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社会稳定。环境信访工作是涉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几年来,通化市环保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认真贯彻执行信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加大环境信访工作力度,既有效地保护了上访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环保部门的良好形象。我们的主要作法是:一、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把环境信访工作纳入议事日程1、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我们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站、处长为成员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2.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Z1):107-107
<正>辽河油田公司总机械厂是一个具有42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占地面积2.98km~2。近年来,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总厂按照油田公司党委"树三观、履三责"的要求,认真地履行好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加大矿区环境建设投入,为职工家属在生产、生活上创造清洁、舒适的环境,切实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广大职  相似文献   

3.
着力防范化解环境社会风险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国内全网2019—2020年关于“垃圾焚烧”的网络舆情数据,通过情感词典、TF-IDF关键词提取和人工识别方法进行“邻避”冲突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本土化的“邻避”设施环境社会风险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结合环境、人口和社会等多源大数据,基于自然断点法对风险等级进行分类,以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的重点区域为案例开展环境社会风险的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担忧破坏生态环境、反对选址位置、担忧排放物有毒是贯穿2019—2020年两年的主要反对原因,占据反对原因的50%以上。之后,本文对各项反对因素进行归纳汇总,构建了12项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环境因素、人口因素和社会因素为一级指标,其权重分别达到0.33、0.49和0.18,人口因素是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对案例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和六大重点区域的大多数设施拟建设于重大风险或特大风险地区,需着重关注这些地区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规划布局和风险防控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保护越来越显得重要。农村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解决好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才能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走上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政策支持和实际需求的驱动下,可能会导致县级地区垃圾焚烧项目迅速增多,且带来潜在的环境监管压力和环境社会风险,需要给予持续的特别关注,并对地方做好环境监管和风险管控的指导。本文基于全国精细化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生活垃圾产生量、网络舆情等数据,通过构建泰森多边形等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焚烧处理设施的服务范围识别及负荷率计算,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了关于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情感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焚烧处理设施的负荷率和负面舆情比例,对31个省份环境社会风险进行定量的评估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平衡解决“缺口大”和“吃不饱”问题,合理规划布局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二是聚焦负面舆情高发领域、区域,积极防范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环境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6.
张勇 《新疆环境保护》2000,22(2):126-127
环境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的空间 ,环境艺术就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现出来的。符合美学的综合性空间艺术。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以建筑学、地貌学、城市规划学、艺术学、民俗学、材料学、生态学为基础 ,是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前提下对环境的艺术研究。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最起码的要求 ,而美化环境则是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现代社会生活拓宽了环境的内涵 ,环境艺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文化的表现一直是环境艺术的主要内容 ,全球性的自然生态危机更使生…  相似文献   

7.
孙晓沛 《四川环境》2022,(6):299-304
为维护社会稳定、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重大资源环境类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充分发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防控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价值,进一步确保评估结果的规范性、准确性。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AHP法进行研究,从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4个维度构建了由52个指标组成的的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最终得出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值计算模型以及项目风险定级方法,评价以R<0.34为高风险,0.34≤R<0.68为中风险,0.68≤R≤1为低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化解此类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措施建议,为社会稳定风险定量化评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测试及其建设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生产力、稳定性、维持性和公正性四个方面对成都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在充分考虑成都经济与环境发展现状和水平的基础上,设置了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效益、人口及生活质量、资源与环境、社会稳定与社会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个层次的41项目标;并着重从产业经济、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保护和城市集约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成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既是当今世界政治生活的主题,又是民间社会关注的主旋律,环境保护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时时刻刻,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及环保组织、媒体等方面进行的卓有成效的环境宣传。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政府必须为扩大环境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做出行之有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预防和减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构建了第三方介入环境污染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系统框架,第三方介入环境污染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评估质量与效率、信息真实与有效、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为目标,以环境系统、行为系统、信息系统、监督系统为控制要素。其中环境系统是基础,行为系统是核心,信息系统是桥梁,监督系统是保障。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的需要,在自然环境的本底上,建造了大量的构筑物、道路、交通、通讯、电气、上下水道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医疗、文教、游览、娱乐等文化福利设施。城市是人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强烈改造的人工环境单元。因此,在城市地区,除了具有阳光、空气、水、土壤、地形、气候、动植物等自然环境的特点外,还具有由生产写生活设施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组成的社会环境。前者构成社会环境的精神部分。自然环境加社会环境就是城市环境,其  相似文献   

12.
正"十三五"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提出,未来几年,全民环境意识显著提高,自觉履行环保义务及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十三五"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提出,未来几年,全民环境意识显著提高,自觉履行环保义务及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形成公众知行合一社会环保共治局面,为社会环境教育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十三五"环境教育《纲要》总结"十二五"环境教育工作有"四个不足",环境教育方法和手段创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2010,(6):50-51
<正>为推进全国校园内环境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搭建一个关注社会,关注环保,关注生活,全面发展的平台,由环境教育杂志社创建的"绿色小记者  相似文献   

14.
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效益共同提高是实现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定性分析,对山东省昌乐县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环境变化、能源消耗以及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发现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能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同步”,而与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却是“非同步”,说明昌乐县农村城镇化的质和量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基于西安市典型社区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语义差别法、假设检验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存在局限性,绝大多数生活环境感知指标都偏向中等水平。在居住面积、设施状况等指标上,主观感知与客观事实的偏差较大;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存在群体差异,户籍对生活环境感知影响显著,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仅有部分影响,性别基本无影响;影响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的社区环境指标可归纳为居住环境因子、住房条件因子、社会环境因子和居住区位因子。其中,居住环境因子影响强度最大,其他各因子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6.
王竞 《环境教育》2003,(1):36-37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镜子。”习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落脚点之一。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科学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关心环保,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利用习作教学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行之有效的途径。1.指导观察生活,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在平日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与生活、社会相结合外,还要充分利用课本里的观察范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通过学…  相似文献   

17.
范娟  冯晓波 《环境教育》2008,(12):62-65
目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期,突发环境事件危害性强、影响面广得不到有效处置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努力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胡元琼 《绿叶》2010,(9):55-62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用)》实施两周年.政府履职能力逐年提高,而企业信息公开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提高公众的信息公开参与意识,更需要环保部门、民间组织和社会媒体三者通力合作。信息公开与维持稳定并不冲突,更有效的、更良好的信息公开只会促进社会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9.
要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在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强有力的政府环境、健全的环保法制环境、高尚的思想道德环境、强劲的新闻舆论环境、先进的文化环境、适度的人口环境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公众参与问题。公众参与已成为当前环保战线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环保事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效地解决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还要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多种挑战。达到这双重目的的中心课题,是如何谋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生活的高效率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高效益,并使人们生活在益于身心健康的环境里。实现这种协调健康发展与高效率、高效益的综合目标,是一个高难度的行动目标。在这里,几乎涉及到城市本身和整个社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