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论》一书是针对环境保护法学进行研究的著作,该书介绍了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环境资源法的新发展情况。研究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念;分析了"保护优先、预防  相似文献   

2.
朱文转  李传红 《环境》2005,(Z1):35-36
1.生态旅游的涵义和开发原则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理念,在198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时,是指"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重点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保护好生态资源的永续性,让这些资源能够无限地持续存在下去.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内涵也不断丰富、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生态旅游不再单纯是指到未开发的自然界中去观赏,还包括对地质、植被、野生动物等方面的科学考察,对当地历史、民俗等人文方面的探究也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住宅小区绿色生态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等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系统评价了住宅小区的绿色生态性,为其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夏耘  唐玉苑  朱万灵  陈庆喜 《交通环保》2003,24(Z1):193-197
回顾了河南省高速公路十多年的建设历程,总结了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坚持"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的原则,确定了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守"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保护文物和生态环境,合理取土用地,减少占用耕地;建立约束机制,在合同条款中明确环保措施;定期监测,不断完善环保设施;利用科技手段,采用粉煤灰做路基填料,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因地制宜,美化环境,对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进行保护,使高速公路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跨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现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小璇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1):1978-1989
国家疆界的划分原则常常与自然资源及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原则相悖;动植物种群分布、生态学过程以及地质构造分布,并不因政治边界的存在而消失。这种情况为一些自然遗产地的统一与完整性保护制造了障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自然资源管理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管理的关注点,由原来对特定区域的保护转向强调景观尺度下生态系统连续性的保护。连续性保护理念在跨国项目中体现为跨界保护理念,使连接分散的生态区域之间的动态过程成为可能。跨国世界自然遗产的建立与保护已成为推进跨界资源保护的重要一环。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论文从发展历程、分类以及管理三个方面对跨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现状进行评述。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目前被认为是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最大威胁。跨国自然遗产将通过促进多边合作,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平衡。  相似文献   

6.
创新机制强化监管推动自然保护区工作迈上新台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特殊自然遗迹的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是保护生物战略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有效举措,是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近日在北京富国海底世界举行.这次科普宣传月活动以"关爱水生动物,从我做起"为主题,旨在向公众普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宣传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的自然保护意识,共同保护珍稀濒危水生动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侯佳 《环境工程》2023,(2):286-287
<正>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始终坚持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宗旨,从绿色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将城市环境中的花草树木、动物、水资源等融入城市规划中,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路线,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有利于科学开发和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形成绿色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由傅毅、吕明、李硕编写,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原理与快速表现技法研究》,系统阐述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原理与表现技法,  相似文献   

9.
浅谈绿色生态住宅供需双方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绿色生态住宅理念的提出背景、绿色生态住宅所遵循的战略及其内涵,指出绿色生态住宅的核心是遵循住宅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重点从环境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及建筑节能等6个方面论述了开发商在开发建设绿色生态住宅时应达到的技术和标准,以规范绿色生态住宅的开发与建设;另一方面,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绿色生态住宅时应着重考虑日照时间、空气湿度、主导风向和空气质量等气象因素及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 《环境》2022,(7):10-11
<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相似文献   

11.
叶苹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851-851
2007年7月28~30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在西安举行,主题是"推动资源科学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会议设立了"中国湿地保护与恢复"、"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资源生  相似文献   

12.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对于拥有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的地区来说,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尽可能减少矿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走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池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池州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在探讨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设原则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以下生态建设对策:保护城市的自然地貌,强调自然景观;增加绿地面积;均衡绿地系统布局;加强绿色廓道建设;加强滨江带绿地建设;提高绿地系统质量;构建绿色空间网络框架.  相似文献   

14.
大理市山地资源存在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山地景观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应依照生态系统原则、自然保护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分别对西部、东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山地的开发利用采取不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世界范围来说,企业作为环保的新兴力量,正在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和潜力,尤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相互渗透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逐步认识到,企业要想长远发展,不能再是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更要为其可持续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创造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和谐共存的条件而考虑环境因素。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作为全球最大的环保组织,在与负责任的大企业一起推动自然保护事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2011年6月22月,TNC企业合作  相似文献   

16.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声音     
《环境》2019,(3)
<正>"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让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最严格的保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上强调  相似文献   

18.
景观资源的评价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景观资源是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战略性资源.景观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风貌具有决定性影响.笔者提出了景观美学识别的三项原则,概述景观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提出景观资源保护的途径与策略:作好保护规划、立法保护、开展建设项目景观影响评价和树立保护景观资源的正确观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城市河道的基本使用功能,根据景观生态的基本原则明确城市河道改造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其中包括系统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经济合理性原则等等。这些原则主要强调的是在对于城市改造的过程中对城市防洪、景观、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在对于城市进行规划的同时,如果忽视其与自然的和谐,必然会导致生态景观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马瑞 《环境保护》2006,(7):32-41
编者按 2005年上半年,四川省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四川"的宏伟目标,要通过20年的时间,把四川省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经济强省.四川正在朝着由传统增长模式到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的方向迈进,利用"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土壤,培育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珍惜资源、珍爱环境、珍视资本的价值观,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建设生态四川,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生态文化建设是和谐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