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评估与确定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热点区是建立保护区、制定生物保护决策的基础。洞庭湖地区位处长江中游,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中国乃至亚洲较大的鸟类越冬地之一。以洞庭湖地区14种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为指示物种,基于1990~2013年间的多期遥感影像,运用物种生境分布MAXENT模型,选取地形、水系、植被、气候及人类干扰等共35个影响因子,对其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及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的筛选与制图,并对热点区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鸟类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的分布范围呈现出组团状特征,1990~2013年来,热点区面积呈下降趋势;(2)鸟类栖息生境景观格局总体上趋于破碎,生境形状向简单且扁平化形态转变,生境格局呈复杂化;(3)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对研究区的鸟类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变化影响显著,而自然因素产生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在制定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方案中可体现较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江西大鄣山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采用样线法对江西大鄣山夏季鸟类资源及其生境分布状况进行调查,并计算其物种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及不同生境群落间的相似性。共记录江西大鄣山夏季鸟类13目31科78种,其中留鸟45种,夏候鸟21种,冬候鸟7种,旅鸟5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种,省级保护鸟类22种;结果表明:东洋种鸟类占有明显优势(500%),古北种次之(282%),广布种占218%。白头鹎(〖WTBX〗Pycnonotus sinensis)和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WTBZ〗)为当季优势种。6种群落类型中,Shannon Wei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排序均为:阔叶林>农田居民区>针阔混交林>溪流水域>灌木草丛>针叶林。Pielou指数排序为:针阔混交林>溪流水域>阔叶林>农田居民区>灌木草丛>针叶林。Sorenson指数中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WTBX〗S〖WTBZ〗=048)为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森林管理和鸟类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9年3月~2010年4月采用干漏斗法和手捡法对南京方山生态公园针阔混交林、茶园、农田等3种典型人工植被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进行初步调查。共采得土壤动物样本3 164个,27个类群隶属于5门12纲23目。结果表明: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弹尾纲(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na)为常年优势类群;双翅目(Diptera)、同翅目(Hom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等足目(Isopoda)、后孔寡毛目(Opisthopora)和鞘翅目(Coleoptera)则为常年常见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量的季节消长规律分别是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和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不同植被生境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总数依次为茶园>混交林>农田;不同季节、不同人工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季节和不同人工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具有较大变化,不同类群之间个体数量差异显著。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类群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在夏季时最高;茶园和混交林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农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特征均表现为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动物的类群垂直分布差异明显,类群数随土层向下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4.
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广泛应用于生态学和保护生物等领域的研究,理清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组分间的关系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重大.以香溪河流域为例,就水生昆虫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时空动态进行了分析,并就生物多样性指数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物种丰富度介于2~ 44之间,冬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小;香浓指数介于0.38~ 3.03之间,均值在冬季最大,春季次之,夏、秋季最小;均匀度指数介于0.89~1之间,表现为春、夏季大于秋、冬季.物种丰富度和香浓指数在4条河流间均表现为九冲河最大,香溪河次之,高岚河和古夫河最小;均匀度指数在4条河流间差异不显著.功能多样性方面,除功能丰富度指数表现为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外,其它指数在时空序列上均无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功能离散度指数间相关均不显著;功能丰富度指数同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相关极显著;功能均匀度指数同物种丰度和Shannon指数相关显著;功能离散度指数同物种丰度和Shannon指数相关显著,同均匀度指数相关极显著.运用回归分析研究物种多样性对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对功能丰富度影响极显著,物种丰富度对功能均匀度影响显著,均匀度指数对功能离散度影响显著;物种多样性同功能多样性指数间拟合度整体不高.  相似文献   

