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沿江开发建设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九江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长江沿江开发的不断深入,区域生态安全与开发建设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以九江市沿江开发建设活动与区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相互作用为理念,通过遥感、GIS技术手段,划分小流域单元。并将这些单元作为空间分析与评价的基础,选择工业集中区、城镇居民地、路网布局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或施压因子,以河流级别、湖泊数量和面积、地貌类型、坡度、植被覆盖程度、重要生态功能区类别等作为承压因子,综合叠加形成生态环境压力区划。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由5个生态源区和9条生态隔离、缓冲、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组成的生态空间安全体系,用以减缓生态环境压力、消纳水气及土壤污染、稳定区域生态、推进沿江开发建设,实现生态保护空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有序融合,并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提出管制的要求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长江沿江开发的不断深入,区域生态安全与开发建设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以九江市沿江开发建设活动与区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相互作用为理念,通过遥感、GIS技术手段,划分小流域单元。并将这些单元作为空间分析与评价的基础,选择工业集中区、城镇居民地、路网布局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或施压因子,以河流级别、湖泊数量和面积、地貌类型、坡度、植被覆盖程度、重要生态功能区类别等作为承压因子,综合叠加形成生态环境压力区划。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由5个生态源区和9条生态隔离、缓冲、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组成的生态空间安全体系,用以减缓生态环境压力、消纳水气及土壤污染、稳定区域生态、推进沿江开发建设,实现生态保护空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有序融合,并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提出管制的要求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产廊道是目前保护线性文化遗产的一种新趋势。我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准确地评价其旅游价值,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遗产廊道自身的特殊性和整体性,尝试从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廊道整体效应出发评价其旅游价值。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非法(Delphi)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各因子的权重。并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与古运河江苏段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人口变动对干旱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估模型的应用--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童玉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59-65
本文在简单回顾与述评有关定量研究人口在生态环境中作用程度所采用的方法的基础上,认为无论是通常采用的统计学模型或是其他固定函数模型等,都有较大的弊端。而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这类问题,具有较好的优势与可行性。为此,本文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建立了该流域人口变动与生态环境退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演示了该流域近20年来源流段、上中游段和下游段各种不同人口变动条件下下游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后果,并与实际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成因分析及评估——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自然灾害灾情是灾害系统的脆弱性和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同一致灾强度下,灾情随脆弱性的增强而加重,降低灾害脆弱性可减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因此灾害脆弱性的研究对防灾抗灾具有重要的意义。衡阳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洪涝灾害较重地区之一。灾害损失与衡阳市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密切相关,这种脆弱性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耦合的产的。分析了汛期降水和暴雨、植被和土壤、水利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洪涝灾害脆弱性形成中的作用。依据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资料和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和有关优化分析方法,对衡阳市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得出结论:西南部、东北部的洪涝灾害脆弱性高于西北部、东南部的脆弱性。这种规律性与该区洪涝灾害历史发生规律有一定的对应性,说明本研究对该区防洪抗涝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地资源舒适性价值评估--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舒适性价值是农地资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非市场价值往往容易在公共决策中被忽视,从而导致大量农地资源被过分占用及农地资源内部配置的低效率。合理完整地评估农地资源的舒适性价值是促进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关键。目前,对农地资源舒适性价值的认识与研究,国内尚处在起步阶段。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意愿调查法,采用半结构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对不同行业和年龄的1 000名调查者进行调查,评估了江苏省耕地、草地、园地以及林地舒适性价值。研究表明,江苏省不同类型农地资源舒适性价值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文化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核算了江苏省农地资源舒适性价值总量,农地资源舒适性价值总量高达25.13亿元/年。因此,在农地资源综合利用决策中,要重视将农地资源的舒适性价值纳入决策体系,从而促进农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聚集区乡村空间重构的影响机理——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空间重构不仅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还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和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其村庄基础设施差,而且由于人口迅速发展,其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对和田地区进行乡村空间重构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依据2015年对和田地区入户调查的1 162份问卷,选取了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职业特征和居住环境特征四个方面的19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选取农户是否愿意整治作为因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迁居至中心村的影响因素和迁居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对问卷的统计可知,有64%的被调查者表示接受整治。通过与其他区域的调查对比可知,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其中心村整治的进展越快,农民接受整治的意愿也越强烈。相反,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其中心村整治的进展越缓慢,农民接受搬迁的意愿越低。农户是否愿意接受乡村重构,是农户家庭特征、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农户的职业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农户的家庭特征来看,家庭劳动力数量偏少、家庭年收入越高、耕地面积适中的农户,其搬迁意愿是最强烈的。