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矿物油(原油、机油、柴油等)、苯胺、部分金属离子及CIO-等物质对4-AAP法测定污水中的挥发酚有干扰。本文采用标加干扰物的方法研究了各种干扰物质对挥发酚测定过程中的回收率的影响规律,得到总回收率Y方程。由Y值和4-AAP法测定值CD可求得水样中挥发酚的实际含量CT(CD/Y)。混和干扰物加标拟合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5%。该方法测定实际水样的结果与4阶导数光谱法的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是针对油矿区污水特点,提出的消除各种干扰挥发酚测定物质影响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MBR污水处理工艺中活性污泥动力学参数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缺乏可靠的污泥动力学设计参数是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工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以某座处理城市污水的实际规模MBR工程的好氧活性污泥为对象,采用耗氧速率表征方法,测定计算得到以下动力学参数值:异养菌产率系数YH=0.693、自养菌产率系数YA=0.263、异养菌衰减系数KdH=0.108 d-1、自养菌衰减系数KdA=0.089 d-1、COD最大比去除速率vmS=1.94 mg·(mg·d)-1、COD去除半饱和常数KS=34.6 mg·L-1、氨氮最大比去除速率vmN=0.18 mg·(mg·d)-1、氨氮去除半饱和常数KN=1.06 mg·L-1.以上结果与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CAS)中污泥的文献报道值相比,YHKdH较高,而vmSvmN较低.MBR的高污泥浓度条件可能是导致上述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任坤  潘晓东  梁嘉鹏  彭聪  曾洁 《环境科学》2021,42(5):2268-2275
利用多同位素(C、N和O)和水化学方法解析贵州八步地下河流域水体中硝酸盐(NO3-)来源与转化过程,利用SIAR模型定量计算NO3-不同输入端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NO3-污染严重,近38%的地下水样品NO3-超过饮用水限值.地下水的δ15N-NO3值介于2.3‰~30.33‰,均值9.68‰,δ18O-NO3值介于2.65‰~13.73‰,均值6.64‰,δ18O-H2O值介于-8.83‰~-7.37‰,均值-8.18‰.同位素组成(δ15N-NO3δ18O-NO3δ18O-H2O)指示硝化作用主导着流域内氮素循环.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加速了碳酸盐岩溶解,导致地下水中δ13CDICδ15N-NO3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01),说明δ13CDICδ15N-NO3相结合是判断岩溶水中NO3-转化的有效手段.地下水和地表水中NO3-主要来源于土壤氮、粪肥污水和铵态氮肥料,其对地下水中NO3-贡献率分别为36.19%、33.71%和30.1%,对地表水贡献率分别为39.15%、36.08%和24.77%.岩溶流域内污水处理应同时去除污水中的NO3-和NH4+,农业区应科学施肥,以有效降低地下水中NO3-的补给通量.  相似文献   

4.
涂成龙  刘丛强  武永锋 《环境科学》2007,28(9):1912-1917
在贵州喀斯特区域一块典型的退耕弃荒洼地中央和周边坡面采集了4个土壤剖面,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δ13Corg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坡面不同土壤层次SOC的变化范围为6.0~92.3 mg·kg-1,并沿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迅速降低,变化幅度远远大于洼地土壤剖面(6.3~26.7 mg·kg-1).坡面土壤δ13Corg 介于-25.103‰和-23.666‰之间,但各剖面土层内部δ13Corg变化趋势不一致.洼地土壤δ13Corg 介于-23.495‰和- 20.809‰之间,并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δ13Corg逐渐增加.洼地土壤剖面层次内C4-C占SOC的比例随土壤层次的加深逐渐增加,与林-农生态系统转变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壤δ13Corg与C3-C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2=0.7806,n=7),对δ13Corg起到主要影响作用的是退耕弃荒后新加入的C3-C.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济南市冬季PM2.5中二元羧酸类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来源、液相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于2016年1-2月昼夜共采集46个PM2.5样品,并对二元羧酸类SOA (包括二元羧酸、酮羧酸与α-二羰基化合物)与左旋葡聚糖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羧酸、α-二羰基化合物与左旋葡聚糖均呈昼低夜高的变化特征,而酮羧酸的昼夜变化特征与之相反.二元羧酸类SOA的分子组成特征以草酸(C2)的浓度最高,其次是丁二酸(C4)和丙二酸(C3),与受生物质燃烧较显著的二元羧酸类SOA的分子组成是相同的.C2/总二元羧酸的浓度(TDACs)、甲基乙二醛(mGly)/乙二醛(Gly)、C2/SO42-比值的昼夜变化特征与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组成特征均表明济南市冬季夜晚气溶胶的氧化程度比白天深.C2及其前体物(Gly、mGly)与SO42-、相对湿度(RH)、液相水含量(LWC)与气溶胶的实际酸度(pHis)的相关性均较强,表明C2及其前体物是在液相中经酸催化氧化反应产生的.