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完善朱子埠矿酸性矿井水处理工艺,在原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pH值自动遥测控制系统,即由原来人工采样监测pH值,控制碱液的投加量改为由计算机自动遥测pH值并控制碱液投加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上海第三钢铁厂在镀锌薄板生产过程中,要产生每天约400吨含锌酸性废水。废水pH为1.5左右,含铁离子100mg/l,锌离子150mg/l,波动甚大。我们研究了这种含锌酸性废水的处理与回用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二、原理和方法对含锌酸性废水的处理工艺,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论证: (一)中和处理酸性废水的pH值为1.5,要达到pH6~9,须作中和处理。常见的中和方法有以下三种。 1.用碱中和,其反应式为, H_2SO_4+2NaOH→Na_2SO_4+2H_2O 用碱液中和,反应速度快,设备简单。如用配制或直接购买碱液作中和剂,处理成本会  相似文献   

3.
空气氧化法处理碱渣的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则飞 《环境工程》2002,20(1):53-56
炼油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碱液 ,含有浓度很高的硫化钠 ,硫醇钠等恶臭物质 ,在中和废碱液前需对其进行处理。可采用低压空气氧化法使废碱液中的S2 - 、SR- 转变为S2 O2 - 3 、RSSR。该过程能否成功操作取决于温度、压力和空气与水的接触 ,尤其是空气与水的传质速度将会较大的影响硫化物的氧化去除速率和空气中氧气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酸性降水     
酸性降水是指从大气降落到地面的物质能够使土地与水体变酸和危害环境的物质。“酸性降水”一词比通常所说的“酸雨”一词更加科学、确切,因为经过大气落到地面上的酸性物质既可以是湿的,也可以是干的。湿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雨、雪或其它沉降形式传输到地上,而干沉降则是指没湿沉  相似文献   

5.
四川长寿化工厂天然气脱硫工段采取催化氧化法处理硫化物废碱液,将含硫化钠0.688克/升~4.41克/升的废碱液。降低到1毫克/升以下,达到了国家允许排放标准。该法是用聚酞菁钴作催化剂,通以空气,将废碱液中有害物质硫化钠氧化成无毒物质硫代硫酸钠和硫酸钠。该法所用催化剂量很少(5ppm),氧化温度50℃~80℃,根据废碱液量少的特点,采用了简单的鼓泡装置,即用一废旧普通夹套钢罐  相似文献   

6.
用造纸黑液处理酒精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造纸黑液处理酸性废水的可能性以及使用的条件。造纸黑液的使用量为废水的1%;酸性废液的pH值应小于5;黑液中和能力相当于0.55N的稀碱液。将造纸黑液用于酒精酒糟的混凝处理,可使酒糟沉淀量增加,上清液中悬浮物和CODcr下降,并能中和酒糟的部分酸性。把混凝后的上清液回用于酒精生产,对酒精质量无不良影响,酒精产量可提高0.5%~3%。  相似文献   

7.
(3)苏联的酸性沉降物及酸雨状况苏联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不仅来源于自身污染源的排放,而且来源于酸性物质的传输。苏联全国自然环境污染监测部门组织两个专门的监测系统对其酸性物质的来源、污染状况等进行监测和研究。研究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 -污染物质的边界传输; -雪复盖层的污染及大气沉降物的组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近年来蒽醌系酸性、分散和活性染料及其中间体的减量化合成工艺进展.其中包括1-氨基蒽醌溶剂法α-硝化,溴氨酸和1,4-二羟基蒽醌的新合成方法,CI酸性蓝45,分散蓝73的合成新工艺等。同时综述了含蒽醌系染料及其中间体废水的高效处理工艺即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方法。进一步对蒽醌系染料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进行了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9.
液膜乳化法处理炼油厂精制石蜡废白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稀碱液在蒸汽搅拌作用下与含蜡废白土接触反应以减弱和破坏废白土的表面能、孔结构及酸性吸附中心的活性,使石蜡充分释出,同时,反应生成物构成的表面活性剂所产生的乳化作用,促使石蜡充分转入水相,形成水包油的不稳定液膜,加水稀释后自然破乳化,石蜡回收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10.
肖明熙 《云南环境科学》2006,25(Z1):183-184
在实际水样中,凡是还原反应物质、酸性物质、能与酚反应的物质均能影响酚的测定.就硫化物对酚测定的干扰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组分特性及其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以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将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离成亲水性物质、疏水酸性物质、疏水中性物质和疏水碱性物质4个组分,分析了各组分的有机物特性、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结果表明,亲水性物质和疏水酸性物质分别占水样中溶解性有机碳的33%和30%,其中亲水性物质相对含有较多的生物源腐殖质类物质,疏水酸性物质相对含有更多的芳香族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氯消毒后,亲水性物质的三卤甲烷生成潜能分别为630.4μg.L-1,占污水三卤甲烷生成潜能的73.7%.亲水性物质和疏水酸性物质的卤乙酸生成潜能分别为644.6μg.L-1和123.2μg.L-1,是污水氯消毒副产物的主要前体物.  相似文献   

