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青海省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生态监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青海省实施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帆 《青海环境》2002,12(1):31-33
青海省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一直缺少直接和系统的生态监测数据,已给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决策带来困难。文章论述了生态监测的内容、特点和基本要求,提出了青海省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的思路及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祁佳丽 《青海环境》2011,21(3):145-146
青海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文章以三江源区玛多县生态监测为例,重点介绍了利用3S技术对玛多县土地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并对生态状况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青海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决定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本文就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内涵、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指出由于民族、宗教等原因,青海省需要通过建立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行政机制、法治机制和社会机制,拓展公众参与途径和范围,形成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价值巨大,深刻了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对青海省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有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文章基于2000~2014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及《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通过构建青海省经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熵权法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了青海省2000~2014年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度及协调类型。结果表明:青海省2000~2014年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经历了三种耦合协调类别:2000~2006年为勉强协调发展类;2007~2009年为初级协调发展类;2010~2014年为中级协调类,耦合协调类别等级不断提升。耦合协调类型方面:2000~2009年为经济损益型,2010~2014年发展成生态滞后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青海省草地资源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功能及重要作用 ,提出加强生态建设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青海省今后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根本方向 ,给出了生态畜牧业的基本概念 ,阐明了生态、社会和经济共荣的结合点为 :天然草地、人工草地 ;畜群的合理结构、饲草饲料加工与半舍饲和舍饲的发展模式 ;加强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 ;完善畜产品深加工和草业产业化体系等 ,促进青海省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15年1月27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域内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流域、青南多年冻土区等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加强地下水影响评价和保护力度。全省生态脆弱保护区可划分为绿洲生态脆弱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多年冻土环境脆弱区3个大区、30个亚区。文章对青海省生态脆弱保护区划分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四川省接受中央财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的42个县域的环境监测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监测点位、监测内容、监测机构、监测方法和监测结果上报等各环节的管理角度,初步探索了一系列适用于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相关环境监测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备、具有青海特色、可复制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力提升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文章全面梳理了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的实践路径与工作进展,客观分析了改革推进中凸显的问题和困难。针对全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已进入全面铺开期的现状,着眼于构建覆盖生态文明决策、评价、管理和考核四个方面系统完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一总目标,继续紧扣中央提出的生态领域八项基础性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具有突破性和牵引性的改革举措予以重点推进,进一步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生态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保护生存条件、保障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及生产力、保障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前提、建设生态道德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控制线是生态空间保护的两条主线,两线既有差别又紧密联系。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格局和数量底线,生态控制线是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和保障生态安全划定的生态用地控制线。地市是两线划定的适宜尺度,本文在总结高、中、低不同开发强度城市两线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从两线联系与差异角度进行协调必要性分析。两线在概念内涵、法律地位、划定内容、技术方法、管控要求上的差异既是衔接的重点又是衔接的难点。然后,从空间、内容与管控等角度提出两线协调的思路,空间协调解决工作底图不统一、话语权不对等问题,内容协调解决生态用地保护目标不一致问题,管控协调解决部门管理准入条件不一致问题。最后,从工作机制角度,提出促进两线衔接的若干建议以及未来两线重点完善的内容和主要方向,为地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构建生态云南的基本要素有:明确的责任;心理准备充分;资金充裕;社会动员、组织动员高效便捷;打环境官司容易;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履行生态伦理的能力。生态补偿能创造和积累构建生态云南所需要素和条件。本文将云南生态补偿划分为伦理型生态补偿和法制型生态补偿,探讨各类生态补偿的发展策略、步骤、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绿色视野》2012,(7):17-19
2012年的春天是个分界点。 自今年1月5日开始,已多年互不交集,还偶尔打些"嘴仗"的安徽省黄山市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环保局终于站在了同一战壕里,对两省交界处的新安江江段水质进行联合监测,双方互通有无,交流经验。  相似文献   

15.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源 《青海环境》2007,17(4):178-18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如何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就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路径选择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浅谈高速公路的生态绿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锐 《青海环境》2006,16(3):120-122
文章针对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绿化要求,引入高速公路生态绿化的概念。通过对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恢复和景观绿化两大内容的分析,提出了高速公路生态绿化的要点。  相似文献   

17.
文建龙  黄立平 《四川环境》2007,26(1):118-121
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来划分,可以把生态灾害划分为自然性生态灾害和社会性生态灾害。生态灾害与弱势群体有一定的关联:生态灾害会催生灾害性弱势群体;由于弱势群体在社会系统中总是处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之中,也缺乏必要的资源保护自己,在发生生态灾害时,弱势群体往往最受损害。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环境生态建设,也要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加大保护弱势群体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19.
郭耕 《环境教育》2001,(3):45-45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京南十公里处,有一座在清代皇家猎苑遗址南海子故地建立的小型保护区:北京麋鹿苑。它以研究、繁育在中国一度灭绝、又重返故里的我国特有动物麋鹿及其生态而蜚声中外。为使这一命运多舛、失而复得的物种能在麋鹿苑安顿下来,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从资金、科研上以保障,而且设有“麋鹿苑派出所”,全年驻有公安干警。忠于职守的警察日复一日地环绕千亩麋鹿苑巡逻,使这里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从未有过任何被偷被猎的闪失。   可实际上这里的麋鹿并非平安无事,每年都发生数起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死因既非枪杀…  相似文献   

20.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本文在阐述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内蒙古在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中取得的进展及效果,对生态服务功能基础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剖析了目前和未来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面临的天然生态脆弱、部分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等问题,最后从发展方向、关键技术、政策体系、工程布局和监管能力五个角度提出了内蒙古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