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废弃塑料回收利用符合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的要求,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以天津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区域塑料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天津市塑料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国内简讯     
废旧塑料的回收再利用  根据国家环保局、农业部统计数据 ,我国每年仅一次性塑料包装产品就达 5 0 0 0 0kt ,田间的农膜达80 0 0kt,加上其他废弃塑料达亿吨以上 ,而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却很低 ,几乎不到 2 0 %。废弃塑料大量散落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即便是深埋 ,需要 2 0 0a才能化解 ,埋入泥土的塑料还会污染地下水源、破坏土壤结构 ,造成粮食作物减产 30 %。治理“白色污染”是近年来环保的热点问题。日前 ,河南省沈丘县科协高新技术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技术演示汇报暨‘治理白色污染’对策研讨会” ,有关专家提…  相似文献   

3.
塑料制品因其具有质量轻、外观美、加工方便、经济实用等特点而颇受人们青睐,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用品中,但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消除塑料污染的最积极的办法是对废旧塑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塑料种类繁多,不同类别的塑料性质和用途都不相同.介绍几种塑料分类的简易方法,以利于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沈丘县科协高新技术研究所新近研制出一种废铝塑包装回收再利用技术,使不易回收的废铝塑包装,既能分离出塑料又能制铝. 铝塑复合包装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等众多行业的产品包装.随着用量的逐年递增,其废弃料、边角料也随之增加.由于铝与塑料粘在一起,不能直接用来炼铝,也不能生产再生塑料,只能被废弃焚烧,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沈丘县科协高新技术研究所经过上百次的试验,采用简易设备,运用"二次化学反应法 "实现了铝塑的分离.每吨废铝塑包装可分离出0.85 t再生塑料及0.1 t废铝,既保护了环境,又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1 前言 家电、电脑类产品是材料、技术密集性产品,搞好废弃家电等的再生利用,既可合理回收钢铁、有色金属和金银等贵金属及塑料等有用原材料,又可防止铅、镉、汞和氟利昂等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但由于分解技术复杂,故再生利用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随着塑料产品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现代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塑料也给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污染,即所谓的"白色污染".提高塑料材料的改性技术,正确处理好塑料与环境的关系,是21世纪对塑料材料研究者、生产者提出的迫切要求.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是一项变废为利,化腐朽为神奇的事业,是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是利国利民、增产节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白色污染"给自然界带来了"视觉污染"和"潜在的危害",如焚烧它们会释放有毒气体,发电机组吸入它们影响运转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制品需求量日益增加,造成"白色污染物"的排放量猛增.为此一些专家把"白色污染"列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污染,已经到了非彻底治理不可的程度.但如何治理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塑料制品的发展情况和"白色污染"的现状,认为"白色污染"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关的经济补偿政策和管理不力.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最重要途径,可以使之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同时就如何开展回收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有效缓解或根治"白色污染".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 5 塑料的二次应用 巴塞尔会议留意到保护人民健康、保护环境和节省能源的必要性.一些国家已经采纳了许多在环境上友好处理废弃物、减少废弃物填埋量的处置政策,重视机械式回收的价值.在塑料回收的地方,若不能提供在环境上最友好的方式从废塑料中抽取价值,一种可替代的选择是使用回收原料和能量回收,以致不失去回收原料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1 前言 在巴塞尔公约中,所有的塑料都被认为是无毒的.使用后塑料最理想的处置方式是将其视为可再生资源加以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10.
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已经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在碳中和目标下,废弃资源高值化回收利用将会是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从废弃利乐包资源化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废弃利乐包回收再利用的情况,介绍废弃利乐包回收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提出了研发智能分类设备、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两网融合、强化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