在农户的职业特征中,愿意参与土地流转、有外出务工经验的农户,其搬迁意愿是最强烈的。在环境特征中,若农户对居住环境和现居住村的建设越不满意、居住环境中需要改善的项目越多,农户的搬迁意愿越强烈。因此,对于和田地区来说,在引导居民集中居住的同时,要引导农户流转土地,促进更多人就业,积极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此外,农户对于整治的一个很重要的期望就是改善居住环境,因此在未来的村庄总体建设和规划中,应积极改善村庄内基础设施,并与居住建设同步进行。一直以来,对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乡村空间重构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对和田地区中心村的研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是直接评估太阳能的理论储量,极少考虑太阳能使用的具体情景。基于防范传统能源使用风险的需要,根据长期观测得到的太阳辐射数据,结合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利用太阳能的具体情形,选用技术比较成熟且易于并网使用的屋顶光伏系统作为评价依据,借助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把太阳能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JP2〗建立了屋顶可用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模型,并以江苏省为例对当地可用的太阳能资源进行了评估验证。通过分析发现,与单纯的评估太阳能理论储量相比,用屋顶可用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得出的结果真实可信,更加符合太阳能使用的实际情形,可以直接为当地防范传统能源风险及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所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AHP和DEA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重要环境污染源之一,但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面广、周期长、随机性等特点,在评价上存在较大难度。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选取该市1998~2008年农业生产和面源污染相关数据,运用偏好锥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对其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998~2008年,无锡市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近三年累计上升幅度达22%。表明近年来无锡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提出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和方法为进一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省8个县(区)591户种稻大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农地转入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对农地转入的意愿越弱;从其他农户租田的方式越稳定、向其他农户转入农田所支付租金越高对农户农地转入意愿有积极影响;对从其他农户租种农田的租金标准的评价越高,农户对农地转入的意愿越低;对粮食生产经营效益的评价越高、生产经营中担心的问题种类的项数越大的农户其农地转入意愿越强。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地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发展非农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规范农地流转合同和农地租金数额;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种粮大户的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1.
压煤村庄搬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兖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煤炭资源开采大部分都是采取井下开采的方式,该种开采方式在进行过程中容易引起覆岩层的原始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同时伴随冒落、断裂或者弯曲等移动变形的情况出现,并最终涉及地表。到目前为止,由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和地表开裂,已经导致了大量建筑物被破坏,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扰,减少了耕地,形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地区的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压煤村庄搬迁能改善矿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但是由于村庄搬迁引起的耕作半径增加,改变了从居住区到田地的距离,引起机械化程度、耕种方式和农业劳动力需求等变化,从而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地区的社会稳定性,也会增加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山东省是重要的产煤发展基地,村庄搬迁后远离耕地,为农民的往返与出入带来了不便。本文以兖州市已搬迁的八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将调查后的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与回归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Logit模型回归分析,最终确定主要生活来源和田间道路修建两个因子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交通工具的变更与大型机械的配备对其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该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村庄搬迁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资产核算作为两山理论转化的重要桥梁,有利于厘清区域生态本底,为生态补偿等工作提供客观依据。研究选取东南湿润丘陵区溧阳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县域生态资产清单,并根据生态资产价值空间分布进行了分区并提出分区管理策略。基于InVEST模型、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等评估方法,评估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游憩以及产品供给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净现值法计算了溧阳市生态资产价值为3 105.85亿元,单位面积生态资产价值245.10万元/hm2。休闲游憩价值、产品供给价值和水源涵养价值对生态资产总价值贡献较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质净化价值较小。有形生态资产价值和无形生态资产价值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差异。4种无形生态资产价值高值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重叠,表明溧阳市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禀赋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水域和林地的生态资产总价值较大,是生态资产价值的重要载体。根据生态资产价值分级分布,得到生态资产价值综合分区,高值区主要是分布在丘陵地区的林地和水域,是溧阳市需要重点保护区域;低值区以耕地为主,需要关注耕地园地不同生态资产价值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东南湿润丘陵区...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人口变化如何影响德国的城镇和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如何应对人口变化的主要结果--人口缩减和老龄化的。人口减少对二战以来东德和西德的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但是,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以前,两德的城市与区域规划一直是建立在人口增长的假设之上。两德统一以后,人口缩减和老龄化对城市和农村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首先,研究了人口缩减和老龄化的起因和结果,由于人口变化在东德更为显著,因此以东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其次,重点讨论如何应对人口衰减和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可以采用两种模式--“紧缩式”和“穿孔式”,这两种方式都可以通过减少建筑面积和增加绿色空间或利用强度较小的土地类型来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则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方式来应对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一条可行的路径是通过撤销公共服务设施等方式,有计划地舍弃部分村庄,将村民在城镇中进行集中安置 相似文献
14.
