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无私地赐于人类巨大的财富,是人类的朋友。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大自然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产生,也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人类与大自然不能和平共处,环境则会翻脸不认人,从朋友变为敌人。再进一步说,如果环境发生重大突变,恶化到不允许任何生物存在的程度,环境也将决定人类社会的灭亡。 过去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地球经历了46亿年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假如没有了这些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我们的生活不仅索然无味,人类也将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一点儿都不为过。人类能认识到这点,是付出了巨大而惨重的代价才一点点建立的。地球上曾  相似文献   

3.
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与环境共存共荣,环境不仅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并对人类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还给予人类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然而由于人类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而对资源过度索取与大量地排放废物,使得环境的自净能力与再生速度无法及时跟上步伐。当今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加剧,环境恶化阻碍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人们日益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取当前利益,只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4.
纵观人类漫长而艰辛的奋斗历史,我们发现人类的奋斗史可以概括为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史.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交流中不断的发展.但人类贪婪的本性打破了原有的和谐.无休无止的掠夺之后.大自然终于忍无可忍,开始了它的复仇计划,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枯竭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天地一体化监管与评价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监测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技术,构建了集目标、内容、指标、流程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天地一体化监管与评价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评价方法和模型.最后,为了验证方法体系的可靠性,以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有工矿用地、旅游用地、采石场、农业用地、居民点、其他人工设施和道路7种人类活动类型,人类活动总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6.60%,以农业用地为主,占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总面积的89.41%.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实验区人类活动总面积5554.9hm2、总数量231处,分别占人类活动总面积和总数量的68.65%和58.93%.该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指数为0.000697,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不利于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一、环境与环境科学的产生所谓环境即存在于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还是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早已经历了一个从发生到发展的漫长的地质历史阶段。而人类出现之后,则通过其生产和消费活动来利用、改造、影响着自然环境。与此同时,整个自然界也就进入了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即对立统一的新的历史阶段。人类从自然环境中摄取生活必要的物质,同时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使自然环境也不断地发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 ,森林就是人类的朋友 ,刀耕火种、采摘、狩猎的生活方式 ,是森林为人类提供的生息场所 ,人类要生存凸现了对森林的整体依赖性。而今 ,人类又把森林美喻为地球之肺、物种的基因库、大气环境的“空调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等。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无私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人类理应对这样忠诚的朋友要“和平共处”,要善待森林。然而 ,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无知 ,常常对森林大动干戈 ,拿起电锯、斧头 ,将大片森林砍得“伤筋断骨 ,鲜血淋淋”。别的不说 ,单就遍布于全国广大城乡大小餐馆、饮食店 ,泛滥成灾的一次性木筷 …  相似文献   

8.
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客体满足人类主体需要的属性,在这种意义上,环境价值就是指人类周围的一切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之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维护人类生命的生态价值、作为生产前提的资源价值、科学研究的价值、人的享乐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总之,环境是否具有价值,环境中的哪些事物应该保护,都得视人的需要和利益而定。在这种环境价值观的误导下,保护环境的行为实质上就成了仅仅维护人类利益的行为,而完全忽视了环境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境的保护。似乎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天地之间的所有东西都拱卫着人类的发展。而人类则可以按自己的好恶,任意决定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  相似文献   

9.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开展其人类干扰风险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可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与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泰州市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区,构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人类干扰风险评价方法。通过人类干扰危险性(风险源)、生态保护红线敏感性(风险受体)、人类干扰易达性(作用途径)和人类干扰风险(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表达,对比分析了2018年和2020年2个时期不同人类干扰风险源(建筑开发、交通建设和矿产开采等)对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人类活动干扰风险变化趋势。采用Netica软件中Sensitivity to Findings工具,探究了人类活动干扰风险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相较于2018年,泰州市2020年的人类干扰风险有所下降;2)2018年和2020年,泰州市高港区的人类干扰风险最高,应重点监管与防控;3)生态保护红线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活动面积占比和人口密度指标。研究结果可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人类活动干扰风险预警与防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调控 人类的发展已使人类自身明确感受到了地球的有限性和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威胁,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人类社会危机,包括人均空间、资源的急剧减少;地球环境的日趋恶化及生态系统的更加失衡等,制约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为世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近些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世界舆论的热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认识逻辑是一致的,包含了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念主要关系范畴,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与全球治理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广泛传播现实,中国可以在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理论研究中增强中国全球治理学术话语权、在设置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议程中提升中国全球治理制度性话语权、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话语实践中构建中国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人类在利用生态系统提供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两个方面的多种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在强烈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除部分人类活动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外,更多地则导致了一系列危及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危机与灾难。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后果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重大问题和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论文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重点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球上的数百万物种,构成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依靠生物多样性的支撑,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和生境中繁衍、生息。但是,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过度开采、外来物种的入侵,气候变化和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退化,最终影响了它对人类的服务和供给。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前途,没有生物多样性,地球也将由葱荣走向黯淡,人类终将无法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4.
每月墙报     
《环境》1999,(12)
在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利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快速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人类依靠科技的进步不断进步,发现和认识大自然运动的一个又一个规律,发明和创造了一种又一种与大自然作斗争、征服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15.
冯金凤 《环境工程》2022,(3):288-289
<正>近代以来,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大地提高,而随着人类的实践能力逐步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从敬畏自然发展到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们利用大自然中的资源来壮大发展,逐渐在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对自然平衡造成了较大破坏。当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逐渐反噬到人类自身,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严重爆发。人类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必会自食恶果。现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都要共同重视并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  相似文献   

16.
耕海园     
海洋孕育了人类,又是人类富饶的资源宝库、宽阔的世界通道、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联合国确定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以唤起人们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海洋在召唤人类,“重返海洋”是人类发出的共同呼声。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是在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人类世问题近年来已逐步成为环境、地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汉水与长江交汇之处,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因此开展武汉地区的人类世界限研究对于指示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中可开展的安全活动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武汉市湖泊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重金属元素(Zn、Cu、Pb、Hg、Cr)、总磷总氮和沉积色素的含量为标志,结合武汉城市化进程对武汉地区的人类世界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地区的人类世界限大概在1960年左右,此时人类活动在湖泊沉积物中留下了标志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正大规模地改变周围的环境。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造成了资源毁坏和枯竭,环境退化、自然界的平衡受到扰乱,水、空气、土壤和生物的污染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参加会议的共有113个国家。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第二十七届联大审议和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联大2997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是联合国系统中把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个全球性组织。  相似文献   

19.
孙淑坤 《环境》2003,(2):6-7
环境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地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阳光、空气、水和衣食住行的必须物品。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聪明才智极大的利用、开发,改变了地球环境,使人类的生存条件不断的发展进步,走向文明和现代化,地球环境不断的为人类造福,为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提供支持。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地球环境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使发生地的方圆数十公里内成为不毛之地,迫使当地的人离乡背井、重新寻找生存环境的事例,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据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初至70年代中期的70年间,世界公害事件发生65起,公害病患者达  相似文献   

20.
植树趣闻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它为人类提供了吃、住、穿、保证了人类的起源,也保证了人类的发展。森林,是大自然的宝库。是水的资源,火的资源,建筑的资源,轻工业的资源。森林,是农业的保姆,靠它保持水土,养育着庄稼成长。森林,是无形的水库,水靠林,林蓄水,有了林茂山丰,才有山青水秀;如果林竭水枯,那么就会山穷水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