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PEMS)分析了10辆轻型汽油车分别在实验室台架和实际行驶排放(Real driving emission,RDE)工况下典型空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测试结果表明,轻型汽油车在冷启动和热启动阶段产生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分别是热运行1阶段和热运行2阶段的28.0、32.9、28.4倍和4.0、11.2、5.4倍,表明车辆启动对机动车排放贡献显著.台架工况排放因子受车辆启动排放影响较大,在台架实验去除启动排放影响的情况下,台架CO2、CO、HC和NOx排放因子将分别减小2.3%±1.3%、44.2%±30.6%、47.5%±29.6%和44.9%±30.8%.在相同速度下,RDE工况下的CO2排放因子相比不考虑启动排放的台架工况排放因子要高出31.7%±5.0%.单车瞬态排放数据分析结果表明,RDE测试相比于台架工况测试覆盖了更多的机动车行驶工况特征,可以更准确地量化车辆在实际道路行...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国Ⅵ混合动力车在北京和昆明海拔条件下的实际道路排放特性差异,在北京和昆明使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ortable emissions measurement system, PEMS)对一辆国Ⅵ混合动力车进行实际道路行驶排放测试.基于实际道路测试的数据,分析了混合动力车在市区、市郊和高速3种类型道路的排放特征,并利用移动平均窗口法和算术平均法计算了混合动力车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1)在3种道路类型中一氧化碳(CO)排放速率和颗粒物数量(PN)瞬态数值均出现明显的波动,峰值分别达0.18 g/s和3.75×1011个/s,CO排放速率的波动主要集中在高速路,而PN瞬态数值的波动集中在市区和市郊路.混合动力车的氮氧化物(NOx)排放速率波动主要出现在市区路,且最大值为0.016 g/s.(2)由于海拔和工况的影响,与混合动力车在北京的污染物排放测试结果相比,在昆明混合动力车的CO排放因子增加了85%,而NOx和PN排放因子分别下降了37%和27%.(3)分别采用移动平均窗口法和算术平均法(代表车辆原始排放结果)对...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国Ⅵ混合动力车在北京和昆明海拔条件下的实际道路排放特性差异,在北京和昆明使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ortable emissions measurement system, PEMS)对一辆国Ⅵ混合动力车进行实际道路行驶排放测试.基于实际道路测试的数据,分析了混合动力车在市区、市郊和高速3种类型道路的排放特征,并利用移动平均窗口法和算术平均法计算了混合动力车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1)在3种道路类型中一氧化碳(CO)排放速率和颗粒物数量(PN)瞬态数值均出现明显的波动,峰值分别达0.18 g/s和3.75×1011个/s,CO排放速率的波动主要集中在高速路,而PN瞬态数值的波动集中在市区和市郊路.混合动力车的氮氧化物(NOx)排放速率波动主要出现在市区路,且最大值为0.016 g/s.(2)由于海拔和工况的影响,与混合动力车在北京的污染物排放测试结果相比,在昆明混合动力车的CO排放因子增加了85%,而NOx和PN排放因子分别下降了37%和27%.(3)分别采用移动平均窗口法和算术平均法(代表车辆原始排放结果)对...  相似文献   

4.
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因子测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调查我国重型柴油车排放污染物的基本水平,确定CO、HC、NOx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利用满足国Ⅲ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分别采用PEMS(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车载排放测试系统,由便携式SEMTECH-DS型气态污染物排放测量设备和DMM颗粒物排放测量设备组成)及满足法规排放测量要求的重型车整车底盘测功机方法,研究了不同负载(0%、50%、100%及120%)和2种测试工况对重型车排放因子测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过载(120%负载)下NOx和颗粒物等排放因子均比零负载下高出近90%;在平均车速较低、怠速时间长的VECC工况下,气态污染物、颗粒物的排放因子比平均车速高、怠速时间短的C-WTVC工况高出30%左右;PEMS系统和重型车底盘测功机系统所测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的相关性较好,但DMM颗粒物排放测试设备与重型车整车底盘测功机所测的颗粒物排放因子相差可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重型天然气车在实际道路行驶过程中的排放特性,使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2辆国Ⅴ重型天然气车(简称“国Ⅴ车辆”)和2辆国Ⅵ重型天然气车(简称“国Ⅵ车辆”)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分析了CO和NOx的排放特征和不同工况下的排放因子. 结果表明:①国Ⅴ车辆在3种代表性道路类型(市区路、市郊路、高速路)下CO和NOx的高排放区主要分布在中低速区域的加速阶段,而国Ⅵ车辆CO和NOx的高排放区在市区和市郊路上主要集中在速度大于30 km/h区间,在高速路两种污染物的高排放区分布较为零散. ②根据MOVES模型划分机动车比功率区间(VSP Bin)后发现,国Ⅵ车辆在Bin 11~Bin 18区间,CO和NOx排放速率基本稳定且处于较低水平;在Bin 21~Bin 28区间,CO和NOx排放速率均随VSP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③国Ⅴ车辆综合工况下CO和NOx排放因子分别为国Ⅵ车辆的1.1~3.9和3.3~8.2倍,其中,在市区路分别为3.0~25.0和11.3~30.2倍. ④国Ⅴ车辆的NO2/NOx(浓度比,下同)远高于国Ⅵ车辆,且在高速路国Ⅴ和国Ⅵ车辆的NO2/NOx均最低. 此外,对比不同研究的测试结果发现,本研究国Ⅵ车辆的CO和NOx排放因子高于其他研究中国Ⅵ重型柴油车. 研究显示,国Ⅵ车辆的CO和NOx排放因子均低于国Ⅴ车辆,且在市区路下与国Ⅴ车辆差距更明显,因此,推广使用国Ⅵ天然气车,逐步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天然气车,能有效减少NOx的排放.   相似文献   

