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蔬菜对硒的吸收及适宜补硒食用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振宇  史衍玺  王清华 《生态环境》2004,13(2):230-231,267
以小白菜、番茄和萝卜为研究对象,通过施用外源硒,研究了不同蔬菜对硒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施硒均明显提高了蔬菜可食部分的含硒量,且含硒量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生长时间的增加,小白菜的含硒量逐渐增加,而萝卜的含硒量逐渐降低。随着采收时间延后,番茄的含硒量逐渐降低;为保证合理补硒,确定了本试验所生产富硒蔬菜的适宜食用量。  相似文献   

2.
低硒带土壤中硒的挥发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探讨了低硒带土壤中(黑龙江富裕县,河北丰宁县)硒的挥发程度及影响因素。经过干燥-再湿润的土壤样品,利用超微量硒的分析技术能够直接测出挥发性硒。土壤中硒的挥发程度与土壤湿度、温度及培养时间有关。当对土壤添加营养物质时,观察到添加含硒置较高的牛肉膏-蛋白胨营养液时硒的挥发程度显著提高。添加不同形态的硒,发现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氮酸及含硒植物蛋白的土壤中硒的挥发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添加无机硒酸盐对土壤中硒的挥发程度影响不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硒的挥发过程主要由微生物活动和硒的生物可利用度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微量元素硒不仅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硒酸盐在水体中溶解度高于其他环境介质,导致水生生物对无机硒(硒酸盐)有更高的利用率。藻类能吸收无机硒,可将无机硒有效地转化为有机形态。藻体内的硒主要以硒蛋白、硒核酸、硒多糖等生物大分子以及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等生物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存在。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是硒的主要吸收者。富硒藻类通过食物链将硒传递至浮游动物、贝和鱼等动物体内,能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从而导致其对重金属耐受性增强。本文综述了藻类在自然界硒生物有机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藻类对硒的富集方式及代谢途径,硒在藻类中的生物学效应,富硒藻类的开发利用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较全面地综述了富硒藻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低硒带生态环境中硒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子健 《环境化学》1993,12(3):237-243
本文综述了目前与低硒带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关的研究结果。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低硒带的形成主要由表层土壤对低硒母质层的继承性,演化趋势主要决定于降水输入和淋溶流失二个自然过程的相对通量及土壤对硒的保留程度,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壤铁锰氧化物含量,土壤中硒的挥发损失可能并不重要。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小循环中,环境腐植酸物质对土壤硒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有效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土壤中硒的存在形态及其与植物吸收的关系,论述了植物对硒的吸收和代谢机制、硒在植株体内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学效应,讨论了低硒地区食物链中硒水平调节的方法和效果,提出了土壤-植物-食物链系统中硒素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6.
硒对不同品种茶树土壤酶活性及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硒与不同品种茶树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即不添加硒),2、4、8、10、15、20、30 mg·kg~(-1)等7个Se处理水平,研究不同处理水平硒对不同季节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福鼎大白和南江1号)土壤酶活性和硒含量的影响,为不同品种茶树土壤合理施用硒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春季硒对福鼎大白土壤脲酶活性有刺激作用,在硒处理水平为30 mg·kg~(-1)时表现出最大值(2.77 mg·g~(-1)·d~(-1));低水平硒对春季福鼎大白土壤蔗糖酶活性刺激作用明显,硒处理水平为4 mg·kg~(-1)时,蔗糖酶活性最高,为12.63 mg·g~(-1)·d~(-1),南江1号土壤蔗糖酶活性在硒处理水平为10 mg·kg~(-1)时表现出最大值,为12.18 mg·g~(-1)·d~(-1);夏季硒对2个品种茶树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抑制作用明显;春、夏两季硒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均在硒处理水平为30 mg·kg~(-1)时抑制作用明显,春季福鼎大白和南江1号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较对照降低了32.8%和14.7%,夏季分别降低了36.8%和29.5%。南江1号夏季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与硒处理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8和-0.768)。不同水平硒处理均提高了2个品种茶树土壤硒含量,春季福鼎大白和南江1号土壤硒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3.2%和83.1%,夏季分别提高了86.3%和85.2%,且春、夏两季福鼎大白土壤硒质量分数均低于南江1号。综上,硒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随硒处理水平、茶树品种和酶类型的不同而异,土壤硒质量分数也随硒处理水平和茶树品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7.
皖南茶区土壤硒含量及其与茶叶中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皖南泾县茶区7个主要茶园和安徽茶树良种场土壤和茶叶样品,分析土壤-茶叶间硒分配与分布的特点以及茶叶中硒含量与土壤和茶树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皖南泾县茶区土壤硒平均含量为( 0. 413±0. 146 )mg·kg-1,高于我国土壤表层硒平均含量背景值,在我国自然茶园中属正常偏高水平。硒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受生物富集性、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春茶含硒量高于秋茶,春茶含硒量为0. 096 ~0. 216mg·kg-1,多数属中等含硒水平。茶叶含硒量是土壤含硒量、茶叶采摘季节、茶树品种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通过选育硒富集力强的良种茶树、合理配施硒肥、调节土壤pH值及养分状况以及适时采摘茶叶等措施,可以实现富硒绿茶生产。  相似文献   