刘国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6):66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调水方案,拟定在汉江中下游建设系列补偿工程,即兴隆枢纽、引江济汉、局部航道整治和部分闸站改建4大工程,以减少因调水可能给汉江中下游造成的不利影响。补偿工程实施后,不仅会改变汉江下游水文条件和湖北中部河网格局,而且使汉江下游水运条件也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可一定程度地提升河道的通航能力,另一方面开辟了新航道,改变下游水运格局。汉江中下游水运条件的变化,给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必将带来新的影响。荆门是汉江中下游交接处临江最大的省辖市,针对目前面临的发展水运的机遇及汉江水运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力措施,振兴汉江水运,构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15.
厘清喀斯特地区非遗分布的空间格局有利于盘点资源现状,客观了解区域文化产生过程,以提高非遗的管理、保护与开发水平.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贵州9个地州市10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结构层次分明,民俗类数量最多,曲艺、传统医药与传统美术类相对稀缺;(2)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以贵阳市和黔东南州为双核心,中部和东部集聚明显,西部地区分布较少;(3)贵州省近9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在海拔1400 m以下的喀斯特低山、中低山区域,曲艺类占比最高,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技艺两类分布与主要河流流域拟合较好,民间文学类与明清时期主要交通干线空间分布关联较高;(4)地形地貌、水系、文化、交通、经济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喀斯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快速城镇化的安徽省为例,在计算出该省1995~2013年生态足迹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动态变化,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STIRPAT模型研究了影响生态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从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来看,该省1995~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较大,且呈不断上升态势,安徽省的城镇化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从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来看,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均对生态足迹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总数的增加、三大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增加均会造成生态足迹增加;城镇化的影响最大,城镇化率每提升1%,人均生态足迹就会上升0.210 5 hm2。根据分析,建议安徽省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防止城镇化过快发展,实施"紧凑型"城市发展战略,要注重利用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大力宣传绿色生活方式等多种途径降低生态足迹,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AHP-LP法的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优化配置——以河北省受水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优化配置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为促进区域水资源供需状况相对平衡,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和南水北调河北省受水区的具体情况,以有限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考虑水源可供水量、用户需水量和水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等约束,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线性规划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对模型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主要参数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用该模型进行了南水北调河北省受水区2005年和2010年95%保证率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并对求解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及展望.结果表明,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能够解决河北省受水区严重缺水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姜永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1)
本文从级差地租理论出发,分析了影响城市土地等级的各种因素,结合数学模型,建立了一种划分城市土地等级的方法体系。并应用这种方法对胶州市市中区进行了土地分等定级,为土地有偿使用和城市规划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对《环境保护法》实施现状进行系统评估具有重大意义。2014年修订《环境保护法》,确立其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中的综合法地位,宣示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构建统一监管体制和多元共治机制,强化环境执法司法手段,在总结三十多年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实践基础上体现了“美丽中国”建设新要求。八年来《环境保护法》整体实施成效显著,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奠定了良好法治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过程中,《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得到有效贯彻,生态环境统一监管体制基本建立,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以《环境保护法》为龙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以多措并举的生态环境执法机制为基础,行政执法措施收效明显,执法改革不断探索创新,《环境保护法》主要制度得到良好执行;随着环境司法专门化专业化体系基本建成,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推进顺利,传统诉讼制度有效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环境保护法》司法适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施行至今,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环境保护法》存在立法理念、立法思路、法律制度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20.
基于行为与意愿悖离视角的农户亲环境行为研究——以有机肥施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亲环境的农业生产资料,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当前的农业环境污染现状.为探究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原因所在,以有机肥施用为例,基于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认知特征、心理特征和外部情境因素,对导致农户在施用有机肥这一亲环境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与意愿的悖离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与意愿存在悖离,农户对有机肥了解情况、感知行为控制、社会责任感、社会规范、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地块数和有机肥收益是该现象的成因.此外,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而言,农业环境污染认知水平越高、农业环境污染对自身健康影响认知水平越高,其有机肥施用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可能性越小;对较大年龄和女性农户而言,居住地与地块距离越远、地块周边交通状况越差,其有机肥施用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可能性越大.据此提出应提升文化程度较高农户的整体认知水平、加强对施用有机肥的宣传、合理制定有机肥施用社会规范、加大对有机肥施用措施的补贴力度、在尽量照顾较大年龄和女性农户前提下调整耕地并进一步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等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户有机肥施用意愿向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