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 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自1971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长期、大型国际科学合作工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全球性的科学研究、培训及信息交流,为生物圈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各国的自然资源管理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目前,全世界已有113个国家参与了这一计划,并相继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MAB 常设组织结构包括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协调理事会(ICC)、人与生物圈计  相似文献   

2.
TRMM和GPM卫星降水数据在中国三大流域的降尺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三大流域为研究区域,分别针对TRMM 3B43和GPM IMERG降水数据,构建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以2014年夏季(6~8月)数据为例,得到了三大流域1 km分辨率的降尺度降水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气象站点数据对降尺度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1) GPM原始数据整体精度优于TRMM数据,两种数据在黄河流域的精度评价指标优于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2)经降尺度计算,两种数据空间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且表现出更多降水变化的细节与趋势,但精度指标对原始数据依赖性大,导致提升并不显著;(3)当联合使用NDVI及DEM作为GWR降尺度模型的辅助变量时,两种降尺度结果的差异值在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高海拔地区中更为显著;(4)黄河流域中,使用不同辅助变量下的降尺度结果在空间分布上总体相似.TRMM数据使用地形作为单独辅助变量的降尺度结果最佳,而GPM数据不同辅助变量下降尺度结果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认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的有机食品开发和认证工作起步于上个世纪末。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有机食品的开发行为已基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更多的基地、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政府部门都参与到这一新兴产业中,有机食品产业蓄势待发。目前,如何正确分析和处理有机食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引导和促进该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总结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有机食品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有机食品认证管理的讨论之中。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北京、上海-苏州和深圳-东莞三地的电子制造企业的调查,本文对比考察了无铅焊接技术在中国三大电子产业集群生产者中的扩散.无铅焊接技术的采纳是应欧盟两项电子废物指令要求而开展的,对全球电子产业供应链产生一定程度的技术震荡.我们发现中国三大电子产业集群在技术转换的过程中,扩散速率明显不同,深圳-东莞的扩散速率最大,上海-苏州次之,北京最小.该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企业绿色技术采纳决策的因素,重点考察了影响跨国绿色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目标市场、地理集群、投资来源地和企业自身的一些特性.结果显示,在外部因素中,目标市场和地理集群是显著的解释变量,而投资来源地因素虽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式与研究假设不符.在企业自身特性中,企业在生产链中的位置及其环境管理能力具有显著影响,而我们特别关注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性指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该研究反映出在此项技术扩散中,目标市场的环境管制标准的确发挥出了较强的跨国影响,地方产业集群的特点能进一步强化这种影响,但中国企业普遍局限于被动应对,产品的环境属性尚未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DEA和Malmquist模型,对比分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规模优势对三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呈现增强趋势,技术进步是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2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效率逐渐增高,主要由其较高的纯技术效率驱动,表现为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3核心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城市群总体效率的引导者和指向标。因此,在城市群发展中要制定差异化和精准化可持续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6.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目的是对日本新能源产业进行全面分析并与中国进行比较,以从中总结出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教训。文章首先比较分析日本和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指出起步较早的日本目前在新能源产业的生产和推广方面都在逐步丧失领先地位,2010年的发展目标将很难实现,而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展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取得了超预期增长。但是,中日两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都面临着高成本、入网难两个短期难以逾越的障碍。文章分析了问题形成的根源,并比较了中日两国为克服这些障碍所采取的补贴、税收和监管等政策措施,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设计更完善,但在政策执行力方面中国与日本还存在一定差距。最后,文章提出了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建议,指出中国应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政策协调性、促进行业优化重组。本研究对于我国积极建设低碳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农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总排放量中占有较大比重,中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对中国农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测算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前人研究,结合农业生产中各种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对1991-2008年中国农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初步测算。结果表明:①1991-2008年,种植业的CH4排放量从999.5万t下降到931.44万t,N2O的排放量从34.67万t增加到48.74万t;②同期间的畜牧业的CH4和N2O排放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H4排放量从1991年的763.53万t上升到2006年的1 111.43万t后,又下降到2008年的900.74万t;N2O排放量从1991年的35.32万t上升到2006年的55.93万t后,又下降到2008年的46.90万t;③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地区特征来看,四川(含重庆)、湖南、江苏、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农业大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8.
