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磊 《劳动保护》2000,(1):16-17
自1998年末以来 ,笔者先后参加中国科协“中国减灾白皮书”及北京市“中国21世纪议程北京行动计划减灾篇”的编研 ,因而有机会较多地收集分析思考有关国家或城市宏观安全减灾战略。通过对比中外安全减灾问题及对中国21世纪灾害事故的态势分析 ,笔者以为必须关注以下8个问题。不如此 ,就等于没有抓住中国未来安全减灾的重点。“国际减灾10年”对国人的启示自1990年开始的联合国“国际减灾10年”全球统一行动 ,一开始突出的重点是在自然灾害方面。由于国际化减灾行动的推进 ,从1994年日本横滨第一次世界减灾大会起 ,便调…  相似文献   

2.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它面临多方位的检视,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必须思考未来中国安全发展之径。200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未来·战略研究系列报告》发布,勾勒出18个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其中特别提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挑战;西藏自冶区地震局与地勘局将联合进行中国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遗址(1950年察隅墨脱8.6级地震遗址)科考;在汶川巨灾发生周年和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从8个方面论述中国提升减灾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2002年举行的北京减灾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减灾协会会长刘志华在充分肯定要继续以“安全奥运”观去开展“新北京、新奥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北京防灾减灾专家队伍、立项研究城市防灾减灾法规的同时,特别赞同北京减灾协会提出2003年开始逐步进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最近,中国石化总公司在一次会议上部署了在全系统开展“减灾十年”活动,以实现在自然变异的极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保证安全生产。 进行这项活动,是根据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169号决议确定的。该决议把自1990年开始的20世纪最后十年定名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简称“国际减灾十年”)。1989年4月,我国国务院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其宗旨是贯彻执行国家防灾救灾的方针政策,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齐心协力积极开展减灾活动,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提高我国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水平,减轻自然…  相似文献   

5.
因地制宜 建设标准化 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今天,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对于自身的安全更加关注,这对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挑战,对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建设的现状,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社区安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徐振德认为,“国家建立了三个体系,也就是防灾减灾救灾,而且国家越来越重视防和减。因为从救灾方面来讲,施救难度比较大,不确定因素太多,综合能力要求高”。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11日(周三)是联合国倡导的第十七个“国际减灾日”。之前2006年6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减灾战略就在巴黎总部发起了“减灾始于学校”的活动。旨在以安全减灾教育推进全球的校园及学生们的安全,尤其促进各国把减灾内容编入普通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去,此活动已由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确定为200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自联合国从20世纪90年代发起全球减灾行动迄今,已经推出了十七次“国际减灾日”主题活动,从中能看清全球防灾减灾安全战略发展的轨迹。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便决定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三作为“国际减灾日”,每年…  相似文献   

7.
金磊 《安全》2000,21(2):20-26
1992年国务院在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的批复中强调“北京是一个重点预防城市,必须逐步建立城市总体防灾体系,确保首都安全”。1993年8月26日段强副市长在北京地区综合防灾对策专家“季谈会”上提出:要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北京市要改变“福地”、“金地”的旧思想;1998年8月确保国庆50周年大典安全的综合减灾管理专家“季谈会”上汪光焘副市长再次强调4点:第1,要把北京防灾减灾工作推上新水平,使我们由被动转向主动防范;第2,第1点是由于北京历史及现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频繁的自然与人为灾害的教训所决定的;第3,对比国外发达首都城市文明的衡量尺度,重在强调一个城市应付意外事件能力,而北京恰恰相对脆弱,不仅政府的管理体制中缺乏综合减灾管理职能,公众也更淡漠安全文化素质及能力;第4,1999年10月是国家“50周年”大典,北京的地位及作用要求确保安全,必须事先按最大危险性作为多重保障预案。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2012年5月11日,北京市交通行业“5·12”防灾减灾日活动暨北京公交集团2012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公交集团举行,来自全市交通运输企业的300多名安令号业人员,观摩了北京公路交通警地联合应急救援演练专题片《紧急出击》,接受了公路交通警地联合应急救援培训。  相似文献   

9.
1 中国安全减灾产品及产业化现状 早在2000年3月“中国国际防灾减灾设备、物品与服务展览会”及“中国减灾与经济发展部长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李贵鲜就指出:“减灾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最重要的是尽快改变我国减灾科技产品的落后状态”。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阶段,21 世纪仍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及人为事故的影响。虽然,在1999 年即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的最后一年召开了日内瓦“世界减灾大会”,并通过了一系列宣言及声明,但笔者认为,同近十年兴起的环境保护科学与管理相比,中国在灾害及事故的预测预报、规划战略、科技管理、文化教育诸方面尚有不少差距。为此,就其重要方面作一论述,并对国家“十五”计划未纳入安全减灾目标提出建议,以期引起科技界、决策管理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安全减灾科学人1999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防灾的收益,为检阅中国安全减灾科技志家法管理拜在过去岁月中所作的贡献,建国五!周年前夕的9月2日,我们走访了中国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原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并请他谈谈现在及未来推进安全文化的意义。李伯勇现为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军事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系。历任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所长、副院长、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是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他曾组织领导了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工作,使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  相似文献   

