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小麒 《环保科技》2000,6(1):42-45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特点及森林植被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作用分析,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和生产实践结果,论述了在喀斯特生态恢复与重建中,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提出了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论贵州喀斯特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气候特征和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的基础上,论述了喀斯特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密切关系,根据贵州环境建设的目的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状况进行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目前在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和制约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10大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通过 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措施的全面实施,使本省喀斯特生态环境得到有的效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状况进行的分析研究,提出目前在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和制约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10大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通过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措施的全面实施,使本省喀斯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5.
吴俊铭 《环保科技》2000,6(1):46-50
在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气候特征和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的基础上,论述了喀斯特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密切关系,根据贵州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生态整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通过对人口容量、生物生产力与生物量、敏感性和承灾能力等4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喀斯特脆弱环境形成的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机理,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提出了贵州喀斯特山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贵州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建设,是当前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尽管我省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成绩不少,但由于自然环境失调与人为环境晋化交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并存,整个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且工业“三废”严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由于喀斯特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上人为活动的影响,使生境恶化现象尤为严重,对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影响极大,使得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根据有关资料分析,贵州客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目前受威胁的种类已达342种,约占全省种子植物受威胁物种的85%。  相似文献   

9.
在论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水土流失原因的基础上,结合观音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建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配套建设技术与行政保障体系,注意建设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0.
邓培雁 《环保科技》2000,6(1):21-26
由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上人为活动的影响,使生境恶化现象尤为严重,对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影响极大,使得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根据有关资料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目前受威胁的种类已达342种,约占全省种子植物受威胁物种的85%。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受威胁的现状及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受损原因并提出了有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可持续发展与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出发讨论了贵州的几个实施中的综合治理模式。指出了因各个地区的环境背景不同,在模式的使用上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模式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的效果,这些模式的总合构成了一个喀斯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同时强调了一个较完整的综合治理模式应该包括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两个主要部分,要重视提高区域环境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与生态环境治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贵州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仅在贵州和中国的喀斯特区,乃至在世界喀斯特区都将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根据1999年卫星遥感解译结果分析,全省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13 187 km2占到7.49%,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5 920 km2,占到全省的20.39%,如再加上具有潜在石漠化的土地,面积可以达到45.20%。贵州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持久的研究,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治理模式: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农业模式,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的草、畜(禽)生产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的坡改梯模式,环境移民与开发式扶贫模式,典型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等。正由于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的成绩,使治理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根本的好转,表明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是可以治理改善的,消除贫困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特殊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污染的发生、发展和治理上都有其特殊性。本文以贵州黔西南为例,调查喀斯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情况,分析喀斯特地区农村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总结适合喀斯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模式,以期为喀斯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和工程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4.
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从森林植被营造、恢复重建的角度,提出了并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区环境的4个重要特点,即环境因子的利弊兼容性、生境的多样性和严酷性,水分亏缺的异质性和派生性,环境的脆弱性和改造的艰难性。据此提出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解决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已经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因素.本文贵州思南县为例,研究喀斯特山区的水资源和分析了思南县的干旱状况,提出了地表-地下水的资源利用方式,降水的资源利用方式,以解决该地区的长期干旱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黔生 《环保科技》2004,10(4):35-39
从可持续发展与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出发讨论了贵州的几个实施中的综合治理模式。指出了因各个地区的环境背景不同,在模式的使用上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模式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的效果,这些模式的总合构成了一个喀斯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同时强调了一个较完整的综合治理模式应该包括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两个主要部分,要重视提高区域环境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从贵州地质地貌复杂,喀斯特作用强烈,农业生态类型多样,自然生态系统脆弱等特征出发,在多年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变化,以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建立良性生态环境,取得生态、经济双重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与贵州喀斯特生态建设的环境保护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阐明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发展对立统一的基本点,而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此探讨在喀斯特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开展的主要环境保护工作,包括应实施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产业结构调整,计划规划以及国际合作,并结合贵州的的,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茂兰保护区喀斯特生态环境类型划分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区域性、主导因素和相似性原则,对茂兰保护区内喀斯特生态环境进行了类型划分,对主要的喀斯特生态环境类型的结构、特点和各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分析,并探讨了不同生态环境之间的演替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从森林植被营造、恢复重建的角度,提出并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区环境的4个重要特点,即环境因子的利弊兼客性、生境的多样性和严酷性、水分亏缺的异质性和派生性、环境的脆弱性和改造的艰难性。据此提出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论证了森林植被恢复是喀斯特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特别强调在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总量的同时,要非常注意森林质量的提高,要强化内涵的增长。以贵州省保留的原生性较强的喀斯特森林、残存林片、石山人工造林的成功为例,从生态学理论上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喀斯特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可能性,提出了植被恢复的途径,人工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