8.
土壤硒含量显著影响黑小麦与普通小麦的硒吸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黑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普通小麦养分含量和硒吸收差异特征,通过成熟期田间取样,研究了富硒土壤(马三村,土壤硒质量分数平均值0.874 mg·kg~(-1))和缺硒土壤(韩村,土壤硒质量分数平均值0.205 mg·kg~(-1))对小麦不同器官组织养分及硒含量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富硒土壤上种植的小麦籽粒样品平均硒质量分数为0.205mg·kg~(-1),变幅为0.138~0.241mg·kg~(-1),95%小麦籽粒达到富硒标准,其中黑小麦籽粒硒质量分数平均为0.239 mg·kg~(-1),全部达到富硒标准。缺硒土壤上种植的小麦籽粒平均硒质量分数为0.040 mg·kg~(-1),变幅为0.030~0.057 mg·kg~(-1),均未达到富硒标准。小麦籽粒富硒程度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54,当土壤硒质量分数达到0.810 mg·kg~(-1)时,小麦籽粒才能达到富硒标准。在硒水平相当的土壤上,黑小麦比普通小麦对硒的积累量大,富硒程度较高。马三村和韩村黑小麦籽粒硒含量平均分别比普通小麦高38.9%和34.2%。此外,黑小麦籽粒中氮和磷元素含量较普通小麦高,但富硒和缺硒土壤对相同品种籽粒N、P、K含量影响不大。因此,黑小麦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作为富硒食品源。该研究可为富硒小麦品种与土壤硒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硒胁迫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集落形成及富硒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在琼脂糖半固体培养基中硒胁迫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P)集落形成及其富硒稳定性.培养基中添加亚硒酸钠,硒含量分别为2.5mmolL-1、5mmolL-1和10mmolL-1,培养并观察螺旋藻集落形成,挑取藻集落进行富硒培养,多次转种后,测定生长率、硒含量,筛选稳定的富硒螺旋藻.从含硒5mmolL-1的培养皿中挑选12个典型藻丝集落接种培养,发现其中6个生长率达到对照的80%,有两个藻集落(编号为SP0803和SP0809)硒含量较高,干藻硒含量分别为ρ(Se)=924μg/g和ρ(Se)=831μg/g,连续3次转种培养,藻体含硒量保持稳定.以上结果表明,利用琼脂糖半固体培养基进行微藻集落培养是可行的,并成功筛选到富硒螺旋藻.图3表2参12  相似文献   

10.
11.
砷-硒交互作用对水稻吸收转运砷和硒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两种形态无机As与四价Se交互作用对水稻吸收转运As和S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As与Se交互作用对水稻吸收转运As和Se影响较大,Se(Ⅳ)显著地提高水稻根系而降低水稻茎叶对As的吸收积累.与对照处理相比,在1.0μmol·L-1As(Ⅲ)和As(Ⅴ)处理下添加1.0μmol·L-1Se(Ⅳ)分别导致水稻根系As含量提高59.5%和21.3%,而水稻茎叶As浓度减少10.4%和21.9%.As(Ⅲ)或As(Ⅴ)处理显著降低水稻茎叶对Se的吸收积累,但As(Ⅴ)处理对水稻根系积累Se没有影响.在1.0μmol·L-1Se(Ⅳ)处理下,添加1.0μmol·L-1As(Ⅲ)和1.0μmol·L-1As(Ⅴ)导致水稻茎叶Se浓度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41.9%和30.3%.Se(Ⅳ)与As(Ⅲ)或As(Ⅴ)对水稻转运As、Se的能力具有交互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As污染农田中,可通过施用Se肥来提高植物的Se营养,降低植物对As的吸收积累,从而降低A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硒在自然界中以多种无机和有机形式存在,不同形态的硒以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影响着地质环境中硒的迁移、循环、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硒形态的研究对于硒的迁移、开发利用、毒性防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陕西省紫阳县是继湖北恩施后发现的第二大富硒区,且有较理想的硒汇集利用地质地理条件.本文采用改进的7步连续化学提取技术,研究了紫阳富硒核心区周边农作土壤硒的结合态分布,旨在为推动紫阳地区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硒中毒防御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新疆干旱地区城镇居民硒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新极谱法对我国乌鲁木齐市和奎屯市的居民全血样品分别为98例和58例进行硒含量的测定,分别为75.01.442μg/1和158.741.6μg/1.乌鲁木齐市心血管疾病患者20例,血硒含量为72.31.382μg/l.乌鲁木齐市和奎屯市的水样中硒含量分别为1.71μg/l和3.02μg/l.乌鲁木齐市母乳20例,硒含量为11.83.77μg/l.  相似文献   