5.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常造成土地利用的显著变化。为研究工程扰动对景观的影响以及采取修复措施后的景观生态效果,以向家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例,以工程扰动区的航空摄影图像分析和野外样地调查为手段,分别针对工程区域在被扰动前(2004年)、扰动后(2006~2007年)和进行恢复重建之后(2008年)的3个代表年份展开了区域景观变化及现有生态恢复工程对生态景观恢复效应的研究。选取景观破碎化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和景观形状指数4个参数,量化分析了向家坝工程建设区整体景观结构特征,包括不同阶段景观格局变化、景观斑块类型面积与斑块数量变化、斑块破碎化和斑块形状变化,以及各年份景观指数和各景观类型破碎化指数变化等。此外,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角度,提出了向家坝工程扰动区将来实施生态恢复重建的对策措施。其中特别强调扰动区今后的生态恢复工作应在科学规划扰动区景观格局和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景观连接性的建设,同时不断改善群落结构和丰富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上海浦东东滩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区的水鸟群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和海岸带自然湿地的大量退化与丧失导致了迁徙路线上水鸟栖息地的大量减少,从而加剧了迁徙水鸟种群数量的下降,一般认为,栖息地修复能够缓解上述过程。于2010年、2012年对位于上海浦东东滩的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区和自然退化区(对照样地)进行调查,比较两个区域的水鸟群落结构差异与年际变化,研究生态修复区的水鸟群落变化并评价其在水鸟保育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的水鸟种类、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均极显著高于自然退化区,而均匀度与自然退化区无显著差异;生态修复区2012年水鸟种类显著低于2010年,而水鸟数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无显著差异;自然退化区2012年水鸟种类、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均极显著低于2010年,而均匀度无显著差异。生态修复区通过营造浅滩、浅水区、深水区等多样化生境,为迁徙水鸟提供了重要的补充栖息地,对水鸟保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香溪河消落带植被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三峡大坝蓄水10 a后香溪河消落带不同高程区域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中的物种选择、植被群落重建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香溪河消落带植被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物种组成比较简单。植物种群空间分布分析表明,优势种种群均属于聚集分布;(2)随着高程的增加,α多样性指数中Patrick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呈增加趋势,而Simpson优势度则与其它三个指数相反呈递减的趋势;而β多样性指数中Cody指数、Wilson-Shmida指数、Jaccard指数和Sorenson 指数均呈增加趋势;(3)推荐狗牙根、马唐、狗尾草和香附子4种植物作为三峡库区香溪河消落带植被恢复的备选草本物种。  相似文献   

8.
旅游发展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石,旅游是保护区的重要发展方式。立足于景观尺度,基于3S技术和景观指数,研究了1975~2007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背景下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近33 a来,保护区各类景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草地、疏林/灌丛、耕地为净减少,而林地、冰雪/裸岩、建设用地、水域为净增加;从转出的比例上看,建设用地最大(13207%) ,其次是耕地(100%)、草地(606%)、疏林/灌丛(535%)、林地(447%)、冰雪/裸岩(321%)、水域最小(207%);在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到1997年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到2007年则有所恢复。总的来讲,采伐活动与自然恢复之间的综合作用是九寨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旅游业发展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旅游发展促进了保护区整体植被的恢复,但也增加了景区内的建筑用地面积,改变了景区局部地区的植被格局。只有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对旅游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才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5年1、4、7、10月对长湖水生植物的调查结果,按季节分析了长湖水生植物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的季节性变化.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微齿眼子菜(P.maackianus)和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是冬、春季相对重要值前3的物种;夏、秋季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和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的相对重要值增加.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指数夏季最高(H'=2.946、D=0.940),冬季最低(H'=0.931、D=0.428).菹草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分别为冬季0.523、春季0.363和夏季0.273,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均小于0.2,长湖水生植物倾向于特化种,其分布具有一定局限性.长湖发生生态位重叠的物种较少,冬季为7对,春季为19对,夏季为23对,秋季为17对.其中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与马来眼子菜(P.malaianus)、菱(Trapa bispinosa)与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满江红(Azolla imbricate)和槐叶萍(Salvinia natans)以及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与水蓼(P.hydropiper)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表明其生态习性相近,对资源的生态要求相似性较高.菹草是发生生态位重叠最多的物种,冬季4对,春9对,夏季7对,秋季1对,这与其生态位宽度较宽一致.