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居室是人们休息、睡眠和学习的场所,又是家庭团聚、儿童成长发育、老人健康长寿的地方。人在一生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在住宅中度过。环境医学工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居室环境条件的好坏,特别是居室空气污染情况,与居民健康水平,某些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和儿童生长发育均有密切关系。因此,重视室外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注意保护和改善居室环境,对于促进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物,不仅污染水源、空气、土壤等外环境,造成所谓“公害”,而且也污染居室环境。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纷纷成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并在本国的环境保护管理事业中日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国外环境管理机构建设的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机构的建设有一个由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其主要趋势有几个方面: 一、环境管理机构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动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渴望着能有一个安静、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对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在城市老区、居住区、城市园林、城市商业环境、城市灯光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动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力倡导环境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江涛  朱骏武 《环境》2003,(2):40-41
环境素养的内涵环境素养概括地说,就是人对环境科学应有的认知和对环境负有的义务和责任。它是我国目前通常使用的“环境意识”一词的补充、完善和升华。就词语字面而言,“环境意识”是客观环境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环境素养”则不同,它蕴含人不仅对客观环境有较深层次的认知,而且还对环境有不可推却的义务和责任,等等。环境素养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理和环境教育中心主任Rosalyn Mckeowniee教授提出。环境素养一词涵概如下内容:(1)人对环境科学有相应的认识;(2)人对自然基础知识有相应了解;(3)人对自然环境和与自然有关的社会环境有积极的态度;(4)懂得  相似文献   

5.
陈伟 《环境》1998,(11)
我国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环境监测从开始零星、分散的监测发展到有计划、有目的的监测,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的轨道,始终都是与环境监理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在环境监督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的耳目,是环境监理的手段。环境监理所依据的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发布的有关政策、法律、规定、标准,而检  相似文献   

6.
《环境工程》2021,39(1)
<正>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旨在发展人工环境设计人性化,改善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类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学科性质上来讲,环境心理学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范畴,并且与工业心理学等学科颇有渊源。此外,环境心理学还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性,不只涉及建筑学、环境科学,而且与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有密切联系。环境心理学中关于回归人本、地域空间文化、边界效应等理论的应用,可以研究作为环境主体的人在不同环境中活动对环境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创建回归人本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是必要手段。环境技术研发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韩国在环境技术研发体系确立、环境技术法律法规制定、环境技术研发项目规划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推动我国环境技术研发有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环境是什么     
假如失去阳光空气,失去碧水蓝天,人类将会怎样?地球万物将会怎样? 人可以暂时忍受一日无三餐,草木可以忍受一岁一枯荣,但不能离开阳光空气,不能没有碧水蓝天、 这,就是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是先有环境才有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环境是母亲,人类是儿子。在地球环境涵养万物的过程中,人类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骄子。迄今为止,没有谁能比人对地球产生这样大的影响,但无论能力有多大,其所作所为均依赖于环境。一旦碧水蓝天、阳光空气和森林土地这些环境要素被耗尽,人活下去就要成问题。 环境是一种品位、一种潮流、一种时尚,是体现人们生活质量好坏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生活于愚昧、贫困、落后之中,生存即成为第一需要,享受环境  相似文献   

9.
现代城市工作主要有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三大块”,实际上都应当有保护环境的考虑。因而全体城市工作者和城市居民,也都要有鲜明和强烈的环境观念或意识,环境文化建设问题便应运而生。人们常希望城市要做到净化、绿化和美化,三者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五讲四美”中有“环境美”;城市创“三优”的头一条,就是“优美环境”。可见环境受到高度重视。环境本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之别,反映和体现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对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的破坏、污染、使生态失去平衡,令人类自身受到惩罚,显然极不明智,甚至非常愚蠢,这也正是缺乏环境文化的具体表现。环  相似文献   

10.
在参考大量生态旅游中环境问题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旅游中主要的环境问题有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和物种减少等。同时对这些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出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游人、景区内服务单位和景点的自然污染。提出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要做到环境技术和环境保护规定相结合,双管齐下,既对现有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和恢复,又要从源头上解决生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信息公开范围的例外情况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信息是指反映环境方面的情报、数据、指令和信号等及其动态变化而又对接受者有用的各种情况.从其内容来说,有环境科学信息、环境质量信息、环境保护信息、环境管理信息等;从其来源来说,有政府环境信息、企业环境信息、其他组织环境信息、公民环境信息等;从其传播范围来说,有公开环境信息和保密环境信息.不同种类的环境信息,对信息的所有者、管理者、使用者、接受者都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蔡守秋 《环境保护》2013,(16):24-26
当前《环境保护法》修改正在热议中,围绕环境权这个环境资源生态法律的基本问题,对基本环境权利是否入法、如何入法,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立法机关、法学界和有关部门的深入研究。《环境保护法》修改涉及的环境权主张在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大讨论中,关于综合性环境法律如何确立其基本环境权利和基本环境义务,主要有三种主张:一是法律仅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享用清洁、健康的环境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高山、高原面积辽阔的国家,特别是青藏高原,处于我国内陆,有丰富的矿藏,在我国有重要的经济和国防地位。由于海拔高和气候条件特殊,高原环境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有一定的影响,如何适应高原环境防治高原病,本人就自己的经验谈一些体会。l高原环境与高原病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总是和环境保持相对的平稳状态,由于海拔高和气候条件特殊,高原环境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是:低氧、寒冷、干燥、太阳的辐射和紫外线强、气候多变等等。机体在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下,不断改变自己的机能和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措施,是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最有效的途径,学校责无旁贷要担负起这一责任.如何长久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向纵深发展,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发掘环境教育的有效资源,追求广度、开掘深度、开拓维度、保持强度,使环境教育有重点,有亮点,并在开发环境教育内容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5.
人、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来说,当然人最重要。虽然在人还没有出现以前的远古时代,地球上也有资源(森林、矿藏、水产等),也有环境(尽管是和今天大为不同的环境),却与人无涉。经过亿万年生物的进化、演变,在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本身  相似文献   

16.
漓江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保存价值和遗产价值。本文以桂林居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漓江生态环境的态度和感知价值以及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桂林居民对漓江的感知价值不仅对环境态度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且对其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环境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温忠麟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环境态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环境态度在感知价值和环境责任性之间起到不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推进环境事权财权合理划分是建立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和环保激励机制的前提,是构建环境公共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投融资机制的重要基础。在政府事权清单内,环境事权作为一项相对新生的事权,有必要在厘清界面、分清责任的总体要求下,抓紧推进环境事权财权的科学合理划分,形成分类、分级、分项的事权承担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环境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政府为核心的环境行政行为、现行的诉讼法、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皆不能实现对我国环境公益的有效保护,在环境法的全球化与趋同化形势下,论我国有必要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来保护环境公益。  相似文献   

19.
《环境统计入门》一书,经有关专家,教授审校,于一九八四年九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全书共十五章,一至六章介绍环境统计的一般程序和基础理论,有环境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抽样调查在环境统计中的应用、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相关与回归等内容;七至十五章介绍环境统计算方法,有环境污染统计计算总  相似文献   

20.
正视环境问题,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黄立沛(中共重庆市市委重庆630015)人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马克思说过,人类有四大需求,生存、发展、享受和尊严,其中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生存问题解决了就需要发展,在有所发展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享受。在这里,环境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