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压湿式催化氧化法处理偶氮染料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低压湿式催化氧化法 (LPWCO)处理高浓度模拟偶氮染料甲基橙溶液 ,考察了温度、H2 O2 浓度、Fe2 浓度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LPWCO法的脱色率在 95%以上。同时用一级反应模型拟合了甲基橙溶液脱色的LPWCO反应 ,反应速率方程为 -dc/dt=2 30 5exp ( -2 574 1 8/(RT) )· [H2 O2 ] 0 0 934· [Fe2 ] 0 0 92 6 。  相似文献   

2.
腐殖酸在水合二氧化锰表面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研究了腐殖酸在水合MnO2 (S) (δMnO2 )表面的吸附行为 .考察了不同分子量分布范围腐殖酸的吸附性能 ,探讨了阳离子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理 ,并利用FTIR光谱对吸附行为进行了光谱学研究 .结果发现 ,具有较高分子量的腐殖酸HAa 的吸附去除率比具有较低分子量的腐殖酸HAb 高 3 0 % ,表明腐殖酸分子量越大越倾向于吸附在δMnO2 表面 .Ca2 + 较Mg2 + 更能促进腐殖酸在δMnO2 表面的吸附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Ca2 + 较Mg2 + 具有更强的与腐殖酸络合的能力 ;此外 ,ζ电位测定发现 ,1 0mmol·L- 1 Mg2 + 使δMnO2 的 ζ电位由 -3 7mV(pH =7 9)升高至 -9mV(pH =6 5 ) ,而 1 0mmol·L- 1 Ca2 + 则使ζ电位升高至 + 7mV(pH =7 2 ) .FTIR光谱的结果证实了腐殖酸在δMnO2 表面的吸附 ,并表明腐殖酸的羧基及δMnO2 的表面羟基 (Mn OH)在吸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上述结果表明 ,腐殖酸性质、背景阳离子等因素对腐殖酸的吸附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太湖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内源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太湖 2 0 0 1~ 2 0 0 2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与空间数据相结合 ,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太湖的水质参数概括为 5个主成分 ,提取并反证了湖泊水质各个主成分的科学内涵 ,分别为 :水体营养指数 (F1)、富营养化指数 (F2 )、水体溶解氧指数 (F3 )、水体色度指数 (F4)和水体酸碱指数 (F5 ) ;研究了各主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在室内环形水槽内模拟了水动力条件下太湖底泥的起动规律 ,得到了太湖底泥在 3种不同起动标准 (个别动、少量动、普遍动 )下的起动流速 ,并利用泥沙起动的理论模型给予了验证 ,最后得出太湖底泥在 3种不同起动标准下的起动流速分别为 :3 7.9cm·s- 1 ,46 7cm·s- 1 ,5 9 8cm·s- 1 .通过考察上覆水中TN、TP浓度的变化 ,建立了底泥中TN、TP释放率与水体流速的定量化关系 .并将太湖水量水质的同步监测资料应用在数学模型中 ,解决了以往模型中底泥释放率取为常数的不足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25(4):5-8,31
本文在复合碳源的碱性液体培养条件下 (p H≈ 10 .5 ) ,用正交实验法对嗜碱木质素降解细菌 6号菌株降解木质素的金属离子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 ,各金属离子对 6号菌株产生的木质素降解酶 L ac-case和 Mn P以及木质素降解率都有一定促进作用。分析正交实验结果表明 ,其中 Mn2 +和 Cu2 +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各种金属离子的最佳综合水平为 :Mn SO4 · H2 O0 .7g/ L、Cu SO4 · 5 H2 O1m g/ L、Fe SO4 · 7H2 O5 mg/L、Zn SO4 · 7H2 O 30 m g/ L、Ca Cl2 · 2 H2 O 5 0 m g/  相似文献   

5.
废水中优先控制污染酚的HPLC分离-电化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 HPL C分离 -安培法检测四种优先控制污染酚的色谱条件。在 Shim- pack CL C- ODS柱上 ,以 0 .1mol/L Na H2 PO4 +0 .0 5 mm ol/L EDTA· 2 Na+1% CH3 COOH(p H3.0 ) +5 0 % CH3 OH作流动相 ,氧化电位 +1.0 V检测。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在 0~ 30μg/ml,检测限达 ng/m l  相似文献   