12.
1 前言 对于硫醇含量很高的废碱液,有可能通过一个催化氧化过程将硫醇转化成二硫化物油。使碱液得以回收。此外,如果含硫化物的碱液中钠与硫的比例适当,就可以将其送到牛皮纸浆厂作为补充化学药剂。有时候,还可以从废碱液中回收酚,作为副产品出售。但是在某些场合,以上这些方案对炼油厂并不适用,这时废碱液必须作为废液进  相似文献   

13.
炼油厂含硫碱渣处理工艺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阐述了炼油厂油品碱精制过程排出废碱液的来源,水质,并对其处理工艺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现有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有效碱渣的工艺过程“ 湿式氧化脱臭-酸化回收酚或环烷酸-SRB法处理碱渣酸性水”。  相似文献   

14.
厌氧-缺氧-好氧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组分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XAD-8大孔树脂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进行了组分分离,分析了各组分的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紫外-可见光谱和遗传毒性.结果表明,污水中亲水性物质和疏水酸性物质的DOC含量分别占总DOC含量的65%和24%.亲水性物质组分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分,但是单位质量的亲水性物质、疏水酸性物质和疏水碱性物质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含量相近.污水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主要遗传毒性物质为亲水性物质和疏水酸性物质,而疏水碱性物质和疏水中性物质则未检出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上海电化厂以二硫化碳为原料,在铁催化作用下进行氯化反应生产四氯化碳。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有两部分,一是碱性中和废水,二是酸性中和废水。碱性中和废水是在中和工序中用液碱中和粗四氯化碳中盐酸后的残碱液。每天水量为18~20吨,其色度大,有害物浓度高。酸性中和废水是在回收氯化硫和硫混合物时,用水喷淋吸收氯化氯后的淋洗水。每天水量为100~150吨,其组分比较简单,有害物浓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环境中酸性物质的研究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我站于1979—1980年对本市酸性雨调查表明;降雨中pH变化极其严重。影响大气酸性变化的主要污染物质是二氧化硫,而大气中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是煤的燃烧。大气中二氧化硫经光化学反应可产生硫酸雾。为探讨大气中二氧化硫与硫酸雾相关性及变化规律,我们于1983年1月和8月在市中区解放碑附近选一个采样点进行这一实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用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备的复合絮凝剂在活性染料染色废水处理中应用,并与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铝铁、聚合氯化铝进行脱色效果的比较,发现其在酸性和近中性条件下对酸性、活性、分散、还原等染料均有较好的混凝脱色效果,同时通过对回流污泥工艺的改进可减少沉降时间。  相似文献   

18.
合成沸石原粉副产稀碱液经除杂后,用泡花碱调整5102浓度,再经浓缩、结晶、分离、干燥等过程制备五水偏硅酸钠,产品质从符合标准,生产成本较通常方法可降低25%。采用本法还可解决稀碱液对环境的污染,具有较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图l表2参3X781 .103 20()101l0521世纪电镀废水治理的发展趋势/黄瑞光(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电镀与精饰/天津市电镀工程学会一200(),22(3)一l一2环图TQ一63 21世纪电镀废水治理的发展趋势将是全面实现零排放。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做几件乎:把分散的电镀厂、点集中起来成为电镀中心,降低设备造价以及把自动化电…  相似文献   

19.
TiO2悬浊液的稳定性对于光催化应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粒径的纳米TiO2颗粒在超声分散和搅拌分散、不同pH条件下的团聚和沉降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颗粒的团聚和沉降与分散形式、颗粒粒径、pH值密切相关。颗粒采用超声分散的稳定性较好,但仍会发生沉降,而颗粒粒径越大,团聚和沉降越明显;pH值的影响与距离等电点远近有关系,越近则越容易团聚和沉降,但酸性条件下的分散性要好于碱性条件。结合相关理论,对于其中的机理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近年来常用的炼化废碱液处理方法及优缺点,针对现有炼化废碱液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废碱液处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