夜晚二元羧酸类化合物的δ13C值高于白天,且随着含碳量的升高二元羧酸的δ13C值随之降低.C2δ13C值随气溶胶的老化而偏正,这是由于同位素动力学效应(KIEs)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底栖动物对维持和稳定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明长期强人为干扰条件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本研究分别于2009年和2018年的4月和8月采集和分析了白洋淀8个区水体、沉积物和底栖动物样品.根据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将白洋淀分为重度干扰区(HD)、中度干扰区(MD)和轻度干扰区(LD),同时分析了3类生境的理化参数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就水体和沉积物理化参数而言,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硝酸盐(NO3-)、磷酸盐(PO43-)和沉积物总氮(TNs)、总磷(TPs)等理化参数在重度干扰区呈最高值;2就底栖动物群落组成而言,在重度干扰区底栖动物群落物种丰度、生物量、密度均最低,且优势种大多以水生昆虫为主;3就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而言,2009年,白洋淀底栖动物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值(0.84)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1.13)均在中度干扰区最高,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值(0.53)在轻度干扰区最高,这些指数均与沉积物总氮(TNs)呈显著负相关;2018年,D值(2.02)和H''值(2.21)在轻度干扰区中最高,而J值(0.84)在重度干扰区中最高,D值和H''值与水深(Water depth,WD)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硝酸盐(NO3-)和总磷(TP)等呈负相关关系;4RDA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在2009年为WD和pH,而在2018年为沉积物中总磷(TPs).2009-2018年,白洋淀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影响因子从WD和pH变为沉积物总磷)和多样性指数(主要影响因子从TNs变为WD、TN、TP、NO3-、TNs等)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针对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时间变化,在不同时期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需采取不同措施,本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溴化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生物小分子作用机制亟待探索.本文采用M06-2X/6-311++G(2d,p)/PCM/water理论方法计算了研究胸腺嘧啶(T)与溴化1-烷基-3-甲基咪唑类离子液体([Cnmim]Br,n=2、4、6、8、10)相互作用形成的T-[Cnmim]+、T-Br-、T-[Cnmim]Br和T-2[Cnmim]Br体系的结构和能量学特征.结果表明T与阴阳离子间形成典型构型的稳定顺序是:共面 < 垂直 < 堆积(T-[Cnmim]+),top < front(T-Br-),T-[Cnmim]+ < T-Br- < T-[Cnmim]Br < T-2[Cnmim]Br.T与Br-之间的氢键作用与咪唑阳离子伴随弱氢键的堆积环境更有利,阳离子烷基链长影响不明显.在堆积构型中胸腺嘧啶与咪唑阳离子以π-π+色散吸引为主,并伴随C-H…O和C-H…π弱氢键作用,部分碱基电子转移至阳离子(π→π+),其NBO分析显示稳定化能主要来自π→π+*(ΣEπ→π+*2)轨道作用的贡献;T与Br-之间以静电吸引为主,溴离子向胸腺嘧啶转移电子,稳定化能源于lpBr→σN-H*.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2014~2017年长三角地区2100余组环境空气PM2.5组分监测数据,建立了组分监测数据有效性的审核指标.以百分位数法(P2.5,P97.5)确定了长三角地区阴离子(A)与阳离子(C)电荷当量浓度比(A/C)、所测组分浓度之和(∑组分)与PM2.5实测浓度比、基于物质重构的PM2.5质量浓度(PM2.5,重构)与PM2.5实测浓度比、S/SO42-和K/K+的双侧95%参考范围分别为:(0.82,1.35)、(0.63,0.94)、(0.62,1.00)、(0.28,0.50)和(0.66,2.31),且上述指标各月的平均值和参考范围基本不受季节变化影响.NH4+的理论浓度与实测浓度检验结果表明,NH4+的化学形态呈现季节性变化,春夏季主要以NH4NO3和(NH42SO4形态存在,秋冬季则主要以NH4NO3、(NH42SO4和NH4Cl形态存在.相关研究的验证结果表明,A/C指标的通过率为87.1%,其他4项指标的通过率高达100%,说明上述审核指标的参考范围不仅适用于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还发现,审核指标的使用有一定条件,对于S/SO42-,夏季数据适用条件为PM2.5≥40 μg ·m-3,春秋冬三季数据适用条件为60 μg ·m-3≤PM2.5≤140 μg ·m-3;对于其他审核指标,当PM2.5≥60 μg ·m-3时,上述参考范围基本能够全年普遍适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同位素的不同土地利用区域水体硝酸盐源解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所在流域内的水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典型城市河流(京杭运河杭州段)和典型山林农业区河流(余英溪)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同位素技术(δD-H2O,δ18O-H2O,δ15N-NO3-δ18O-NO3-)结合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SIAR)模型,对运河和余英溪的硝酸盐来源进行了识别并计算了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运河和余英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氮污染,运河以NO3--N和NH4+-N为主,余英溪以NO3--N为主.