6.
苯并[a]芘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降解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样品中,以苯并[a]芘为唯一碳源反复驯化,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苯并[a]芘的菌株JL 14 .经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初步鉴定属于氮单胞菌属(Azomonas) .菌株JL 14在苯并[a]芘浓度为5mg·L- 1 ,2 8℃振荡培养10d ,苯并[a]芘的降解率达到48. 9% .培养基初始pH值分别为4、6、8、10时,2 8℃振荡培养10d ,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为7 1% ,2 4 8% ,49 6%和2 5 9% .JL 14在苯并[a]芘浓度分别为10mg·L- 1 与2 0mg·L- 1 的条件下,2 8℃振荡培养10d ,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为3 8. 2 %与2 7. 6% .Zn2 + (2 0 0mg·L- 1 )、Cd2 + (5 0mg·L- 1 )与Pb2 + (2 0 0mg·L- 1 )不影响JL 14对苯并[a]芘的降解作用,但Cu2 + (5 0mg·L- 1 )、Cr2 + (5 0mg·L- 1 )对JL 14有毒性;菲和蔗糖均可促进菌株JL 14对苯并[a]芘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7.
铜(Cu~(2+))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中华大蟾蜍蝌蚪进行毒性试验 ,在 1 8~ 2 0℃水温下 ,铜 ( Cu2 + )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 2 4 h、4 8h和 96h的 LC5 0分别为 0 .52 68/mg· L- 1 、0 .3 51 2 /mg· L- 1 和 0 .2 62 1 /mg· L- 1 ,其安全浓度为 0 .0 2 62 1 /mg· L- 1 ,在鱼病防治中铜 ( Cu2 + )对中华大蟾蜍蝌蚪具有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Li G  Hu H  Hao J  Zhang H 《环境科学》2002,23(5):13-18
该研究以生物炭为过滤介质 ,探讨过滤塔降解气流中苯、甲苯的生物降解性能 .实验表明 ,在总有机负荷低于 3 5 0 g/ (h·m3)、停留时间 1 5~ 90s的实验条件下 ,滤塔对苯和甲苯混合气体有较好的降解性能 ,苯、甲苯的最大削减能力分别为 1 2 0 g/ (h·m3)和 1 5 0 g/ (h·m3) ,甲苯比苯更易被微生物降解 .滤塔中CO2 生成量随苯、甲苯降解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实验增长速率小于理论增长速率 .菌落分析表明 ,滤塔中微生物主要有真菌、杆菌、芽孢杆菌 ,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种 .根据吸附 生物降解机理 ,建立了VOCs去除模型 ,并予以验证 .  相似文献   

9.
肖时珍  熊康宁  蓝家程  张晖  杨龙 《环境科学》2015,36(5):1590-1597
以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的5个泉点为研究对象,分析泉水水化学特征及溶解无机碳(DIC)稳定同位素(δ13CDIC)的分布和变化,揭示石漠化治理的岩溶效应和水质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HCO3-Ca),人类活动干预相对较少的水井湾、戈贝和毛家湾泉水的水质较好,而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多的吊井和谭家寨泉水主要离子浓度和电导率都较高,水质相对较差;泉水p H值、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和二氧化碳分压(p CO2)对土地利用或石漠化治理反应敏感,表现为水井湾、吊井、谭家寨和戈贝泉水中的p H值和SIc小于毛家湾泉水,相反p CO2明显大于毛家湾泉水;水井湾、毛家湾、戈贝泉水中的(Ca2++Mg2+)/HCO-3当量比接近1∶1,以碳酸风化碳酸盐岩为主,吊井和谭家寨泉水中(Ca2++Mg2+)相对HCO-3明显偏高,主要是因为受到农业活动强烈影响,可能有硫酸和硝酸参与了碳酸盐岩的溶蚀;此外,雨季由于生物旺盛,泉水中的δ13CDIC值较旱季偏轻;不同泉水中δ13CDIC平均值大小顺序为吊井(-12.79‰)水井湾(-12.48‰)戈贝(-10.76‰)毛家湾(-10.30‰)谭家寨(-6.70‰),反映了石漠化和农业施肥影响下的地下水的δ13CDIC值偏重,石漠化治理后泉水的δ13CDIC值则偏轻.  相似文献   