日本行政区划体制的形成与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区制是国家政杈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行政区划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的发展出现矛盾。如何利用行政区划的手段来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及国内学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将生态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突出特征之一,因此中国政府施行了严格的环境规制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南北方经济差距也引发广泛关注。利用2011—2020年中国地级市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U”型关系,以市场力量为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的消费型第三产业和生产型第三产业在南方地区发展优于北方,这种产业结构优势能够将环境改善带来的正外部性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弱化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以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生产型第三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南方地区发展优于北方,使得数字经济在南方地区优势产业门类推进迅速。门槛模型分析显示,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规制对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而北方地区起抑制作用;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环境规制对南北方经济发展均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但南方地区强度明显优于北方,这使得南北方经济差距呈放大趋势。因此,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需要加快北方地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机遇的同时,推动环境改善产生的环境红利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能源CES生产函数的计量估算及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当前我国对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得到熏视,但是这些研究偏重模型在经济和政策分析中的实际应用,对模型构建时供给模块生产函数的建立、选择及其适用性的科学探索不足,忽视了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生产函数的重要性.本文选择中国1980-2006年资本形成数据对我国资本存量进行了新的估算,用这个数据测算了CES生产函数中资本、能源和劳动力之间三种嵌套结构和替代参数,并用利用优化的方法对测算结果进行了修正.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和能源聚合之后再与劳动力聚合的嵌套形式(K/E)/L比较符合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能源和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为0.47,相比GREEN和Kenffert等人的测算结果稍微偏小;资本-能源聚合与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为0.84.本文的研究为中国能源CGE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实证估计环境生产效率是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研究分支之一。本文基于面板数据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检验了2005—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或自治区的工业环境生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有关环境保护税开征的若干问题。不同于已有文献,本文的实证研究充分利用了面板数据的特征,将不随时间变化的地区异质性与随时间变化的地区生产效率相分离,进而得到理论上更为合理的各地区工业环境生产效率的估计值。另外,本文还从理论征收额与实际征收额的角度构建了排污费征收强度指标,以替代已有相关文献常用的排污收费金额作为排污收费制度的代理变量,进一步实证检验了该制度的有效性。相关实证结果表明:(1)虽然同样是基于参数化的面板数据随机前沿模型,但是否将不随时间变化的地区异质性与随时间变化的地区环境生产效率相分离,所得到的效率估计值存在着显著差异,由此也进一步表明了在面板数据中考虑地区异质性的必要性;(2)基于面板数据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的效率估计可知,整体工业经济的平均环境生产效率已由2005年的0.488 8上升至2015年的0.780 9,且东部及个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具有较高的环境生产效率;(3)模型及代理变量选取的差异都会影响对中国排污收费制度有效性的实证评估结论,排污收费制度能否有效地改进工业环境生产效率的实证结果并不稳健;(4)若考虑地区异质性且以排污费征收强度作为排污收费制度的代理变量,则实证结果显示排污收费制度并不能有效地改善工业环境生产效率;(5)综合各地区的生态承载压力及工业环境生产效率,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可被重新划分为高排放高效率、高排放低效率、低排放低效率以及低排放高效率四大区域。  相似文献   

12.
已有文章较多集中讨论劳动力和土地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鲜有研究将资本要素一并纳入其中,导致对农村三大要素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整体把握。本文以中国现实情境为逻辑起点,将三大要素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从农户行为机理层面阐释农户要素投入联合决策机制,进而结合全国九省2 082个农户样本调查数据,采用Mv Probit模型分析三大要素市场发育的微观动力机制及其互动关联逻辑。研究表明:三大要素市场发育之间具有关联性特征,其中,非农就业转移与土地转出行为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非农就业转移与资金借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抑制关系,农地转入与资金借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关系。三大要素市场的相互关联、相互牵制的特征表明:政府对于三个市场中任何一个市场的政策都应该考虑到对其他市场可能存在的牵制作用,应协同推进人动、地动、钱动三类市场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实现多重政策目标的有效整合。一是借助于人动、地动的互动机制,构建一个开放并不断拓展的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二是从人动、钱动的角度看,需要解构两者之间的负向抑制关系,关注如何引导农民从简单的非农就业型转移转向发财动机的创业型转移,构建起农民创业型转移与创业型金融资本借贷的正向促进机制。三是利用地动、钱动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撬动两大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讨论了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并对新时期环境经济学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展望。在新的时期,环境经济学应更加注重以环境问题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均衡的实证分析,并对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革和微观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鉴于当前我国虚拟水经济影响研究方面尚较少触及的现实,该研究用虚拟水战略的视角,通过构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来探究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问题。首先,用人均农村人口主要农畜产品虚拟水含量指标定量表征我国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现状,发现我国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存在明显的“北方多、南方少”特点,其中,高值区由展布在北方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等10个省区组成;而主低值区则分布在我国东南和西南沿海一带。然后,为探究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理想布局模式,提出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的概念,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定量评价模型计算各省级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度。发现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整体上呈现北、西、南三面高,中东部低的宏观态势。其中,高优势度区域呈向东开口的喇叭型结构分布于我国的沿边省份,低优势度区域集中连片地分布在我国地理版图中东部的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区。最后,构建农业生产布局调整指数作为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优化调整的依据,将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区域农业生产划分为布局合理型、布局过密型和布局过疏型三类,分别给出了其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网络中,社会经济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组织方式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外的理论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流行业在全球生产网络影响下的新变化。中国物流行业的变化表现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全球尺度下中国港口地位的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物流运输节点和区域;中观层面,跨国物流企业的抢滩使中国物流市场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国企垄断经营到国企、民营、外资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微观层面,即时生产模式使物流业务外包比例提高,第三方物流市场扩大,配送中心的地位凸显,物流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促使供应链的不断整合。在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物流企业需要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准确定位,积极采取联盟、合作等策略来适应由此带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6.
