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利用模糊数学理论评价辽河铁岭段水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辽河铁岭段水质进行了评价,得出辽河铁岭段水质处于5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1年至2005年辽河铁岭段及其支流监狈嘲招为依据,分析“十五”期间辽河铁岭段及其支流水质污染状况、污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铁岭莲化湖湿地属天然湿地,水面面积约20km^2,对其改造后,可充分发挥其在城市污水处理的优势,该项目的实拖可有效缓解辽河铁岭段水质超V类水质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分析辽河新民段水质 COD物质形态分布特征 ,为治理辽河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模糊集合理论,对辽河铁岭段的四条支流,西辽河、东辽河、招苏台河和条子河分别在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做出水质污染的综合决断,由结果可看出四条河流水质污染的不同性,为治理辽河污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辽河干流水污染加剧,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现状,为恢复辽河河流型湿地状态,进一步改善干流水质,开展了辽河干流闸坝回水段自然湿地恢复工程。通过在辽河干流构筑橡胶坝,提高生态水面,及在闸坝回水段开展河道底泥生态清淤、河滩地平整、水生植物群落重建等工程措施,进行湿地自然恢复,并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石佛寺生态蓄水工程净水效果明显,2011年5月和7月,工程下游的马虎山断面COD Cr比上游断面分别下降了55%和41%。  相似文献   

7.
科学评价河流水质的时空变化,对河流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18年辽河干流3个主要国控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水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阈值体系,采用模糊隶属度模型构建了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综合测度了辽河干流铁岭、沈阳、盘锦段水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2—2018年,辽河干流各监测断面水质综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辽河铁岭段水环境质量状况,查清影响水质污染的原因,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水质预测,并依据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水污染治理规划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辽河铁岭段水质监测点位布设及各点位在环境监测、研究污染控制、环境管理和制定环境规划等方面的影响及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西安市地表水环境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各河流常规监测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的分析,指出西安市地表水水质变化规律及存在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并通过各河流入渭口COD及氨氮浓度与标准浓度比对,测算出西安地区各河流主要断面功能区达标的目标减排量,其中,COD需削减2.977 7万吨,氨氮需削减0.664 9万吨.西安市在2012年-2015年通过实施全面减排,COD将削减纯量1.512 6万吨,氨氮将削减纯量0.248 2万吨,分别占地表水体功能区达标需削减量的51%及37%,因此本文预测至2015年西安市地表水体环境将得到整体改善.  相似文献   

11.
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历程与“十四五”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晰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十四五”需求,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推进辽河流域治理与保护进程,通过调研历史监测数据、统计年鉴等资料,回顾辽河流域水环境演化和治理历程.将辽河流域的治理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91—1999年),该阶段流域水环境呈重度污染并持续恶化,环境治理逐渐起步;第2阶段(2000—2006年),该阶段辽河流域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控源治污初显成效;第3阶段(2007—2019年),该阶段辽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整体持续提升,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有力支撑流域综合调控.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颇显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经历了从单一的控源治污向河流综合治理转变,污染程度由重度转为轻度,但流域水污染控制依然不容乐观;②辽河流域属寒冷地区缺水型河流,生态流量不足;③水质改善及水生态恢复成果不稳定;④流域管理机制体制有待完善.“十四五”应针对性增设分水期考核方式和水生态考核指标,完善水环境标准;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科学施治,构建减排和增容相结合的水污染控制模式,推动水量、水质、水功能良性循环发展;建立流域统筹管理、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制定辽河流域河流空间管控的长效机制,促进环保技术产业化,发展流域循环经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矛盾,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赣江南昌段污染负荷及水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调查和分析赣江南昌段各污染源,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污染负荷指标,分析了赣江流域南昌段污染负荷现状,确定了主要污染源。在此基础上,选择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作为计算因子,利用二维水质模型测算赣江南昌段水环境容量。根据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和现状污染物排放量,得到赣江南昌段各江段剩余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2008年南昌市排入赣江南昌段的污染负荷量为94255.47t,以化学需氧量为主。污染源中以城镇生活污染源、农田地表径流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为主。赣江南昌段除赣江南支外其余部分水质良好,有较富足的水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3.
WASP4在太浦河水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WASP4模型系统模拟结果表明,太浦河的开通将明显改善黄浦江松浦大桥取水口水质。  相似文献   