运河和余英溪水的氢氧同位素(δD-H2O,δ18O-H2O)沿当地大气降水线分布,两者存在明显线性关系(R2=0.78),表明降水是这两条河流的主要补给源.运河和余英溪水体NO3-的氮同位素值(δ15N-NO3-)均小于15‰,说明这两条河流中主要存在硝化作用.部分运河水样NO3-δ15N-NO3-/δ18O-NO3-值介于1.3~2.1之间且伴随着低浓度的DO和NO2-,可见部分运河水体存在反硝化作用.运河水样δ15N-NO3-值(均值:6.1‰)明显高于余英溪水体δ15N-NO3-值(均值:2.3‰).各NO3-源对运河的贡献率:生活污水/粪肥(37.0%) > 土壤氮(35.7%) > 化学肥料(19.1%) > 降水(8.2%);对余英溪的贡献率:化学肥料(46.1%) > 土壤氮(22.8%) > 降水(17.3%) > 生活污水/粪肥(13.8%).在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城市区域的河流(运河)中由于生活污水的零星排放和城市降雨径流的汇入导致生活污水/粪肥类氮源的污染明显加剧.化学肥料不可避免地成为山林农业区河流(余英溪)的主要污染源,可见农业面源污染带给所在区域水体的氮污染已非常严重.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降水对于水体NO3-的贡献降低.反硝化作用产生的同位素分馏对利用SIAR模型计算各NO3-源的贡献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生活污水/粪肥和化学肥料的影响很大,对土壤氮的影响其次,对降水的影响最低.  相似文献   

10.
α-蒎烯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单萜烯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氯自由基(·Cl)反应是其重要的转化途径.然而,·Cl引发α-蒎烯大气氧化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与微观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l与α-蒎烯的引发反应以及引发反应生成的主要α-蒎烯自由基的后续转化机制与动力学.结果发现,·Cl反式加成到α-蒎烯的C2位置生成加成中间体IM1-9-a是最可行的反应途径.在298 K和1.013×105 Pa条件下,计算得到·Cl与α-蒎烯的反应速率常数(kCl)为3.1×10-10 cm3·molecule-1·s-1,与kCl的实验值(4.6±1.3)×10-10 cm3·molecule-1·s-1一致.生成的IM1-9-a进一步与O2反应生成过氧自由基IM3-1-a,在2.5×109 cm-3(100 ppt) NO和1.25×109 cm-3(50 ppt) HO2·条件下,IM3-1-a后续主要与NO和HO2·反应生成有机硝酸酯(C10H16ClNO3和C10H16ClNO4)、氢过氧化物(C10H17ClO2和C10H17ClO3)和烷氧自由基(C10H16ClO2·).生成的 闭壳层产物与母体α-蒎烯相比具有较高的O∶C比,可能具有较低的蒸气压,进而贡献二次有机气溶胶.本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价α-蒎烯的 大气化学反应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PH为5.5的HCl-(CH2)5N.介质中,铁氰化钾和过二硫酸铵存在下,用4-氨基安替吡啉(4-AAP)两波段光度法可同时测定污水中0.1—30mg/L的酚类和0.008—3.0mg/L的芳胺.水样不需要预镏和萃取操作,石油类及0.3mg/t以下的硫化物不于扰测定,Cu2+、Fe3十的干扰可用EDTA掩蔽消除.酚类和芳胺的水样加标回收率酚类为98%-105%,芳胺为95%-105研究了10种酚和13种芳胺的测定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水中挥发酚检测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酚类属高毒物质,水中挥发酚的含量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近10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对水中挥发酚的测定方法开展了很多研究,特别对于采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4-AAP)(GB 7490-1987)测定水中挥发酚的各个环节,如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试剂纯度、反应时间控制等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找到了影响含量准确的因素,为测定水中挥发酚的含量提供了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的方法。对一些非国标法测定水中挥发酚的方法也进行了介绍。文章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能对实验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测定299nm酚的荧光(激发波长为269nm)为基础,提出了一个适于测定河水和工业废水中挥发性酚的流动注射荧光分析方法。该法具有简单、快速和灵敏的特点。当酚含量在0—100ppb时,荧光峰高与酚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法的采样频率为120h-1,检测限为0.7ppb。并将该法与4-AAP萃取比色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焦化废水污泥作为典型的危险废物,含有氰类、酚类、稠环芳烃与多环芳烃等有毒成分,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焦化污泥减量化是其处理处置中重要一环.针对焦化废水污泥高有机物、高油含量特点,采用酸化+Fenton试剂进行复合调理改性,改性后污泥毛细吸水时间(Capillary Suction Time,CST)、比阻(Specific Resistance to Filtration,SRF)分别达到51.2 s和0.043×1013 m·kg-1,药剂投加量通过响应表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进行优化,在实验室板框脱水实验中得到30%硫酸投加量为37.8 mL·L-1,FeSO4、H2O2和生石灰投加量分别为47.93、34.29和143.21 mg·g-1DS时,脱水后泥饼含水率为55.82%,滤液pH为6.66,达到污泥深度脱水目标.采用酸化+Fenton试剂复合处理可使焦化废水污泥有效减量化,其良好的深度脱水效果能为后续的无害化处置奠定基础,并有效降低处置费用.  相似文献   