10.
取代苯类有机物拓扑指数与酵母菌毒性的人工神经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酿酒酵母菌作为指示生物,对78种取代苯类有机物开展了定量构效关系研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建模方法,以酵母菌的1g(1/Cmlz)为活性参数,点价自相关拓扑指数(A、B、C和D值)为分子结构参数,建立了取代苯类有机物定量构效关系神经网络模型;从24种点价自相关拓扑指数中在线筛选出A[0]、A[1]、C[3]、C[5]和D[3]等5种主要结构参数作为ANN的输入节点,并讨论了它们对酵母菌毒性的影响。将模型用于23种取代苯类有机物的生物毒性预测,结果满意。建立了Cmlz与LC50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的相关性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取代芳烃对酵母菌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测定了苯胺类、苯甲酸类、卤代苯类、苯腈类、硝基苯类、苯酚类等6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毒性,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最小产生清晰抑菌圈浓度C_(miz)与辛醇-水分配系数及一阶分子连接性价指数有如下关系:log(1/C_(miz))=0.38logK_(ow)+0.33 ̄1X ̄v-0.38r=0.92s=0.22n=77.在上述6类取代苯类化合物中,它们与酵母菌的反应性大小有如下顺序:卤代苯类≈苯甲酸类<苯胺类<苯腈类<苯酚类<硝基苯类化合物;用Free-Wilson法研究各基团对酵母菌毒性的贡献大小,其顺序为:—Br(0.84)>—Cl(0.54)>—CH_3(0.39)>—NO_2(0.35)>—COOH(0.19)≈—OH(0.17)≈—CHO(0.17)≈—CN(0.14)>—F(—0.03)>—NH_2(—0.08).苯胺类、苯腈类、苯酚类、硝基苯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毒性与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3Xv、4X、3X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取代芳烃对酵母菌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测定了苯胺类、苯甲酸类、卤代苯类、苯腈类、硝基苯类、苯酚类等6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毒性,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最小产生清晰抑菌圈浓度Cmiz与辛醇-水分配系数及一阶分子连接性价指数有如下关系:log(1/Cmiz)=0.38logKow+0.33^1X^v-0.38 r=0.92 s=0.22 n=77。在上述6类取代苯类化合物中,它们与酵母菌的反应性大小有如下顺序:卤代苯类≈苯甲酸类〈苯胺类  相似文献   

13.
信息理论指数及其在有机磷农药毒性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化合物结构与毒性关系研究方法,将定量描述分子结构特征的信息理论指数、价分子连续性指数应用于有机磷农药毒性预测研究,提出了基团信息参数。运用判别分析、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依据114种有机磷农药急性毒性数据资料,按动物不同给药途径,分别建立定性、定量预测模型,定性判别回代符合率均在83.33%以上,定量回归方程相关指数R^2均在0.81以上,回归残差呈正态分布。预测分析,预测值均在LD50测定值  相似文献   

14.
取代芳烃对呆鲦鱼急性毒性的QSAR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密度泛函方法(DFT)在B3LYP/6-311G**水平上全优化计算25个取代芳烃的量子化学参数,结合疏水性参数与化合物对呆鲦鱼的急性毒性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QSAR)。经逐步回归筛选变量后,所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及去一法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2cv分别为0.967和0.907。用预测集样本进行了外部预测,所得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2ext和外部预测集交互检验Q2ext分别为0.881和0.836。模型结果显示:分子疏水性参数logP较大时具有较大的脂溶性,化合物的毒性较大;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越强,苯环的正电性越大,化合物的毒性越大。  相似文献   

