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序言     
<正> 地震电磁辐射现象是孕震进入短临阶段的重要信息,利用这种信息进行短临预报的探索,在我国已进行了十几年。近几年来,这种方法受到国内外地震研究单位与预报部门的重视,并寄予厚望。1990年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与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共同主持召开了“全国地震短临预报新方法研讨会”,会上交流了近几年来各单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深入研究与推向实用的若干建议。两年来,我国从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与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进一步提高群测群防监测预报水平,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福建、上海五省一市于九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七日在苏州召开了“土地电”技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监测处的领导同志,有关省、市、地、县地震局(办)主管群测群防工作的负责同志,业务技术人员和部分群测点的代表。国家地震局“土地电”调研组和河北省地震局同志应邀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监测处付处长占巴扎布同志在会上传达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地震工作的指示精神,强调搞好群测群防工作的重要意义。占巴扎布同志说,地震工作方针是周总理提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地震分析预报工作技术指南的不足之处,列举了短临预报成功的震例,从科学技术上和组织管理上归纳了成功的经验,认为应该划分不同的地震预报职能。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着重是大形势的研究,提出大区域的趋势意见,作出2-3年或稍长时间的中期预报,以指导省局的短期预报;省局在全面分析判断本地区震情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是作出3至6个月的短期预报,以指导地(市)地震局(办)的临震预报。临震预报的重点工作环节是在地(市)级地震机构,它是推广应用指南抓临震的基础单位,应该特别加强地(市)地震局(办)的临震应急机制的建设,并应用指南建立起适合当地的临震预报指标体系;实行上下、点面多层次相结合的预报机制,可望今后在短临预报中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个和国家地震局短临预报卡片相配套的较适合江苏地区的预报效能评价方法。此方法从地震三要素、地震预报实现级别、地震预报实现因子及业绩系数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寻求一个适应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适合江苏地区地震预报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国家地震局华东地震工作协作区首次地震科学学术交流会于1981年9月17日至23日在烟台召开。会议由华东地震工作协作区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秦国柱同志主持,领导小组组长安军同志致开幕词,领导小组副组长朱泽同志作了会议总结。国家地震局有关直属所、队,出版部门和西南、东北、西北协作区等21个单位的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有的并作了专题报告。会议共收到论文105篇,其中68篇在会议上宣读。这些大多数来自地震监测预报实践第一线的论文,反映了本协作区范围内广大专群地震工作者,近几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取得  相似文献   

6.
<正> 华东地震地下水井建网十周年学术交流会于今年9月11日至15日在浙江宁波市举行,该区各省、市从事地下水观测预报的专家和观测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华南等兄弟井网的代表也应邀出席了会议;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震出版社、《地震学刊》编辑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亦应邀莅临大会。会议人数达85人。大会始终洋溢着热烈浓厚的学术气氛,是一次成功的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学术讨论会暨前兆委员会全体会议于三月十二日至十九日在我省镇江市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各直属单位的117名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许绍燮同志,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副司长陈鑫联同志,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任梅世蓉同志出席了会议。江苏省地震局局长魏文园同志也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8.
<正> 自1989年开始,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组织一些专家和研究人员,在认真调研监测系统现状的基础上论证和评价现有的地震监测能力。国家地震局重点科研项目“地震预报实用化方法清理攻关”在1989年基本结束以后,也结合预报工作的实践对地震监测能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以上的工作成果都作为国家地震局组织制订“全国地震监测系统调整优化方案”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电磁辐射异常应用于200公里的中强地震短临预报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实例总结。重点介绍1991年5月30日唐山陡河Ms5.2级地震短临预报意见的上报、地震三要素判据和预报效果。并对电磁辐射异常在中强地震前后的发展特点和预报时机的选择,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吸取阪神地震的教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推进工程抗震研究,提高综合防御水平密切注意东部地区震情,努力捕捉短临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1.
