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生态文化的路径选择与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和悠久厚重的历史人文生态,生态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农村生态文化发展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创新载体、构建科学有效的发展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祁佳丽 《青海环境》2011,21(3):145-146
青海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文章以三江源区玛多县生态监测为例,重点介绍了利用3S技术对玛多县土地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并对生态状况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生态素质作为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方法论为核心、以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为观照、以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内化物,它必然体现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素质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导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哲学的研究应全面强化在有效提升人的生态素质方面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4.
欧阳晓光  付祥钊 《四川环境》2004,23(5):19-21,75
本文以重庆北碚某生态文化山庄水环境的生态设计为例。提出从生态的角度建设高级人居生态文化山庄,包括建设生态水库、雨水收集与生态处理系统和水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5.
正青海是江河之源和中华水塔,自古以来以其独特重要的生态地位和西王母等昆仑神话人物传说,充满了无限神秘、神奇和神圣,浓厚的原生态文化使其成为人们心系神往的吉祥之地。昆仑文化的代表扎麻隆凤凰山,位于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西侧,是1998年政府确立的中华昆仑文化龙头景点。多年来一直秉持生态文化和生态保护并举、景观建设和荒山绿化同抓,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守护自然,积极服务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先后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蔡正邦  张莉 《四川环境》1994,13(2):5-11
本文首次提出生态文化概念。从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工程学、生态文学、生态艺术角度出发,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污染治理,提高到生态文化高度;从历史上论述我国生态文化的源流、发展,以新的理论贡献给社会。  相似文献   

7.
杨小霞 《青海环境》2022,(2):96-98+104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学地理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本文对中学地理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两者的契合点进行了分析;从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和指导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论述中学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世书 《环境教育》2011,(12):43-46
通过运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传播载体,把生态理念和生态价值观播撒在广大农民的心中,促进广大农民发展生态产业、养成生态消费的习惯,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繁荣发展。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选择利用好各种文化传播载体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即农村生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形式和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各种方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支持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实现优势区域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发展定位,梳理分析其自然生态状况和特色优势资源,围绕“什么是生态产品、怎么创造生态产品、创造什么样的生态产品”的研究思路,提出8种适合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发展的生态产品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以期为实现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龙光 《绿叶》2013,(8):65-70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作为意识形态的深层生态思想,观念,与作为行为实践的理性生态技能、经验,以及作为社群内部的生态管理组织共同构成。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实践,具备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及社会生态三重价值。当前轰轰烈烈的生态文明建设运动中,仅凭科学主义至上的所谓先进的技术手段,难以全面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家园"的梦想。当今的生态文明,理应属于一种兼容并蓄、多元和合的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绿色视野》2009,(3):5-5
西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明确将西藏纳入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域,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将陆续投入200多亿元资金,通过保护与建设3个生态安全屏障区,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切实保护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  相似文献   

12.
黄娟  喻继军 《绿叶》2012,(7):97-102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相应的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必然呼唤文化产业发展。因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影响小等鲜明特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明的产业基础。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要看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化发展。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文化建筑、生态文化演艺等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3.
高寒地区道路工程的生态效应及其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地区道路施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高寒地区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生态恢复问题亟待解决.围绕目前的焦点问题:"道路施工对高海拔生态系统造成的显著变化将对区域环境产生何种影响?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潜力如何?",本文介绍了道路施工建设对原生植被、植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沿线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国内外学者关于高原道路生态环境效益的研究,对生态效应评价方法和水土流失研究规律进行阐述,分析了道路生态恢复治理措施的构建规律,指出目前需要加强的研究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恢复基础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在道路工程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推进文明社会进步的最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基础动力,生态文化则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动力源。生态文化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结果发现,国内外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建立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进行文化生态保护.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探讨和实际建设方面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基础理论、现有经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执政能力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生态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内涵,认为生态执政能力是一个政党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安全等方面能否持续发展。生态执政能力的内容包括制定符合生态规律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领导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能力;动员和组织政党成员及国民学习和实践环境保护知识、理念、行为和规范的能力;领导国民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能力;领导国民和教育国民选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李秀东 《青海环境》2023,(4):175-178
生态文明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靓丽多彩的部分,传承了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1],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为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李秋静  薛立 《青海环境》2014,(4):154-157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高原生态系统,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由于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用,正面临着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文章通过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概况的介绍,分析了生态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三江源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安全是生态系统的健康完整,并且能为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支撑和保障能力的状态.青海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高原荒漠生态系统为目标,但该保护区存在区域划定不合理、界限不清晰、管理工作滞后、补偿机制存在弊端等问题.保障青海地区生态安全需要从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定或调整的前期调研与规范体系、改善水资源利用与...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二大草原、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正面临变“秃”的危险。为了拯救这个美丽的草原,一项“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生态移民工程正在新疆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