6.
宁波市区道路机动车综合排放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机动车综合排放因子是计算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分担率的基础,是降低城市机动车排放的重要依据,是控制城市道路交通污染的源头.根据宁波市区道路机动车运行工况的研究成果,利用加速模拟工况(ASM)排放测试系统,检测主要污染物HC,CO和NOx的排放浓度;依据试验车变速器和主减速器的结构参数,以及试验车在宁波市区道路运行时的档位分布计算排污值,并依据机动车的年代和车型分布对该值进行修正,计算宁波市区道路机动车综合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宁波市区道路机动车主要污染物HC,CO和NOx的综合排放因子分别为5.89,21.22和18.91 g/(km·辆).   相似文献   

7.
国3重型柴油车在实际道路行驶中的气态污染物排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EMTECH-DS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在采用高压共轨和废气再循环系统(EGR)2种技术的国3重型柴油车上开展了实际道路的气态污染物排放测试,对比了2种技术下重型柴油车在实际道路行驶中氮氧化物(NOx)和总碳氢(THC)在各速度区间内的排放强度、综合排放因子及瞬时φ(NOx). 结果表明:采用高压共轨技术的重型柴油车在除>10~20 km/h外的各速度区间内的NOx和THC平均排放强度均低于采用EGR技术的重型柴油车. 采用高压共轨技术的重型柴油车φ(NOx)平均值较低,但瞬时峰值较高;采用EGR技术的φ(NOx)平均值较高,但瞬时峰值较低.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分担率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建立了2006年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为珠三角)地区机动车排放清单,获得了该地区分车型、区域以及燃料类型的机动车排放分担率. 结果表明:①珠三角地区不同车型的机动车污染排放分担率有显著差别,其中柴油大货车、汽油小客车和柴油小货车是机动车排放NOx的主要来源,摩托车、汽油小货车和汽油小客车是机动车排放VOCs的主要来源,柴油大货车、柴油大客车和柴油小货车是机动车排放PM10的主要来源;②广州、佛山、东莞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和快速发展地区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均较大,这4个城市机动车NOx,VOCs和PM10的排放量之和分别占珠三角地区机动车排放总量的79.7%,69.8%和77.9%;③机动车燃油比例对污染排放影响显著. 汽油车(含摩托车)对VOCs的排放分担率较大(约为93.8%),而柴油车对NOx和PM10的排放分担率较大(分别为61.5%和84.0%).   相似文献   

9.
重型柴油车排放的NOx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受排放标准、排放控制技术水平、检测方法、驾驶工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较难整体评估在用重型柴油车的实际排放状况.本研究首先通过发动机排放台架试验及实际道路排放(PEMS)循环试验,探究了重型柴油车NOx排放因子与NOx平均浓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研究了远程监控有效数据筛选规则,提出了一种基于NOx日均浓度评估远程监控重型柴油车NOx排放因子的方法.结果表明:重型柴油车发动机排放台架、PEMS循环试验的NOx排放因子均与NOx平均浓度呈较强相关性,相关系数(R2)为0.99.通过远程监控平台监测数据验证了重型柴油车的NOx排放因子与NOx日均浓度有一定相关性,R2高于0.9(p<0.01).因此,可用重型柴油车排放的NOx日均浓度来表征整车污染物排放情况.研究显示,安装...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机动车新车排放标准效益的灰色关联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对机动车排放的控制措施进行效益评估,引入“机动车当量排放”的概念,通过对执行不同时期新车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计算当量排放,给出了北京市2000—2004年的机动车NOx总排放量,并将该排放量与相应的区域环境污染物质量浓度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 结果表明,北京市交通环境ρ(NO2)年际变化与基于当量排放的NOx总排放量年际变化在总体上呈现中等程度的关联,说明实施新车排放标准对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变有着较大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汽油双燃料车实际道路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研究使用天然气对轻型汽车排放的影响,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25辆压缩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出租车在实际道路上分别使用汽油和天然气时的CO2、CO、NOx和THC排放进行了对比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实际道路上,原装车使用天然气相比汽油时,CO2、CO的排放平均分别降低22%和24%,NOx和THC的排放平均分...  相似文献   

