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决策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陕西省米脂县泉家沟流域为例,在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实用技术的基础上,应用USLE修正式对染峁边线以上梁峁坡地进行了水土保持决策,并在PCARC/INFO系统支持下,设计了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2.
林锡奎  刘平  程炯 《生态环境》2006,15(2):439-442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其内容极为丰富,但要从这大量的信息中快速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却很困难。文章介绍了国内外主要水土保持信息资源的网址及有关水土保持电子论坛、水土保持专利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与检索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水土保持信息资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作物推荐施肥模型为智能决策支撑,建立了基于地块的县域土壤资源管理与施肥决策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C/S和B/S混合结构,采用Delphi开发语言和GIS组件技术,对GIS、数据库和模型进行耦合与集成,实现了土壤资源和决策信息查询、更新;养分资源管理决策与咨询;耕地质量评价;耕地环境质量预警等四个主要功能。系统在北京市平谷区得到应用和验证,应用表明该系统对于区域土壤资源信息高效管理、决策和面向公众的土壤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破碎,坡地所占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调查和试验表明,在坡耕地上,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对改变坡面微地貌,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抗蚀、蓄水、保土性能,培肥能力和提高作物产量,都具有显著作用。该文着重分析了效果明显的8种耕作技术及其特征,供决策部门在制订规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具体实践,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为有效识别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费支付的优先区域,优化专项资金使用,选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InVEST模型,结合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对水土保持价值进行评估;根据水土保持价值、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综合状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农林系统的概念,农林作物组分的选择及其组合原理和成果,农林系统在提供多种农产品,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提供能源、饲科、覆盖物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和实践效果作了分析和比较,并列出了国外在农林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中常用的、具有多种功能的29属57个物种。作者认为,在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拓宽农林作物组分及多样化农林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各组分及农林系统生态功能的研究;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7.
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评估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水土保持区划有助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采用供受体理论对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基于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结果和指标进行水土保持分区,对每一个基本分区单元都进行功能定位识别和指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供...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森林保持水土的条件 ,即良好的林分结构、必要的面积比例和一定的林龄 ,揭示了成林过程中水土保持功能的动态变化 ,为研究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太湖区代表站30年和43个一般站25年的降雨资料,改进和完善了降雨侵蚀力新算法,使之与经典法达到90%的一致性,查清了该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持证,并编制出全区阵雨侵蚀力(R)值分布图。同时,还时R值在水土保持、耕作制度变革和防洪减灾中的应用,尤其对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作了讨论。太湖区R值较大,不可忽视水土保持,做好山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是防洪减灾最长久有效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长川流域土壤侵蚀情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采用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法,评价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长川流域实施不同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显著,相对而言,退耕还林(草)对流域总体土壤侵蚀影响不大.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的组合情景方案对土壤侵蚀影响较大,部分组合情景的土壤侵蚀甚至可低于土壤侵蚀背景值.可见,水土保持措施结合退耕还林(草)可以控制和减少研究区土壤侵蚀.在今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首推生物和工程措施辅以退耕还林(草)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研究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针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工作情况,讨论了土壤环境质量研究中3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土壤污染定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关于土壤污染的定义,目前尚无一致的认识.笔者在综合国内外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污染的定义,并建议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认为目前宜制订土壤环境质量目标值、土壤(分别有农业、居住、工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和土壤污染危害临界值3类标准值,同时分别提出了初步的制订方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的需要,笔者在技术层面上讨论了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土壤微生物作为地球化学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主要参与者,其自身及所参与的生化过程都会受到重金属污染的严重影响.通过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可以建立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与风险评价.论文就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多样性,对有机质降解、N传输、酶活性等微生物过程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研究区域南多北少的问题以及研究中难以排除其他环境因子干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指出以后应进一步加强分子手段的多方位应用并建立综合可行的被污染土壤的微生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免耕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紫色水稻土自然免耕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土免耕耕作制度有利于土壤动物的生长繁殖.并能改善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动物平均密度是垄作免耕>垄作常耕>平作免耕>平作常耕。免耕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分别高于常耕土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田环境-土壤-作物系统Cd行为的环境影响研究,初步发现,共存元素Cd、Cu、Ni、Pb、Zn对Cd元素在土壤-作物根系界面行为的影响表现为正效应,其影响顺序为Cd>Pb>Cu>Zn>Ni;pH值、粘粒、粗粉粒含量与根系Cd含量呈负相关;磷和砂粒含量与根系Cd含量呈正相关;细粉粒、粗粘粒、有机质和CEC  相似文献   

15.