生态位能较好地解释长湖水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分布特点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长湖处于水生植物种类组成较简单,种群结构稳定性较差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峨嵋峰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的关键内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景观面积大,斑块数也多,是主导景观类型;但是,由于受到人类的干扰,森林景观出现一定程度的非连续性.居民点、农田景观破碎度较大,不利于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繁殖、扩散、迁移和保护.景观的类型面积多样性指数为0.817 25,类型斑块数多样性指数为0.922 34,类型周长多样性指数为0.962 58,该区域须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景观改造和利用,提高景观多样性.通过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确定该区域景观生态保护核心区的面积1771.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69%;景观生态保护缓冲区的面积2 874.06 hm2,占总面积的53.05%;景观生态开发区的面积772.77 hm2,占总面积的14.26%.最后提出了该区域景观生态化设计意见.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甘孜州松茸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3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对甘孜州松茸栖息地10 a间(1994~2004)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建群种的生活型可将松茸栖息地划分为3大栖息地类型(12个群系),分别为硬叶常绿阔叶林栖息地、针阔叶混交林栖息地以及针叶林栖息地;(2)松茸栖息地破碎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斑块边界总密度、形状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增大;(3)至2004年松茸栖息地总面积达1 728 96309 hm2,较1994年面积增加4329%;新增川滇高山栎川西云杉混交林和高山松黄背栎混交林两大斑块类型,面积分别为409 95468 hm2和24 61428 hm2;栖息地面积、类型及数量的增加,对破碎化的发展速度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4)鳞皮冷杉林、高山松林、川滇高山栎川西云杉混交林以及高山栎鳞皮冷杉混交林为栖息地的优势斑块类型,有必要对其乔木层片与灌木层片中栎类植物的组成比例进行调整,改善栖息地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2.
于2012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对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3门62种(属),以硅藻门最多,42种(属),占678%,其次是绿藻门11种(属),占177%,蓝藻门9种(属),占145%。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长等片藻(Diatoma elongatum)、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直链藻(Melosira sp)、异极藻(Gomphonem sp)、菱形藻(Hantzch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席藻(Phormidium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14种,其中硅藻门12种(属),占优势种类的786%。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均以硅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平均数量3487×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0138 8 mg/L,硅藻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占8786%和9668%,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现存量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支流高于干流。Shannon Wiener指数平均值251,Pielou指数平均值070,Marggalef指数平均值089,Shannon 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galef指数是秋季高于春季。结合浮游植物各项评价指标,得出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水域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3.
瓯江鱼类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鱼类资源丰富,然而至1972年调查以来,尚未有全面的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对瓯江干流从上游查田镇至下游海口镇的5个采样点进行了较全面的鱼类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1 246尾,隶属于5目14科46属60种。相比1972年调查结果,有34种未采集到,其中包括列入中国濒危动物数据库的4种:中华鲟、鲥、香鱼、花鳗鲡;本次调查结果较1972年调查新增19种,其中外来鱼类2种:莫桑比克罗非鱼、大口黑鲈。在对5个采样点的鱼类组成、群落相似度、优势种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等进行分析后,发现瓯江上游鱼类种类以流水性鱼类为主,且生物多样性较高;中下游鱼类种类组成以静水性鱼类为主,且生物多样性较低。本次调查的每日单船渔获量为45 kg/(船·d),仅为1972年的25%,鱼类资源衰退严重。最后,对鱼类资源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压力的与日俱增以及森林过度采伐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加剧,森林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与涵养水源功能的量化及机理研究已成为各国生态学家、林学家、水土保持学家共同关注的课题。以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的6种主要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获取的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郁闭度、丰富度指数、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土壤稳渗速率、枯落物储量、枯落物分解强度、海拔、坡度等15个指标构建多层次多指标的水土保持功能评价体系,根据层次总排序结果,分别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线型评分函数求出各森林植被类型水土保持功能的综合评价值,即6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水土保持功能排序为:常绿阔叶林玉山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15.