12.
利用便携式尾气测量系统(PEMS)对一辆国Ⅵ重型柴油车在北京(低温)和厦门(常温)分别进行0、50%和90%负载的实际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国Ⅵ重型柴油车CO2基于功率平均排放为685 g·kWh-1,行驶阶段CO2基于里程的排放因子平均为662.35 g·km-1.NOx排放比国Ⅵ标准限值低68.3%.NOx基于功率的排放因子为82.6 mg·kWh-1,较国V下降98.6%,行驶阶段NOx基于里程的排放因子较国V下降99%,国Ⅵ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排放控制效果良好.研究发现,较高的NOx排放主要集中在急加速段,并在长下坡结束时,出现NOx排放峰值.此外,6次测试冷启动NOx排放占整个测试阶段总排放的23.5%~56.7%.CO2和NOx排放随速度增加呈下降趋势,50%负载和90%负载时NOx的排放因子接近10%负载的2倍.低温时CO2和NOx排放因子较常温时分别升高17.7%和4.5%,...  相似文献   

13.
谭裕沟隧道CO,SO2和NOx排放因子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1997年7月谭裕沟隧道内CO,SO2和NOx的连续分析,研究了其污染状况和特征,根据分析结果计算了机动车排放CO,SO2和NOx的平均排放因子.结果表明,机动车能排放出较高水平的CO和NOx,在城市中CO和NOx有相当大的部分来源于机动车排放,而SO2的排放量则非常小.   相似文献   

14.
国Ⅳ公交车实际道路排放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满足国Ⅳ标准的公交车已被广泛用于北京等大城市,为了评价其相对于国Ⅲ公交车的实际减排效果,使用PEMS(车载排放测试系统)测试了4辆装有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国Ⅳ公交车和1辆国Ⅲ公交车在实际运行条件下的污染物排放并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相对于国Ⅲ公交车,装有SCR系统的国Ⅳ公交车在实际运行工况下有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CO、THC和PM分别比国Ⅲ限值降低了60.8%、94.2%和86.2%;但由于实际运行工况中排气温度较低,致使SCR系统效率偏低,只有一辆国Ⅳ公交车NOx排放低于国Ⅲ限值,其他3辆车的NOx排放分别比国Ⅲ限值高187.3%、228.7%和157.3%. 国Ⅳ混合动力车的CO2、CO和PM排放比常规动力车分别降低了42.9%、48.8%和89.5%,但NOx排放反而增加了112.1%. 实际运行工况下,测试车辆只有12.7%的工况点分布在A转速(1478r/min)以上;而ETC工况中在A转速以上的工况点占整个循环的80.5%, 造成了满足ETC等型式认证的车辆在实际工况下NOx排放偏高. 因此,需要对公交车的实际排放进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5.
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一艘内河船舶燃用B10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柴油为1:9,体积比)进行实际工况排放测试。出港和进港工况下,CO、THC、NOx和PM瞬态排放速率波动明显,巡航工况下,CO、THC和PM瞬态排放速率较稳定,NOx排放随空气流量变化而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同燃用纯柴油时气态物和颗粒物排放相比,船舶燃用B10生物柴油时,在出港、巡航和进港工况,CO排放速率下降了20.37%、24.39%和6.05%,THC下降了8.2%、8.13%和25.23%,PM下降了53.11%、22.38%和36.55%,PN下降了14.17%、18.75%和46.47%;在出港和进港工况,NOx排放速率下降了54.28%和40.39%,在巡航工况,NOx上升了10.45%;燃用2种燃油排放颗粒物均随粒径呈双峰分布,峰值粒径大致相同,燃用B10生物柴油时核态颗粒物数量下降明显。试验表明,船舶燃用B10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气态物和颗粒物排放。  相似文献   

