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解海州湾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群落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08—2015年24个航次网采浮游植物和水质调查数据,比较了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变化,并运用相关性和典范对应分析,探讨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呈现春季夏季秋季的特征,硅藻和甲藻为主要浮游植物优势种。硅藻丰度百分比例的季节变化特征为秋季(90.24%)夏季(84.25%)春季(77.61%),甲藻丰度为春季(16.83%)夏季(12.33%)秋季(10.91%)。相关性和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在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度较高的夏、秋季节,第一、二优势种的Y值偏小,其他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多,均匀度也较高;而春季第一、二优势种的Y值较高,春季多样性和丰度较低。溶解氧是影响春、夏两季圆筛藻(Conscinodiscus)优势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秋季环境条件较好,可满足浮游植物的生长需求,种间竞争作用导致优势种Y值偏小,丰度和均匀度最高。  相似文献   

2.
2009年5月和10月对椒江口(121.35°E~121.85°E,28.50°N~28.80°N)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生物量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鉴定到14大类50种,卡玛拉水母(Malagazzia carolinae)为绝对优势种,秋季鉴定到14大类73种,优势种分别为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中华胸刺水蚤(Centropages sinensi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多样性指数为秋季(2.59)高于春季(1.82),生物量和丰度为春季(972.66 mg/m3和1 743.54 ind/m3)远高于秋季(65.30 mg/m3和31.94 ind/m3).总生物量和丰度的空间分布由优势种决定,春季高值区出现在咸淡水交汇的出海口处;秋季有沿河口向外递增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营养盐、盐度和溶解氧为影响春秋季椒江口浮游动物分布的环境因子;浮游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异质性;各物种适宜的生态环境不同.与类似河口的现状相比,椒江口的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可能与影响该河口的水团多样有关;与历史资料相比,椒江口4、10月份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及优势类群保持相对稳定.图9表6参44  相似文献   

3.
深圳湾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2月、5月、8月和11月分别对深圳湾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38种和浮游幼体13类,其中原生动物2种,腔肠动物4种,介形类1种,桡足类22种,软甲类3种,毛颚类3种,被囊类1种,多毛类2种,浮游幼体(包括仔鱼)13类。年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06.7 ind.m-3和764.0 mg.m-3,高峰均位于夏季,低谷分别位于冬、春季。种类数(包括浮游幼虫)秋季最多为43种,夏季次之为30种,冬季最少仅23种。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卡玛拉水母Malagazzia carolinae、蔓足类幼体和桡足幼体等。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年均值分别为2.568和0.526。回归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与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有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近岸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5月(Ⅲ年度)共3个水文年对长江口近岸水域(121°32.08′~122°11.65′E,31°19.58′~31°38′N)15个取样站点11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样品,对该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出现鱼类13目24科39属42种,鲈形目种类(18种)最多,其次为鲱形目(5种)和鲤形目(4种),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种类数最多,冬季最少;生物量和丰度年度和季节变化明显,平均值分别为8.10 g(100 m2)-1和1.25 ind(100 m2)-1,鱼类生物量和丰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Ⅲ年度Ⅱ年度Ⅰ年度),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且有下降的趋势;优势种的种类与优势度季节和年度间有较大的变化,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凤鲚(Coilia mystus)的繁殖和索饵洄游有关.  相似文献   

5.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其群落结构与水质密切相关.为揭示汕头南澳岛环境特征,于2018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在环南澳岛近岸海域设置12个采样站位,开展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调查.冬季共发现浮游植物74种,以硅藻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e),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3.45±1.59)×104 cells/L;春季共发现浮游植物80种,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为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5.23±6.02)×104 cells/L.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和物种数较冬季高,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均以青澳湾S11最高,该站位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严重;深澳湾龙须菜栽培区S7浮游植物密度相对较低,说明龙须菜规模栽培对浮游植物生长抑制效应明显.冗余分析表明,冬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总氮(TN)和水温(WT),春季为活性磷酸盐(PO_4~(3-)-P)、亚硝酸盐(NO_2~--N)和铵盐(NH_4~+-N).上述结果表明南澳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且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与水体营养盐关系密切,其中个别样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质指标和浮游植物丰度都较高,呈现富营养化趋势;因此,应加强海岛环境和旅游业管理,控制陆源生活污水排放,保护海岛近海环境.(图5表4参41)  相似文献   

