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环境法和环境行政管理的目标,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是环境行政管理的核心,而环境行政管理综合决策机制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面对当前环境与发展对立愈加严重的趋势,完善环境行政管理综合决策机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新型林权利益冲突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 《环境保护》2020,48(10):50-54
目前,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化。我国政府顺应时代新要求,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利用林业碳汇等"无形"林产品的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现行法律尚未对林业碳汇等新型林权进行界定,如何设计有效协调新型林权利益冲突的法律机制,化解各新型林权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成为促进林业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法律层面考量新型林权利益冲突,探究新型林权利益冲突的表征及原因,指出通过法律重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辐射面、标准适用性和市场化补偿机制是解决新型林权利益冲突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创新机制 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重要成绩.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步下降.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部分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污染防治工作已经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战略性转变.但是,全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污染防治体制机制依然不顺,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而我国政府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自1992年在巴西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价值被低估甚至缺失的状况。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价值被低估的表现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政府亟需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从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经济赔偿机制、经济处罚机制.经济激励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环境补偿模式,建立资源环境价值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等方面,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开发建设环境管理是贯彻预防为主环境管理方针的主要手段,担负着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控制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职责。沧州市通过抓住五个结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柯坚 《城市环境》2002,16(2):40-42
将环境需求融合进其他政策中是确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分析融合思想的进化基础上,登促国家把环境需求融汇进其他政策中是一个理性选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一些把环境需求融合进其他政策中建立法制机制的特别建议。  相似文献   

8.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是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经济手段,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控制策略。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排污权交易双方利用市场机制及环境资源的特有性质,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通过交易实现低成本污染治理的制度。它是政府用法制制度将环境使用这一经济权利与市场交易机制相结合,使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紧密结合来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公众是环境保护不竭的动力,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利于促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有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满足公众环境知情、参与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环境的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目前很多的环境问题都凸显出来,开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在这些环境污染当中,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以及辐射和噪声的污染最严重,引发这些污染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由于国家监管力度不够,也可能受到国外的某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政府财务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才能减轻环境污染,让城市快速发展,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府环境责任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环境公共需求而承担的环境义务,其实现的保障就是健全政府环境责任问责机制.由于政府是行使公权力的主体,对其环境责任是否履行进行问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应从内部与外部、权力与非权力等多方面组成立体的问责机制,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和追究.  相似文献   

12.
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自下而上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己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面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固体废物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固体废物的产生和排放量不断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固体废物的不当处理和管理不仅会给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威胁。本文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关键对策进行综述和探讨,旨在为环境保护从业者、政府和公众提供参考,以推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2015,43(1)
新《环保法》对地方政府课以史上最严罚则。然而,政府环境责任追究机制面临着多头执法的行政执法体制流弊、中央对地方法定问责制阙如、环保监管者的有效监督不足这三大制度障碍,致使立法者加重政府责任的初衷恐难以归位。只有通过实现宪法、行政法层面的政府职能优化整合与权力均衡配置,并通过推动环境综合监管体制变革、实施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环境责任追究机制、整合优化环保督查制度才能进一步推动政府环境责任落实。  相似文献   

15.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从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反思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后,逐渐认识到,环境的改善仅仅依靠污染控制技术是十分有限的,必须从产品和生产进程关系,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实施全过程控制,才能有效地消除污染,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多边基金机制与清洁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特利尔议定书>与<京都议定书>同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签订的国际公约下的具体执行条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其保障实施的资金机制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蒙特利尔议定书>一直被认为是国际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成功典范,但是它的多边基金机制却无法被照搬进之后签署的<京都议定书>.本文比较了多边基金机制与清洁发展机制的不同,从技术和影响范围两方面分析了原因,并分别比较了二者的环境和经济效益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指出在目前寻求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国际形势下,清洁发展机制这种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的做法虽然还存在实际环境效力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但它仍将是未来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环境保护任务非常艰巨。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状况,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速发展环保产业,一方面为污染治理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建立跨区域河流污染经济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所指的区域是指行政区域。建立跨区域河流污染补偿机制,用经济手段促使各级政府下决心认真治理河流污染;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下游区域在上游区域内调水取水,造成上游区域经济损失,为此进行适当补偿;从而建立一种合理的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不断努力并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其中,重视发挥公众参与环保事务的积极作用,是国际社会近年来大力推崇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随着政府环境宣传教育的深入普及和国家各项环境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全民环境意识不断提高,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人们一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四因素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环境资源的状况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也使人类活动与生态规律互相制约;环境经济手段也在强化可持续发展中志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