14.
利用SPSS统计分析宁夏“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环境质量数据的关联程度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宁夏人均GDP与环境指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浓度、重点城市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黄河宁夏段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氨氮浓度、水综合污染指数等均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随着经济增长,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和黄河宁夏段水环境质量也相应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经济环保实现双赢。环境质量的改善直接得益于污染减排工程,全区水、气污染防治政策较为成功,环保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15.
流域COD减排核证研究——以淮河中上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OD是我国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如何科学核算COD减排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论文基于分布式水循环模型,构建了流域COD减排核证评估框架;并以淮河中上游为例,分析了多种减排情景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识别了污染减排任务较为艰巨的地区。研究表明:①基准年(1991—2000 年) 研究区出口断面CODMn平均浓度为Ⅳ类水水平。为使出口断面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标准(Ⅲ类),全流域COD入河点源负荷应削减约18%。②沙颍河中游、涡河上游和贾鲁河、淮河以南等地区水污染状况对减排变化较敏感。若全流域COD入河总负荷削减50%以上,流域水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但北汝河、洪汝河中游、沙颍河下游、涡河上游依然为劣Ⅴ类水体,这一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污染的贡献比较大。③为改善淮河流域水环境状况,必须加强对入河COD排放的控制,但同时对重点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也不可忽视。研究将为流域水污染防治、水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指导,也为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辽河化学需氧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和水文资料为基础,分析COD和流量、悬浮物之间相关性,阐明悬浮物对辽河COD贡献的变化。辽河自2000年开始,流量显著下降,西辽河输沙量的减少,悬浮物对辽河COD的贡献下降;通过对比辽河和典型受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的浑河COD、DO和BOD/COD比值,分析主要支流COD变化,辽河近年污染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甘肃段工业行业水污染物空间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雪迎  杨曦  乔琦  刘丹丹  张玥  赵若楠  白璐 《环境科学》2022,43(5):2459-2466
为研究黄河流域甘肃段工业废水污染的空间排放特征,运用系统聚类法,构建水污染物空间分类模型,引入污染综合评价指数,测算空间关联特征,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工业水污染物排放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2017年黄河流域甘肃段总工业企业数量为7 224家,企业类型以小型和微型为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主要集中在安定区、麦积区和西固区,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排放主要集中在西固区、安宁区和红古区,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是主要贡献源.黄河流域甘肃段57个县区可分6种污染类型,水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指数在空间整体上存在明显空间正相关,高值簇和低值簇集聚现象显著.研究结果可为管理部门制定差异化的水环境管控对策,实行分区分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8.
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水质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夏军  窦明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7):302-304,308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探讨了一种多参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质生态模型(WASP4)。在阐述其原理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汉江武汉段1992年性水华事件的实例进行水质模型,其特点是,不仅能够较好地模拟浮游植物的变化过程。而且能够提供发生水华问题的原因和生态机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冯思静  姜滢  宋康  刘朝 《地球与环境》2013,41(2):180-184
文章介绍了模糊聚类分析法,并运用此方法对位于阜新境内的辽河支流——柳河、绕阳河和养息牧河的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进行了聚类分析。在9个监测断面中,受污染最严重的断面位于养息牧河下游方向,此断面中,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的污染指数均严重超标。研究结果表明,辽河流域阜新段地表水水质己受到严重污染,不可以作为饮用水源地水源。聚类分析结果与实际污染情况相吻合,能客观地反映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这为制定辽河水环境治理方案和宏观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河道曝气提升河流水质的WASP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朱文博  王洪秀  柳翠  张建  梁爽 《环境科学》2015,36(4):1326-1331
曝气充氧是修复受污染河道的重要技术,数学模型是预测、评估环境污染状况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应用WASP水质模型评价不同时段河道曝气对河流水质的提升作用.初期模型验证结果表明,WASP水质模型拟合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可为水污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曝气条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河道曝气能够有效降低河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4-N)浓度,改善水质;随着曝气河段内溶解氧(DO)水平的提升,水质虽不断改善,但改善幅度逐渐减小;全年不同月份曝气效果差异显著,5~9月曝气效果较好.结合经济投入和环境效益,最终确定夏季提升DO水平达到4 mg·L-1为河道曝气最优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