中信息、政策、体制等方面的不足,通过介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清洁生产实践,对推动区域清洁生产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富营养化水体中黑水团的吸收及反射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思敏  李云梅  王桥  朱利  王旭东  温爽 《环境科学》2016,37(9):3402-3412
对黑水团水体光学特性进行研究,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黑水团事件的前提.针对2015年7月在太湖发生的黑水团现象,采集了太湖黑水团区(区域一)、蓝藻水华区(区域二)、清水区(区域三)共36个水样,对这3个区域的水体遥感反射率以及吸收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一水体的总颗粒物、色素颗粒物和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比区域二、区域三高出1~2倍,在400~500 nm之间,区域一CDOM吸收系数相比另外两个区域的水体高出2倍左右.导致黑水团区域水体具有很低的遥感反射率,被人眼感知时呈现为黑色;2黑水团区域水体M值低于滇池、巢湖和太湖的M值变化范围,说明黑水团中CDOM的腐殖酸含量较高.此外,叶绿素a浓度与CDOM在350 nm处吸收系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蓝藻的降解可能是黑水团中CDOM的一个主要来源;3在380 nm之后,黑水团区域的水体总吸收以色素颗粒物占主导,但在短波350~380 nm处,CDOM对总吸收的贡献率高于色素颗粒物和非色素颗粒物.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高海拔排土场边坡及周边山体地质灾害的安全稳定性监测困难等问题,以西藏山南桑日县石灰石矿区及其周边山体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西藏山南桑日县2015—2021年每年月降雨量,选取研究区域每年汛期两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对影像数据进行处理,经过基线估算、差分干涉处理、相位解缠等计算,得到每年汛期研究区域某排土场边坡的地表形变信息,并基于排土场滑坡单一预警准则识别研究区域的潜在滑移区域及滑移量,进而判断该排土场边坡的安全状态以及对下游铁路、居民的影响。结果表明:排土场边坡处于安全稳定状态;2020年汛期研究区域的潜在滑移量为5 284.106 m3;研究区域内潜在滑移区域Ⅰ、Ⅱ区对下游铁路、居民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需要对其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潜在滑移区域Ⅲ、Ⅳ区对下游铁路、居民无影响,但对排土场边坡本体稳定性构成一定的威胁,需要对其坡脚等位置进行安全防护;D-InSAR技术能够应用于高海拔排土场边坡潜在滑移点与滑移量的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