土壤酶研究动态与展望   总被引:112,自引:4,他引:112  
1 土壤酶的研究简史土壤酶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及动植物残体分解释放的酶 ,包括氧化还原酶类、水解酶类、裂合酶类和转移酶类 .自 1898年Woods首次从土壤中检测出过氧化氢酶活性以来 ,土壤酶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奠定和发展时期 .2 0世纪 5 0年代以前为土壤酶学的奠定时期 ,许多土壤学者从各种土壤中共检测出了 4 0余种土壤酶的活性 ,并发展了土壤酶活性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土壤酶研究逐渐发展成一门介于土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1~ 2 ] .50年代至 80年代中期为土壤酶学迅速发展的时期 ,这…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京郊菜田的分布和土壤养分、土壤环境质量特点选择了监测点,按照各个指标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据此建立了无公害菜田土壤环境评价系统。系统采用分层体系结构,在目前基于J2EE架构开发Web应用的基础上,采用J2EE中的JSP,Servlet,JavaBean以及JDBC技术来构建该平台的基础组件框架,结合MVC结构的方式来构建Web应用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根据过去3年的监测结果对于系统进行了初步应用,对各个监测点的菜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表明该评价系统对菜田环境质量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林龄云杉林冬季土壤呼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红外CO_2 分析法(IRGA),连续定位测定青藏高原东部4种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和原始云杉林在冬季(2007.11.01~2008.03.31)的土壤呼吸.用挖壕沟法同步区分土壤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并同步测定土壤5 cm温度和水分结果表明,土壤5 cm温度与冬季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正指数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冬季土壤呼吸的相关性不明显.亚高山针叶林冬季土壤呼吸温度系数Q_(10) 值为3.180 3~6.546 9,不同年龄阶段针叶林的Q_(10)值大小依次为:35 a人工云杉林>47 a人工云杉林>65 a人工云杉林>22 a人工云杉林>原始云杉林.22 a、35 a、47 a、65 aA工云杉林和原始云杉林冬季土壤总呼吸碳释放通量别为200.16、196.23、166.71、228.47、261.75 g(C)m~2,随着森林恢复更新,冬季土壤呼吸通量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的拐点出现在47 a人工林附近.温度是影响土壤自养呼吸贡献率和异养呼吸贡献率的主要因子,温度与异养呼吸贡献率成负相关.22 a、35 a、47 a、65a人工云杉林和原始云杉林冬季土壤的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碳释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33.44、134.04、115.97、166.05、199.07 g(C)m~(-2)和66.71、62.20、50.73、62.43、62.68 g(C)m~(-2).图7表3参34  相似文献   

18.
宁夏引黄灌区农田土壤酶活性及其空间变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集了同一地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地点不同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银川平原的灌淤土样品,在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用奈氏比色法、苯磷酸二钠比色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分别测定了宁夏引黄灌区农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状况,并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三种酶活性有很大的影响。12年果园磷酸酶活性最高,常年旱田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而盐化旱田及常年淹水的稻田,三种酶活性都很低。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之间显著正相关,全磷与三种酶活性都极显著相关,三种酶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可以敏感地表征宁夏引黄灌区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19.
鸭稻共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鸭稻共作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稻田生态农业模式。鸭子不停地在稻田中日夜活动对土壤肥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与常规栽培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发现,除土壤速效磷含量外,鸭稻共作稻田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交换性钾的含量均分别比常规耕作稻田的有所增高,其中某些土壤养分含量在某些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初步表明,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实现在水稻生产全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而基本上可达到保持土壤肥力,生产绿色食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暖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暖对森林牛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森林土壤碳循环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未来陆地牛物嘲表现为碳源/碳汇的关键环节,揭示这一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的5个方面(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凋落物输入与分解、土壤碳库),综述了近10 a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近年来,尽管已开展了大量有关土壤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反馈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结果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整合各种密切关联的全球变化现象,完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加强根际微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研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参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