15.
Biological process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both domestic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s. In such biological processes, pollutants are converted into pollution-free substances by microorganisms through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 Thus, how to quantify the internal oxidation-reduction properties wastewaters and seek out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operate, and optimize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So far, no such approach is available yet. In this work, a novel concept of electron neutralization-based evaluation i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internal oxidation-reduction properties of wastewater. Pollutants in wastewater are defined as electron donor substances (EDSs) or electron acceptor substances (EASs), which could give or accept electrons, respectively. With such an electron neutralization concept, several parameters, i.e., electron residual concentration (R), economy-related index (E and Er), and economical evaluation index (Y and Yr), are defined. Then, these parameter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currently applied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and even optimize systems. Three ca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concept could be effectively used to reduce wastewater treatment costs, assess energy recovery, and evaluate process performance. Therefore, a new, simple, and reliable methodology i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oxidation-reduction properties of wastewater and assess the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6.
对饮用水中挥发酚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样品预处理、降低空白值、提高灵敏度和校准曲线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采用硫酸亚铁去除样品中的氧化剂、用氢氧化钠作为保存剂、处理好样品蒸馏过程的异常等有助于保证样品的回收率;使用无酚水和经氯仿萃取纯化的显色剂4-氨基安营比林(4-AAP),能有效降低方法空白值;准确的标准溶液和稳定的约2%4-AAP溶液可以保证和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密封性能良好的分液漏斗、试剂加入的正确顺序和操作都能提高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焦化废水中有机物曝气吹脱条件下的挥发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焦化废水中各类有机物表现出不同的挥发特征,乙苯、萘等11种物质比较容易挥发,12h空曝后其去除率约为20% ̄40%,它们的挥发速率常数Kv与Henry常数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线性相关方程为Kv=2.906×10^3H+0.0146,挥发作用在这类物质的去除中起着重要作用;苯酚等12种物质具有中等程度的挥发性;间苯二酚等物质其挥发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酚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毒性的物质,水中挥发酚的含量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因此测定饮用水中挥发酚含量至关重要。4-氨基安替吡啉三氯甲烷萃取分光光度法是饮用水中测定挥发酚的主要方法。本文针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从样品预处理、显色剂的纯度、显色时间、振荡时间等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为改进方法测定挥发酚时在0~0.04 mg/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2.5%~109.4%、标准偏差为1.3%~3.9%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