6.
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5月21日—12月7日北黄海浮游植物4个航次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及其分布、生物多样性等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站位聚类分析手段对北黄海浮游植物做区域划分。结果表明,4个航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22属56种,主要以温带近岸广温广盐性种为主。硅藻门种类数最多45种,圆筛藻属的种类最多为12种,其次为角毛藻属9种;甲藻门10种,种类数最多的是角藻属4种;金藻门1种。4个航次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18 103.5×104cells.m-3,平均为542.4×104cells.m-3。浮游植物丰度显示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2105.1×104cells.m-3)>秋季(29.4×104cells.m-3)>夏季(25.5×104cells.m-3)>春季(9.7×104cells.m-3)。4个航次浮游甲藻细胞丰度介于未检出~80.5×104cells.m-3,平均为6.9×104cells.m-3,浮游甲藻细胞丰度按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13.9×104cells.m-3)>秋季(8.5×104cells.m-3)>冬季(2.8×104cells.m-3)>春季(2.3×104cells.m-3)。北黄海重要优势种是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较为重要优势种有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梭角藻(Ceratium fusu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季节优势种是圆筛藻spp.(Coscinodiscus spp.)、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和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是2.024和0.636,二者分布共同特征是北黄海南部海域和丹东鸭绿江口外部海域较低。站位聚类分析表明北黄海浮游植物种类地区划分主要分为3个区域:鸭绿江口区、中部区和西部区。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连通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于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对常德市柳叶湖、穿紫河和沅江常德市区河段组成的连通水体浮游甲壳动物和理化环境进行每季度一次的采样调查.共发现浮游甲壳动物27种,其中桡足类10种,枝角类17种.连通水体浮游甲壳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1-132 ind./L,沅江常德市区河段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丰度显著低于柳叶湖(P <0.01)和穿紫河(P <0.05),柳叶湖和穿紫河丰度均呈现夏秋季高于春冬季的现象.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和模糊秀体溞(Diaphanosoma dubium)在夏秋季为主要优势种;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在冬春季为主要优势种.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不同季节之间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尤以夏季与春季差异性最大,优势种丰度差异是造成不同季节间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柳叶湖及其连通水体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WT)、透明度(SD)和高锰酸钾指数(CODMn).综合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发现沅江常德市区河段水质较好,柳叶湖其次,穿紫河水质较差,因此城市水生态的保护和管理应进一步加强.(图5表5参42)  相似文献   

8.
浮游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在河口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测定2015年4月(春季)、11月(秋季)两个航次对瓯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拖网调查及环境因子,研究其群落结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结果如下:1)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6属208种,其中硅藻门60属157种、甲藻门17属29种,其余门类(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隐藻门、金藻门和定鞭藻门)偶有检出.秋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2 443.05个/L)明显高于春季(160.35个/L).2)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为两季绝对优势种,此外春季主要季节性优势种为弯菱形藻(Nitzschia sigma)和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秋季为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透明度、氮磷比、溶解无机氮、硅酸盐和温度,秋季为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盐度、透明度和氮磷比.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受控于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及瓯江径流.4)聚类分析、多维尺度排序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两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在时间、空间上均呈显著差异.5)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得到瓯江口海域浮游植物赤潮藻种旺发和群落结构改变与富营养化密切相关.因此,本次调查中瓯江口春、秋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环流变化等的影响,季节和区域差异显著,但其响应过程还有待结合水文、地理和化学等多学科数据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9.
入海河口受到海水、淡水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生境复杂,其区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能表征入海河口的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强度.对2010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开展研究,并分别用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曲线比较法(ABC曲线)探讨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程度.结果显示:椒江口海域3个季节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海域的主要类群.季节分布上,春季种类数、丰度、生物量以及各项多样性指数均明显低于夏季和秋季.最高丰度(187.11个/m2)和最高生物量(69.82 g/m2)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空间分布上,底栖动物种类数、丰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各季均呈现近岸站位明显低于大陈岛附近站位的现象;夏季和秋季,生物量在S7和S8号站附近形成一个明显的高值区,其中S8在秋季生物量达到913.63 g/m2;均匀度指数则分布较均匀.本研究表明,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与多毛类的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多样性指数法和ABC曲线法对群落受污染扰动程度的评价结果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10.
东海浮游多毛类环境适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拟合曲线方法,探讨浮游多毛类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特征,分析不同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东海4季鉴定到种的浮游多毛类共有20种.其中,游蚕(Pelagobis longicirrata)、秀丽浮蚕(Tomopteris elegans)、等须浮蚕(Tomopteris duccii)、方背鳞虫(Lepidonotus squamatus)和岛居拟帚毛虫(Lygdamis nesiotes)等对温度变化不敏感,是广温种;秀丽浮蚕还具有广泛的盐度适应,是广盐种;太平洋浮蚕(Tomopteris pacifica)是热带大洋种,可作为暖流指示种;丝鳃稚齿虫(Prionospio malmgreni)是广温近海种;其它物种为亚热带外海种.与东海大多数浮游动物类群相同,多毛类以亚热带外海种为主.但是多毛类中广温种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是该类有别于其它浮游动物类群的重要特征.图2表3参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