12.
第1讲:城市减灾的国际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灾害的概念早已有之,但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科技进程,它源于联合国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减灾十年”统一行动。1987年12月联大42届大会 形成了169号决议,定于20世纪90年代在 全球范围为开展、国际减灾十年”行动,具体目标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防灾、抗灾的根本能力。1989年第44岂联大又作出决定在每年的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开展一次全世界范围的“国际减灾日”。作为国际社会对城市的关注及对于城市灾害学的研究在1996年“城市化灾害”的国际减灾日主题中得到明确的和强化。联合国强调,任何城市的发展都应自觉 关注到城市化过程中的灾害趋势,一个城市是否具备防范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质量及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伴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1999年7月5日-7月9日,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它通过了《日内瓦战略》这一国际减灾的21世纪战略。  相似文献   

13.
自联合国倡导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减灾十年”迄今,各国科学家为防灾减灾作出很大努力,但严峻的现实昭示我们,灾害及事故并没有明显减弱,相反在自然界面前人类显得束手无策,其症结就在于防灾减灾的行动中科技含量不够,防灾减灾的队伍中也缺少有资质的科技人员。其中安全减灾的学科建设无论对现代还是21世纪的中国将都成为极其迫切的问题。正基于此,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关注着由北京减灾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的《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一书的出版(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作为由全国100多名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强调要“脚方联控”建立群防群治的防控大格局,相关部门为筑牢基层社区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提供了重要指导。显然,城乡社区防控是疫情防控的基础环节和前线“战场”,也体现出社区这“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而综合减灾示范区的建设正是守住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安全阵地,为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即将到来,“十五”计划是中国实现第三阶段战略目标的计划,是中国迈向新世纪的第一个计划。近来国家计委正组织专家对“十五”规划涉及“劳动力供求失衡及老龄化社会”、“贸易结构调整引发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及重审综合国力”;“政府的社会角色作用要有调整”;“重视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等问题认真研讨。笔者作为一名安全减灾科技工作者,愿围绕“十五”规划所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集中介绍有关深化安全减灾规划的战略问题,以期引起决策界关注。一、20世纪“国际减灾十年”给国人留下的经验回眸二十世纪世界…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随着2000年的结束,已完成了它的使命。 国际减灾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8年召开的第八次会议上曾专门讨论了国际减灾十年未来的战略以及国际减灾十年最后阶段工作和减灾工作向21世纪过渡的问题。认为,国际减灾十年只是21世纪持续减灾的跳板。因此,国际减灾十年以后减灾事业继续发展的过渡体制,将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1999年7月5—9日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减灾十年国际活动论坛,对国际减灾的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今后的减灾进行了展望。会议通过了《日内瓦减灾宣言》…  相似文献   

17.
按照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的169号决议的约定,1990~2000年为“国际减灾十年”,回顾中国减灾十年的历程,不仅可看到中国科学家们对灾害的抗争,而且可感受到人类那崇高、不屈的灵魂在灾难中闪光。在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的今天,作为科技工作应关注减灾的科学理性及管理思想,有责任向政府及决策者进言,以期创造一个21世纪科技减灾的文化氛围。1999年7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通过的及管理论坛强调:要关注大城市及都市的防灾减灾,尤其要将社区视为减灾的基本单元,必须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员会报告强调:未…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9月25日-28日召开的“2005中国城市规划学 术年会”上,成立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学术 委员会,它标志着城市安全减灾规划建设已纳入城市规划设 计研究的国家体系之中,无疑它已成为中国城市防灾减灾科 学进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9月27日-9月29日在京召开亚 洲减灾大会,会议的最大成效是通过了《亚洲减少灾害风险 北京行动计划》,以为其宗旨在于推动执行世界减灾大会 (WCDR)的成果《兵库行动纲领(2005-2015),重在提高国 家和社区的减灾能力(HFA)》。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已成为 21世纪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证明,今天再不关注城市 系统及其环节如社区等的安全减灾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目 标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现状缺陷,《中国减灾规划》是中国跨世纪减灾事业的科学与管理指南,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应以此为指针并全面按照城市冲体规划内容落实其细则。但必须看到,城市减灾工作及能力建设与中国减灾规划要求相差甚远,具体讲:1)综合减灾措施和管理是薄弱环节,迄今防灾减灾缺乏政府一级的统一协调,而是各自为战;2)城市灾害预警和减灾通信网络不健全也不统一;3)政府尚未下达城市 综合灾情(自然与人为)的统计指标及要求,应该说每年的灾情损失还仅仅是保守的估算值,已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值的准确度;4)各类灾害的防灾设施标准低,基本上尚未形成城市灾种的减灾技术体系;5)由于综合减灾思想仅仅停滞在学术界及专家层,迄今在先进国家应用成熟的灾害与保险相结合,保险与救援相结合的新保险机制尚未形成,不仅使公众无法正确认识保险的真正作用,更使不少大工程设保率低;7)城市防灾减灾科技人才经济,但应该承认由于诸多原因造成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并不高,自救能力差。迄今虽广为宣传安全文化并普及减灾科学知识,但多数市民仍仅仅认为城市是安全的“福地”。  相似文献   

20.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理念和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福建省减灾中心探索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防灾减灾社会工作项目,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