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滨水空间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和管理制度缺陷,滨水空间被严重侵占。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滨水空间的变化,介绍国外关于河湖滨岸植被缓冲带恢复和海岸建设退缩线设计及管理经验,提出划定滨水空间保护红线和审计自然资本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大气环境特征,研究典型沿海地区大气腐蚀性。方法根据近50年历史气象数据以及实测介质数据,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气温、湿度、太阳辐射、盐雾等主要环境因素的分布规律,并结合主要环境因素与腐蚀数据对典型沿海地区大气腐蚀性进行比较。结果给出了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大气环境因素的量值范围,以及典型沿海地区大气腐蚀严酷度等级。结论我国沿海地区大气环境特征南北差异较大。大部分地区的大气腐蚀性等级为C3级或C4级,极个别海岸地区及海洋平台可达到C5级。  相似文献   

3.
海岸线是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本文通过对海岸线的内涵与定义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管理实践要求,建立了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线分类体系。梳理了海岸线划定的原则,通过分析不同岸段的属性特征、管理需求等因素,提出了以下几种划定方法:自然岸线采用痕迹线法、多年平均大潮潮位法以及综合研判法;人工岸线采用综合研判法;河口岸线采用特征排序法;生态恢复岸线采用指标量化打分法。该研究可为我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滨海湿地面积损失速度远大于其他类型湿地,但是,滨海或海岸带空间范围仍然是空间范围模糊的概念,湿地保护缺乏土地管理法律依据,滩涂湿地围垦成本低、围垦审批制度存在缺陷。本文提出了科学界定海岸带范围以及修订《土地管理法》、启动海岸带立法、确定海岸建设退缩线等制度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之对应的海洋环境污染状况也日益严重。本文以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海洋环境污染为研究对象,以面板数据模型为理论基础,以三次EKC曲线为技术支撑,在对数据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构造了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污染分析模型,最后对模型拟合结果进行差异分析和总体分析。通过分析得到: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变化趋势一致,总体趋势的EKC曲线呈"N"型,海洋环境污染不会随沿海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而自发解决,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适用于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沿海地区是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珍稀与经济鱼类3场(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的密集区,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易受到外界环境的胁迫与干扰,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在对沿海地区生态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梳理、总结了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了减缓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以期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江苏沿海地区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能力及匹配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乡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确定区域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能力即承载规模和承载边界对土地利用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从生态限制与适宜性的角度尝试确定城乡建设用地的承载能力,选择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土壤条件、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保护5个方面的指标要素作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生态约束条件,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水桶效应”原理,对江苏沿海地区综合生态适宜性和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性进行评价,制作了综合生态适宜性和可承载性格局分布图,确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城乡建设用地承载阈值及其分布,统计了各县市区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比照江苏沿海地区现状建设用地分布图与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性分布图,开展了可承载与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匹配性评价,核算了城乡建设用地承载潜力,得到江苏沿海地区、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承载潜力分别为14.37%、15.29%、12.58%和17.07%,从而为江苏沿海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和差异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基本农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的梳理,对当前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的总结,思考结合"多规合一"编制,从新的角度探索基本农田划定的方法。以"三线三区"管控体系建立与划定为基础,对基本农田图斑的分布空间做出制约,协调现有基本农田与"三线三区"的关系,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科学划定基本农田。理顺了基本农田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减少了土地使用管理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随着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长三角区域欠发达地区乡村耕地资源利用呈现新特征,从主体角度开展该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研究对乡村治理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盐城和南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耕地资源利用行为意向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苏北沿海地区不同耕地规模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意向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户耕地资源利用行为意愿主要直接受到农户户主个人及家庭特征和耕地资源禀赋特征两个因素影响,政策认知以及技术与资金使用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且程度较弱。苏北沿海地区乡村治理过程中亟需进一步开展农户分类管理与引导,促进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户技能与政策培训,探索农业服务新模式,促进耕地资源精准管理、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0.
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对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论文从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的角度,分别对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对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尽管在产值总量上,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对沿海地区的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做出“贡献”,但是从弹性系数角度,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对地区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在逐渐减缓,表明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并不是导致我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罪魁祸首”,反而是减缓这种压力的主要贡献力量。但是,不可否认,在我国接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早期阶段,由于部分地区急于吸引外资,以及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的确在某些方面,外资和外贸对沿海地区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垃圾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为应对海洋垃圾污染问题,各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政府在加强陆上废弃物的管理和控制、实施船舶垃圾回收、支持海岸清扫活动、开展公众教育和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区域承载力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沿海各地海洋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给出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通过综合分析各地的社会、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构建适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定量分析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奠定基础,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海岸建筑后退线设置是保护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保障海岸区域建筑安全及维护海岸景观的重要规划手段。本文以龙海市海岸带为研究对象,考虑海岸侵蚀、海洋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龙海市不同岸线类海岸建筑后退线的距离,为海岸带空间规划提供基础依据。结果确定龙海市不同岸线类型的海岸建筑后退线的距离分别为砂质岸线240 m、淤泥质岸线240 m、基岩岸线30 m、生物岸线220 m、人工岸线30 m。  相似文献   

14.
以武定县作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空间管控划定工作,明确了大气环境管控分区和水环境管控分区。划定结果表明,武定县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分别为3. 6%、22. 41%和73. 99%;水环境优先保护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分别为0. 6%、12. 62%和86. 78%。根据大气环境、水环境管控分区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分区管控策略和产业布局调控建议,为武定县基于大气环境保护和水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布局和规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秦皇岛市昌黎县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时空变化特征,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以及Gibbs图等对2019年6月采集的18组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昌黎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呈减缓趋势;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Na·Ca型、HCO3·SO4-Na·Ca型、HCO3·Cl-Ca型、HCO3·Cl-Na·Ca型和Cl-N...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污染场地土壤风险管控制度体系建设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防范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和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工作内容之一.由于粤港澳在政治制度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珠三角9市内部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环境管理能力的差别,大湾区各地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模式有明显的差异,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特点,对加强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交流与合作,优化大湾区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述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广州、深圳、东莞、香港和澳门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监管对象、污染评估与整治程序等的特点,对其风险管控制度体系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针对土地规划、政策反馈、信息公开及联盟机制探索等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总体来看,香港及珠三角部分地市构建了行之有效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且体现了一定的地方特点,但随着污染场地的进一步开发再利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将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策略的安全性、精细化和时效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互相借鉴和充分学习,加强大湾区2区9市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上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实现大湾区污染场地安全再利用与高效开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沿海、沿江、沿陇海线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该规划的实施对于促进苏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完善我  相似文献   

18.
大气环境红线划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环境质量安全底线是环境质量安全底线的重要内容,其划定工作能够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提供服务.本研究旨在建立大气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划定技术方法,为国家和地方大气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划分和管控措施设计提供导引,为建立国家环境质量安全底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加快“三个落实”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客观需求,是贯彻落实新时期中共中央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自2011年国务院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任务以来,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政府和学界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实践,但仍存在思路不统一、部分地区进展缓慢、配套政策不明确等问题。当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已明确列入"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落地关键问题,从边界范围、配套政策及管控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快"三个落实"的对策措施,为实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以来,在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推动下,我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常规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情况基本得到控制,但氮、磷等区域特征性污染问题逐步凸显。据2014年监测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岸海域4类和劣IV类海水比例达26.2%,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海域赤潮爆发频次和影响范围有增无减,严重影响了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改善需求,详细论述了开展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氮排放总量控制的必要性,并对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氮排放总量控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