15.
不同温度和pH下氨氮对河蚬和霍甫水丝蚓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环境中氨氮毒性与pH、温度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采用半静态方法研究不同pH和温度下氨氮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的急性毒性效应. 结果表明:pH对氨氮毒性影响显著,其中NH3+NH4+对河蚬和霍甫水丝蚓的LC50(半致死浓度)随pH的增加而下降,其变化范围为11.78~83.82 mg/L,并且这2种水生生物对NH3+NH4+毒性的敏感性差异不大;当温度分别为20、25和30 ℃时,NH3+NH4+对河蚬的LC50分别为70.86、37.85和19.14 mg/L,对霍甫水丝蚓的LC50分别为65.88、42.73和21.21 mg/L,20 ℃时NH3+NH4+对河蚬及霍甫水丝蚓的LC50分别是30 ℃时的3.70和3.11倍. 表明水体pH和温度越高,氨氮的毒性作用越强. 通过比较氨氮水生生物基准中的FAV(最终急性值)和试验生物的LC50发现,我国现有的氨氮基准能够很好地保护本土水生物种河蚬和霍甫水丝蚓.   相似文献   

16.
取代联苯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及联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测定了18种取代联苯对大型蚤(Daphnia magna)24h的单一毒性(24h-EC50)及其混合物联合毒性.对单一毒性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分析,建立了辛醇-水分配系数(lgKow)模型,理论线性溶剂化能相关(TLSER)模型及量子化学参数模型,表明量子化学参数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取代联苯的单一毒性.混合物联合毒性研究表明,取代联苯的联合毒性机制为浓度相加效应,并且根据浓度相加预测了混合物半数抑制浓度(EC50mix),预测值与实验值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7.
制浆造纸废水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督和管理主要以理化监测为主,而理化分析并不能实际反映出水污染源对水体中受害生物的综合毒害强度。该研究同时采用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溞类急性毒性试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和藻类生长抑制试验测定制浆造纸排放废水的生物毒性大小,根据上述毒性实验所测定的半数效应的体积百分比浓度,筛选出对该行业废水最为敏感的毒性试验方法和试验生物,同时结合毒性单位法和废水中的常规污染物浓度与特征污染物对该排放废水进行了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制浆造纸废水对斑马鱼的96 h LC50为33.24%、33.33%和32.96%,属中毒;对大型溞的48 h LC50为27.01%和37.47%,属中毒;对青海弧菌Q67的15 min EC50远远小于10%,属高毒或剧毒;对斜生栅藻的96 h EC50为50%~100%,属低毒。可见,发光细菌毒性试验方法对制浆造纸废水最为灵敏;同时测定4类生物急性毒性的方法为建立我国重点废水排放行业的生物毒性监测方法体系和适合不同污染源废水的试验生物目录库奠定了基础;虽然部分制浆造纸废水的理化指标已经达标,但是其生物毒性较强,这说明采用生物毒性监测配合理化监测方法监测水污染源排放的废水,才能更深刻了解污染物对水生态环境的实际影响,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是化学试验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由化学物质毒性效应登录(RTECS)1998年版光盘系统检索获得52种环醚和34种氯代环醚急性毒性数据.应用主成份分析法从11种分子描述符中选择出对急性毒性有明显影响的5种:氯原子数,取代苯环上氢的氯原子数,取代烷基氢的氯原子数,烷基数和氧原子数.通过样本学习集训练并优化神经网络结构、建模分类、预报,对于86个样本,低中和高剧两类毒性,正确分类率达到91%;而对于低、中、高、剧4类毒性,正确分类率达到80%.结果表明,氯代环醚的特殊结构具有很强的致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斜生栅藻毒性的HQSAR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分子全息定量结构-活性相关关系(HQSAR)技术研究了25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斜生栅藻的急性毒性与其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PLS)建立了定量模型.在碎片长度为1~7、碎片区分参数为原子类型、化学键类型和连接性条件下,得到最佳模型(Q2=0.921,R2=0.992).为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将数据集分成训练集和预测集.模型对预测集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最后利用色码图对模型中不同原子的贡献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以大型溞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pH值和硬度对2,4,6-三氯酚(2,4,6-TCP)和五氯酚(PCP)对大型溞急性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的影响非常显著.在实验pH值范围内(6~10),随pH值升高,两种氯酚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迅速降低,对不同pH值下两种氯酚在水中的形态分布与其毒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pH值对毒性的影响机制与氯酚在水中的存在形态有密切关系,氯酚类物质的毒性主要由其分子态贡献,而pH值的升高促使分子态向离子态转化从而使其毒性降低.与pH值相比,硬度虽然对两种氯酚对大型溞急性毒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因此,在制定该类污染物的基准和标准时水体硬度的影响可以不作为关键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