怎样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顾名思义,它比一般的非重点地区要有所加强,并且应该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以及震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等方面都有所加强。以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为例,需要加强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1)制定短期与临震预报方案。由于地震是一种很复杂的自然现象,现有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的地震类型、不同时期发生的地震,其显示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1983年4月19日至2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地震地质现状和发展方向讨论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摘要88篇。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国家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以及有关学科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国瑜参加并主持了会议。这次会议将对我国地震地质科学发展、制定今后工作方针任务起重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的经验表明.群测群防工作在短临预报中发挥着专业队伍难以代替的作用。这是因为群测群防工作的分布面广,控制范围大,观测网点多,密度大,群众熟悉当地长年的自然环境正常背景。其作用具体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1)捕捉短临前兆特别是宏观前兆。当今国内外地震预报探索的主要方面在于短临预报,而在短临预报尚无确定的前兆指标情况下,只能靠获得比  相似文献   

14.
从短临预报的定义和内容出发,就短临预报业务系统流程、地面要素加密信息收集显示、多普勒雷达预警信息和预报指标、重大灾害性短临预报的气象要素信息/预警信息/预报指标及物理量、不稳定指数预警信息/预报指标及合并显示、卫星云图降水/冰雹估计、3h降水/温度预报方法、预报编辑系统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哈尔滨市短临预报业务的建设过程及其开展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会议简讯     
<正> 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于五月四日至七日在安徽省太平县召开。前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任梅世蓉同志出席和主持了这次会议。在会议上有16位委员就重力、地倾斜、大地形变测量、水化、地电、测震学前兆、前兆的观测研究、综合分析预报研究等方面交流了国内外的最新进展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交流,大家感到七级以上强震的前兆是比较丰富的,预报是有希望的;同时对前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对干扰的识别、信息的提取、前兆机理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月19日,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管理委员会主任牛之俊主持召开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以下简称实验场)管理委员会部署工作会议。实验场管理委员会成员、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中心有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国家中心关于实验场2015年度工作进展和2016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实验场标志设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是当前防震减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回顾浙江省“九五”期间建设地震监测系统的实践 ,认为在当前科技水平和管理体制下 ,专群结合是建设好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重要保证。省局必须正确处理好省级以下地震部门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发挥专业队伍在监测预报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才能做好新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宽频带地震台网建立的实时或准实时地震监测系统,要对地震危险性进行实时或准实时概率估计,提高短临预报水平,利用异地间电波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采取防震措施,减少地震损失。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汪洋主持召开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总结回顾2015年防震减灾工作,听取2016年全国地震活动趋势分析意见,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完善"分级负责、相互协同"抗震救灾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报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地震预报水平远远未达到实用化的阶段。无庸置疑的是 ,作出发布短临预报的决策 ,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难度最大的工作。它长期困扰着各国地震工作部门和政府行政部门。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主要考虑因素有 :短临地震预报能力 ,作短临预报需付出的代价 ,以及地震预报公开发布后将会取得的实际收益。对以上三个因素权衡得失 ,趋利避害 ,注重实际效果。如果我们将这三个因素用预报效益来联系 ,那么 ,预报效益则等于预报实际取得的收益与发布地震预报必须付出的代价之比。若比值大于 1,则可公开发布 ;如比值小于 1,则不宜公开发布 ;当比值接近 1时 ,需同时考虑预报意见的信度这个因素。我国不同地区由于其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国土财富率相差甚大 ,因此在用上述三个因素作是否公开发布地震预报的抉择上显然其结论是不同的。本文认为 :1 5 5级以下地震 ,东部和西部直接经济损失 (人民币 )约为 8亿元和 2亿元 ,经济上公开发布代价远大于当地所取得的实际收益 ,人员伤亡不超过 10人。因此无论东、西部均不宜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我们将 5 5级地震定为公开发布预报的震级下限。2 对于 5 5级至 6 5级地震 ,我国东部地区的直接经济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