地势起伏度对三峡库区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DK]∶10万三峡库区DEM的基础上,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地形起伏度,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方法确定三峡库区地势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是015 km2。首次绘制了基于最佳统计单元的三峡库区地势分布图,确定地形起伏度是影响三峡库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系统分析了三峡库区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基础上,选择城镇化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等指标,定量揭示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的地形总体以起伏山地为主。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地势起伏度大的区域,人口密度较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生活相对贫困。地势起伏度小的区域,人口密度较大,经济相对发达。这对认知山区人口和经济的空间格局,将三峡库区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产业布局在适度的地势起伏度范围,对于有效进行三峡库区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昆虫在自然界中占据着多样性更高、空间尺度更小的生境,对生境的变化也更敏感,开展昆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对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中我们选用庐山风景区不同人工草坪进行研究,对它们昆虫群落及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随机取样调查,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昆虫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实验共收集了昆虫11目,472头,以直翅目和鳞翅目占优势,其个体数分别占捕获昆虫总个体数的5324%和2278%。CCA分析表明:昆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高达100%,提示环境因子变化影响昆虫的分布,从研究结果看,践踏强度、样地大小、植被类型都对昆虫群落的分布影响很大。为该区域昆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人工草坪的设置等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岸带是河流-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交错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基于植物群落的野外标准样方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的多元分析方法,对赣江河岸带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TWINSPAN将所调查的109个样方分为7组。DCA排序将TWINSPAN分成7组的第1和2组合成了一个植被类型,其余类型与TWINSPAN分类的结果比较一致。结合分类与排序结果,可将赣江河岸带植被分为6个植被类型:河岸带草丛、河岸落叶阔叶群落、河漫滩草甸、河岸常绿阔叶林、河岸针阔混交林、岗地马尾松林,这6个植被类型在赣江河岸带有明显的分布格局。赣江河岸带植被为典型的隐域性植被,然而其物种组成又兼具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烙印。受人为活动影响,河岸带植被结构及其功能均发生退化。因此,亟需加强河岸带恢复重建和生态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18.
对丹江口水库上游汉江支流及库湾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效应阈值标准(NYSDEC)和Lars 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环境风险。研究表明,库湾沉积物与支流沉积物中Ni、Pb含量较为接近;库湾沉积物中Cd、Cr、Cu、Zn含量分别高达186、2712、9991、4783 mg/kg,均超过支流沉积物中相应重金属含量2倍以上。各采样点表层(0~10 cm)沉积物中Pb含量均低于LEL值(最低效应阈值),Cd、Ni含量均介于LEL值和SEL值(最高效应阈值)之间,而Cr、Cu、Zn含量均有超过SEL值的现象发生。考察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发现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Ni和Pb均未发生富集,而Cd、Cr、Cu和Zn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其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712、180、163和284。根据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可知Ni和Pb主要来自于天然地球化学来源,而Cd、Cr、Cu和Zn则主要受人为源影响。以丹江口库区土壤(黄棕壤)中重金属背景值为参比,发现表层沉积物总体处于高生态风险,且以Cd生态风险为主;参与评价的5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顺序为Cd>Cu>Cr>Zn>Pb  相似文献   

19.
滴水湖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滴水湖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滴水湖出海闸、湖心及与外河相通处共设置8处样点,于2011年1~12月,逐月对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61属128种,绿藻门和硅藻门种数之和达检出种总数的70%,全湖以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绿藻门的小球藻、斯诺衣藻为全年主要优势种。优势种类以3月、4月和11月份最多且优势种间数量差别不大,显示春秋季较夏冬季群落结构复杂。浮游植物Shannon 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为123±046、397±066、083±029。多样性指数显示湖区水体位于轻污-中污水平,3种指数均表现夏冬季较春秋季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个体数在月间差异极显著,而空间上均无显著差异。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742×106 ind./L,与水温呈极显著相关,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除温度外,总磷浓度是影响湖区常见浮游植物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多功能防护林体系构成与布局的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三峡库区多功能防护林体系主要由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护滩林、道路防护林及四旁植树等林种构成。多功能防护林布局一是要遵循不同地貌部位的立地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功能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改善环境等生态功能;二是根据防护对象及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因地制宜、因害设施布设不同的防护林林种;三是以保障库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使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最有效、最合理地得以利用;四是在多功能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五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六是在树种选择上实行乔、灌、草相结合。林种配置上,网、带、片相结合;七是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协调发展,使三峡库区防护林体系结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