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译 《劳动保护》2011,(5):72-75
2011年4月26日,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纪念日。25年前的一声巨响,给人类如何安全使用核能敲响警钟。25年中,核辐射给全球带来的阴霾始终未曾离去。如何保证核电安全,已成为各国发展核电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安全科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是继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又一次世界上的重大核事故。事故的原因和后果虽尚无定论,但在核工业界和学术界已经引起不同层次的种种反思。一方面,从安全科学的角度,分析福岛核事故所暴露出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不足,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和机制存在缺陷,安全系统、安全设施设计的理念落后于自然界演变和发展的速度及规律,对小概率事件缺乏深刻认识,安全文化的有效性等。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事故,表明福岛核事故也将成为安全科学理论方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宁丙文 《劳动保护》2015,(2):124-125
<正>联合国纪念印度洋特大海啸发生10周年据联合国电台网站消息,2015年1月2日,为纪念2005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海啸,联合国减灾战略与泰国政府在该国旅游圣地考拉(Khao Lak)举行研讨会,思考印度洋海啸所带来的教训。联合国减灾战略负责人瓦尔斯特伦表示,10年前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促使国际社会就此后10年的减灾战略达成了一项行动框架协议。而10年后为纪念印度洋海啸而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则为2015年3月在日本仙台举行的第三次世  相似文献   

4.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突然发生爆炸。爆炸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周边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许多居民的健康受到伤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人类在和平利用核能过程中的巨大技术灾难。19年后我们重新探讨切尔诺贝利事故产生的原因、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以及核辐射对人类健康及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这对全世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在德国,无论百姓还是政府,反核的呼声都呈压倒态势,与那些核电产业蓬勃发展的国家相比,这种态度的反差不禁让人疑惑:今天反对发展核电的排头兵,为什么不是深受核事故之害的日本和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地),而是核科学人才辈出、核技术先进而成熟、以严谨和规矩闻名并且从未出过核事故的德国?德国为弃核又付出了怎样巨大的代价?德国的经验对继续发展核电的国家又有哪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宁丙文 《劳动保护》2012,(6):108-109
国际海事组织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据联合国电台网站消息,1912年4月10日,英国大型豪华客船"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驶往美国纽约,航行4天之后在北大西洋水域与冰山相撞,4月15日凌晨沉没。该船所载2201人中,只有705人获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海难事故。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之际,国际海事组  相似文献   

7.
王思婧 《劳动保护》2011,(7):104-106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等,曾给世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沉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事故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它们所造成的灾难影响远远没有停止,特别是对那些曾经参与灾难救援的救援人员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救援人员心理问题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带给数万人惨痛的回忆。但四川人民坚强地从废墟上站起来,重建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国际妇女节迎来100周年 国际劳工组织网站2011年3月8日发表纪念文章,回忆100年前的第一届国际妇女节与美国三角内衣厂大火之间的关联。现代国际妇女节的创立,是由1911年3月25日美国纽约三角内衣厂大火所促使。  相似文献   

9.
<正>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的核电站,核电自此进入人类能源发展的历史舞台。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引发福岛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在福岛核事故三周年之际,重新分析评估和借鉴日本以及国际社会在"后福岛时期"的核电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对于正在进入发展时期的中国核电具有借鉴作用。福岛核事故后日本面临两难选择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迫使各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始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据考证,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分析与反思同年4月26日发生的重大灾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时,正式提出"安全文化"这一学术概念。因此,笔者曾说:"其实,安全文化的提出、研究与建设,本身就是一种事故纪念活动"。也有学者认为,安全文化源于安全氛围(1980年ZOHAR首次使用并定义安全氛围)。但是,安全文化定义的正式提出要追溯至1991年(IAEA首次提出)。至此,安全文化得到众人的关注与讨论。但迄今安全文化的影响力与建设成效仍未达到预  相似文献   