14.
典型富硒农业基地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与剖面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富硒农业用地作为研究区域,从典型农业用地中采取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总硒、有效硒、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中重金属等指标,对土壤中总硒和有效硒的土壤剖面分布并结合空间差异和水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博山区表层土壤(0—10 cm)总硒范围为0.080—1.290 mg·kg~(-1),均值为0.360 mg·kg~(-1),略高于全国土壤硒元素的平均值(0.290 mg·kg~(-1)).土壤有效硒均值为0.033 mg·kg~(-1),占总硒比例为10.16%.土壤中全硒含量在剖面上的分布呈现出上高下低的规律,土壤中有效硒在土壤剖面表现出上高下低、上低下高、上下相近等3种趋势.土壤母质中硒含量的高低是影响区域富硒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区内硒元素和重金属镉呈极显著相关,土壤硒可能与土壤中重金属存在伴生作用.目前关于有效硒含量分级标准仍需要探讨,发展富硒农业需要构建有效硒评价体系,全面综合考虑土壤中全硒和有效硒.  相似文献   

15.
亚硒酸钠对蚯蚓的毒性及蚓体富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0mgkg^-1,200mgkg^-1,300mg kg^-1等不同质量分数(w)的亚硒酸钠(NaSeO2)添加到蚯吲饵料中,研究了亚硒酸钠处理对蚯蚓生长发育及死亡的影响和蚯蚓的富硒作用,结果表明,3个w(NaSeO2)处理对蚯蚓生长发育和富硒量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w(NaSeO2)越高,用其处理饲养的蚯蚓死亡率也较高,富硒量也较大,二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在200mg kg^-1的w(NaSeO2)处理下,当蚯蚓饲养到84d时,蚯蚓的富硒量可达到332.5mg kg^-1,同时死亡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16.
用氢化物发生无色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有效态硒和总硒,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不经任何分离手续,可测定土壤中ppb级的硒。  相似文献   

17.
蚯蚓是潜在的富硒蛋白饲料.在大棚环境条件下采用不同配比的3种农业废弃物(牛粪、菌渣和残余菜叶)和低浓度硒(Na_2SeO_3,0/20/40 mg/kg)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进行培养,研究不同培养基质和硒添加量对蚯蚓生长繁殖和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培养45 d后,与相同浓度硒处理的其他3组基质[纯牛粪、牛粪+菌渣+菜叶(干重比为6/2/2和3/6/1)]相比,牛粪+菌渣组(干重比为1/1)蚯蚓总生物量、蚓茧数、蚓体硒富集量和富集系数均达到最大,其中总生物量比培养前最大增加了18.21%,每100条蚯蚓产蚓茧数量达68.35-72.45个,蚓体硒富集量最高达到151.56mg/kg,蚓体硒富集系数最大为4.91.当硒添加浓度为20 mg/kg和40 mg/kg时,以牛粪+菌渣+菜叶为基质的两组(干重比为6/2/2,3/6/1)在培养初期对蚯蚓活性和培养后的总生物量增加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蚯蚓总生物量最大降低了8.48%.在不同基质培养条件下,外源添加硒对蚓体硒富集量和硒富集系数增加有促进作用,蚓体硒富集量与基质硒添加量均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对硒具有极强的富集能力且培养基质种类对蚯蚓的生长繁殖具有很大的影响,牛粪和菌渣组合(干重比为1/1)是最佳的富硒蚯蚓培养基质且基质硒添加浓度≤40 mg/kg不影响蚯蚓生长繁殖.(图3表4参25)  相似文献   

18.
生物合成纳米硒(SeNPs)具有环境友好、安全低毒等特点,备受关注.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菌体系,但其存在亚硒酸盐转化率低、耐受性差等问题,因此研究新的纳米硒高效合成体系非常必要. 选取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两株纳米硒合成细菌Alcaligenes sp. YBY和Providencia sp. DCX,分别考察了单菌株及共培养体系(双菌株)对SeO32-的还原能力及其高浓度耐受性. 结果表明,共培养体系还原SeO32-的能力强于单菌株培养且耐受性明显更好,能够在20mmol/L SeO32-浓度下仍然保持33.01%的还原率. 利用表面响应法对共培养体系还原SeO32-合成SeNPs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2.18 mmol/L SeO32-以及pH 6.83还原条件下还原率最高,达到了97.09%. X射线衍射(XRD)分析发现共培养体系合成的SeNPs为六方晶...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居民血硒水平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新极谱法测定北京市健康人群505例,全血硒含量为143.1±47.8μg/L。其中男性325例,女性180例,血硒含量分别为13.0×1.435μg/L,小于20岁血硒含量162.4±55.2μg/L,高地61岁血硒含量122.4×1.434μg/L,随年龄的增长,血硒水平呈下降趋势,北京市居民血硒水平与国内外有关文献比较为中等硒水平,呈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0.
富硒土壤-蔬菜中硒、镉含量和镉形态的分布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海口富硒土壤及其主栽的芥菜、卷心菜为对象,同时与非富硒区对照,对富硒土壤-蔬菜系统中硒镉含量和镉形态及其相关性研究表明:系统中硒镉两种元素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相互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