以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为基础,构造以人口空间聚集为门槛变量的回归模型,利用2000-2010年中国30个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口空间聚集对生产和生活污染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人口空间聚集对生产和生活污染的影响均是非线性的,偏大和偏小的人口空间聚集水平对生产和生活污染均产生不利影响。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能很好解释生产污染产生的原因,但对生活污染的解释力度有限。相对于生产污染而言,生活污染的产生往往与人们环保意识和生活习惯等相关,其影响因素更为复杂,有待于以后深入研究和思考。研究还发现,中国目前的人口空间聚集水平在不断减弱,若不提升其聚集水平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中国的环境污染将更加严峻。建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应强调人口空间适度聚集。  相似文献   

17.
环境规制及其在中国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政府出台了大量的环境规制政策来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以求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政府的环境规制,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从宏观层面对我国整体环境规制效率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而且多数学者都是利用环境治理来代替环境规制作为变量对其绩效进行测度的。本文从环境规制工具、环境规制效应以及环境规制绩效评估三方面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就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在环境规制效果评价方面多用的是层次分析法,而在环境规制效率评价方面多用的是DEA方法,就分析结果来看,环境规制工具主要有"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和市场化环境规制工具两类,前者相比较后者在节约成本方面具有较多的优越性,但却缺乏技术激励;严格的环境规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却对FDI的流入产生抑制作用,且对产业绩效的影响还不能确定;目前我国环境规制水平无论从效果角度还是从效率角度来看都不是很高,且省域间的差距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居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膳食结构升级对食物生产用地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据居民食物摄入数据分析了1961-2009年间我国食物生产用地需求的变化情况及膳食结构因素对其变化的贡献率,并预测了不同膳食模式下我国人口高峰年食物生产用地的需求状况,结果如下:我国人均食物生产用地需求以1984年为节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变化趋势,在居民日常摄入的5大类食物中,人均谷类和豆类消费所需农地面积出现下降,而人均动物性食物、蔬菜和纯能量类食物消费所需农地则呈上升态势;我国食物生产用地总需求总体上以1984年为界分为先稳定发展后急速增长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我国食物生产用地总需求量保持在12.5亿亩/年左右,而后一阶段则从1984年的需求12.75亿亩迅速上升至2009年的22.82亿亩;1984年之后居民膳食摄入变化已成为影响我国食物生产用地需求增长的首要因素,其贡献率达57.7%,而同时期人口增长因素的贡献率仅为42.3%;预测居民在保持当前膳食结构不变与转向平衡膳食模式两种情景下,我国在人口高峰年分别共需食物生产用地25.19亿亩和20.33亿亩,后者比前者节省土地需求4.86亿亩。  相似文献   

19.
欧盟亚洲投资计划—中国西部11省清洁生产能力建设项目是在欧盟亚洲投资计划框架之下,旨在促进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中介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的清洁生产能力建设的技术援助项目。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信息公开及在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环境信息公开是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制度,对于提高环境决策的质量和执行,控制污染有着一定的作用。我国已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其它形式环境信息公开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我国存在着环境信息公开法规体系不完善、公开的环境信息不准确、企业及产品的环境信息公开不充分等问题,应在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的法规体系、加大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建设公共环境信息系统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