11.
福岛惊魂(1)     
正核反应堆的爆炸,是会连锁发生的。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所发生的电源丧失、无法注水冷却、辐射剂量增加、氢气爆炸等一系列状况,都在朝着"恶魔的连锁"发展……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亲历事故的现场专家们纷纷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一旦爆炸,不只是第二核电站,就连附近的茨城东海第二核电站也会难以幸免,总辐射剂量相当于切尔诺贝利的10倍。日本将可能被一分为三:被污染而无法进入的区域、北海道以及西日本。失去所有电源、无法进行注水作业、辐射剂量不断增大以及氢气爆炸……然而面对冷却机能丧失,  相似文献   

12.
笔者为唐山"7·28"大地震每周年撰文,已坚持了数年,目的很明确,不仅仅因为1976年的"7·28"对我们防灾减灾科技工作者是个难忘的纪念符号,对全国人民而言是个深重灾难,更在于"7·28"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已列入中国当代史的要目中,被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员会列为近百年来全球第一大灾事.在迎来唐山"7·28"大地震25周年祭日之时,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该陷于沉思,为了悲剧不再重演,一要汲取教训,深刻反思;二是认清灾情隐患并存的国情;三是使减灾思路贯穿城市建设的大体系中,教育国人从自身做起用行动去创造平安.  相似文献   

13.
<正>《兵库行动框架》实施10周年据联合国电台网站消息,在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各国于2005年在日本兵库通过了联合国减灾行动纲领《2005-2015兵库行动框架》,勾画出全球10年减灾防灾的蓝图。在2015年1月22日该《行动框架》实施10周年之际,联合国呼吁各国建立更加有效的灾害管理机制和早期预警系统,并将减灾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议程,就2015年后减灾战略达成一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该框架为全球加强灾害复原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石。由于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层次分析法在核事故应急决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应急干预措施的决策分析方法,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缺乏成熟的方法和模型.在核事故应急决策分析中引入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核事故应急决策模型,实现了影响核事故应急核事故应急的关键因素排序,以及对策方案的选择.最后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图片新闻     
福建省开展纪念《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五周年宣传活动4月27日,福建省卫生厅、劳动保障、铁路、国资、安监局、总工会在福州火车站举办宣传活动,纪念《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五周年。今年职业病防治的宣传主题是劳动者健康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外来工和企业负责人成了这次宣传活动的重点宣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核事故辐射场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建立一种基于数据同化理论的评价方法。以高斯烟团模式和核素沉降模式联合组成预测模型,以集合卡尔曼滤波(En KF)为同化算法,结合观测剂量率数据,构建核事故辐射场评估同化系统。在Matlab软件平台上,研究不同气象条件和不同核事故释放情形时,同化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的异同。试验结果表明,当气象条件和放射性物质释放率恒定时,同化场的相对均方根误差比模型预测场约低25%;当气象条件和释放率都变化时,同化场的相对均方根误差比模型预测场约低20%。通过有效利用观测数据,数据同化方法能及时调整模型,从而减小模型预测误差。  相似文献   

17.
导弹核武器核事故应急有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导弹核武器核事故应急的主要任务、特点、组织指挥以及力量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导弹核武器核事故的应急问题是一项涉及体制、人员、装备、技术、科学理论等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 ,笔者结合实际 ,有针对性的研究了事故应急有关的问题 ,可为导弹核武器核事故应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3月22日,吉林省安监局在长春召开省安监局成立八周年暨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纪念省安监局成立8周年,研究探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省安监局局长金华,省安监局原局长、省安全生产协会会长丁维东,副局长  相似文献   

19.
2014年6月29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颁布一周年。为总结交流宣贯落实情况,推动该法进一步广泛深入地贯彻落实,2014年6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召开了“纪念《特种设备安全法》颁布一周年座谈会”。  相似文献   

20.
1973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世界议程上。大会通过了庄严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共同原则,揭开了全球环境保护的序幕。为了纪念这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同年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会议决定: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其意义在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分别为: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