16.
以佛山市3辆汽油车(国0小汽车、国0面包车与国Ⅳ小汽车)为研究对象,利用PEMS测试技术,研究了机动车在实际道路行驶过程中的尾气排放特征,重点分析了不同车辆类型、排放标准与行驶速度下的机动车油耗与CO、CO2、NOx排放因子,并结合COPERT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辆测试车辆CO2、NOx排放与油耗曲线的走势趋于一致;2辆小汽车CO与油耗的曲线均随速度的提升而升高,而面包车CO的排放与油耗则呈现相反的现象。(2)实际测试数据中国0与国Ⅳ小汽车的CO排放因子差异较大,以国0/国Ⅳ小汽车气态物排放因子的比值为指标,实际测试数据中CO的该比值变化范围在272~600之间,而CO2与NOx分别仅为0.66~0.84与0.58~4.05。(3)对比CO与NOx,各车型COPERT模拟与PEMS实测所获的CO2排放因子结果最为接近,其模拟值/测试值之比间于0.645~1.497,故COPERT模型对于中国机动车尾气CO2排放的模拟相对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7.
氮氧化物(NOx)减排对于我国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复合污染的协同控制至关重要.本文对我国重点行业NOx管控现状和减排策略进行了综述与展望.研究表明,我国NOx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炉窑和柴油机尾气,其中工业烟气NOx排放主要来源于钢铁、建材和有色等行业;柴油机NOx排放主要来源于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与船舶.NOx减排策略主要包括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其中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清洁燃烧,如低氮燃烧、废气再循环、清洁燃料替代等,以及后处理净化技术,如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臭氧氧化吸收等;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提升NOx排放标准,加强排放智能监测监管,布局新能源相关技术等.研究显示:现阶段,机动车和非电行业的NOx减排仍有较大空间;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通过发展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技术,将进一步深度减排NOx,实现PM...  相似文献   

18.
利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青岛港内的港作机械污染物排放进行测定尤其是不同类型港作机械在典型工况下的排放特征,同时,计算港作机械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港作机械作业工况排放速率最大,是怠速工况的1.34~2.66倍,当港作机械功率高于130kW时,上述数据攀升为4.18~41.56倍,对于大功率港作机械来说,怠速工况难以较好地反映作业工况下的实际排放量.通过基于排放因子的分析,CO,THC与NOx排放因子在3个工况下均较为接近,差距在2倍以内.但是大气颗粒物(PM)排放因子体现了不同规律,部分机械作业工况下的PM排放因子是怠速工况下的10倍以上.使用时间超过4500h,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尤其是叉车的污染物排放因子高出1.64~8.25倍.港作机械实际排放水平较非道路机械平均水平高出1.5~2倍.利用双怠速检测法发现不同排放标准间CO、THC与PM排放水平差距在1.73~5.38倍,但是NOx排放水平过于相近,不能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19.
内河船舶柴油机的实际排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由SEMTECH-DS和ELPI组成的PEMS(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京杭运河江苏段具有代表性的12艘内河船舶进行实际排放测试,分析不同工况下CO、HC、NOx和PM的排放. 结果表明:巡航工况下CO、HC和PM排放速率分别为0.093、0.019、0.018g/s,低于进、出港工况;而NOx排放速率为0.347g/s,分别为出港和进港工况的1.66和2.90倍;不同工况外排NO占NOx比例不同,其中巡航工况中外排NO所占比例最大(达到96.7%),而出港和进港工况则分别为93.6%和93.1%. 随着负荷增加,船舶 CO、HC、NO和PM的排放浓度增大,高负荷下CO、HC、NOx、PM的排放浓度比低负荷分别增高89.23%、29.51%、44.72%和229.49%. 由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可知,3种工况下颗粒物数浓度的粒径分布呈双峰分布,分别对应核模态和积聚模态,粒径<120nm的颗粒物数浓度占总浓度的99.84%以上,PM2.5数浓度占PM10比例均超过99.9%.   相似文献   

20.
基于环保检测数据,提出“里程-车龄”曲线用以获取满足“车辆类型-燃料种类-排放标准”三级分类的精细化年均行驶里程.使用《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推荐值、车辆类型均值、“里程-车龄”曲线3种方式获取年均行驶里程并分别建立排放清单,发现年均行驶里程的本地化与精细化可以极大降低行驶里程不确定性对排放清单准确性的影响.采用精细化年均行驶里程,计算得到青岛市2017年机动车CO、VOCs、NOx、PM10、NH3和SO2的排放量分别为7.07,1.14,2.84,0.10,0.08和0.08万t.分析排放构成可知,老旧车淘汰在当前仍可作为青岛市机动车排放治理的有效举措.结合路网信息与交通数据,得到0.01°×0.01°高时空分辨率网格化排放清单.结果表明,青岛市机动车排放分布在不同时段变化明显.以NOx为例,排放的早晚高峰分别出现在8:00与17:00,占到了全天总排放的8.17%和7.53%.同时,排放分布存在着空间异质性,排放从城市中心至边缘呈逐渐降低趋势,沿高速路呈明显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