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除草剂丁草胺和重金属镉(Cd)复合污染对两种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及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单一污染中,丁草胺和Cd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随土样不同而异,随农药浓度及培养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复合污染中,两种土样的复合污染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与单一污染相比,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依次表现为:丁草胺>Cd与丁草胺复合污染>Cd.建立了丁草胺和Cd在不同浓度配比下对土壤呼吸强度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2.
铅、锌、镉都是土壤中的痕量元素,它们在天然土壤中含量很低,正常情况下,土壤中含镉为0.01—2ppm,平均为0.35ppm,含铅为2—300ppm,平均为35ppm,含锌为1—900ppm,平均为90ppm。它们都是环境中重要元素,现已证明,铅和镉对动植物都是有害的。锌是动植物的营养元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过量的锌对人和动物可能有致癌性。因此,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多少对动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土壤背景协作组提供的数据,对北京、南京、广东地区土壤中铅、锌、镉的含量水平、元素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样品来源及分析方法 根据各地区土壤母质类型,远离污染源以及按野外观察划分自然层次,采集不同类  相似文献   

3.
水溶液中三氯甲烷的半导体光催化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TiO_2为催化剂,采用300W高压汞灯对水溶液中三氯甲烷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经80分钟光照后,水中的三氯甲烷浓度可以从50ppm降至8ppm。其降解产物为HCl和CO_2。  相似文献   

4.
美国农业部农药降解实验室专家提出一种现场处理除草剂污染的有效方法。具体步骤为:污染物先经臭氧处理18小时,再在生物活化土柱中循环48小时。结果表明,污物中阿特拉津、丙腈津和甲氧毒草安的浓度分别从17、30和82ppm降至5ppm以下,而百草枯的浓度也从40ppm降至20ppm。实验还发现,污物中上述四种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综述了甲草胺和丁草胺的物理化学性质,总结了它们在土壤和水中的迁移,吸附和微生物降解转化,对动植物的毒性和作用机制,酰胺类除草剂在分析检测方面的进展以及在污染的防治与修复方面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6.
土壤镉胁迫下菲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菲和镉为供试物,对沈抚灌区土壤中土著菌进行筛选试验,筛选出一株菲降解菌,命名为W.J,同时测定在不同浓度镉胁迫下,菲为单一碳源时W.J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镉胁迫下W.J对菲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镉30 mg/L时,60 h时菲降解率在65%以上.16s rDNA测序比对发现,W.J与Alcaligenes(产碱杆菌属)同源性最高,为99%.通过对W.J生长曲线的测定,发现其对数生长期为0~20 h,这为W.J菌株保存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高浓度镉在W.J的生长后期对其有明显的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7.
除草剂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联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除草剂阿特拉津和丁草胺为供试毒物,研究了它们对麦穗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表明,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 )分别为41.64、0.33 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4.164、0.033 mg/L.因此,阿特拉津对鱼类是一种低毒除草剂,丁草胺则对鱼类具有较高的毒性.在阿特拉津与丁草胺的联合毒性试验中,24、48、96 h的相加指数分别为0.056、 0.053 、0.084,表明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联合毒性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德国科学家测定了14座不同高度(20~80米)、不同年代(>60年或14~30年)建造的输电线塔周围表土(0~10厘米)中重金属含量。由于输电线塔均建于草地上,故附近无其他重金属污染源。取距输电线塔四周5、10、20米的土样,用硝酸提取法分别测定镉、铬、铜、镍、铅、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土壤样品中含锌量均高(最高可达372ppm)。而仅在建造最久的输电线塔下的土壤中,测得400ppm高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是水处理中的难题。本研究发现一株白腐真菌Ganoderma Sinensis不仅可以通过富集作用去除重金属镉(Cd),而且对蒽具有降解能力。当Cd的浓度为10~30 mg/L时,该菌株对Cd的去除率为6.78%~21.9%;当蒽的浓度为10~30 mg/L时,菌株对蒽的降解率为18.25%~33.3%;当Cd和蒽同时存在于培养基中时,随着Cd浓度的增加(10~30 mg/L),对菌株的生物量及蒽降解的抑制作用也在增大;而随着蒽浓度的增加(10~30 mg/L),菌株的生物量及Cd的富集能力并未受到显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有望用于镉和蒽复合污染的水体处理。  相似文献   

10.
可溶性染料光催化降解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本文研究了使用半导体光催化法处理可溶性染料水溶液的降解情况。以直接耐酸大红4BS、酸性红G为例进行了试验。实验表明,在浓度约为10ppm的水溶液中,当高压汞灯照射20~30分钟后,两染料都已脱色,并伴随染料分子中的芳环断裂。  相似文献   

11.
甲胺磷在水稻茎叶、谷壳和糙米中残留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稻茎叶、糙米和谷壳中甲胺磷的残留分析方法.茎叶、糙米和谷壳中甲胺磷的最小检出浓度分别为0.005ppm、0.01ppm、0.01ppm.在0.1ppm和0.05ppm添加浓度下,糙米回收率分别为83.6±3.98%、80.0±3.1%.在0.1ppm、0.05ppm添加浓度下,谷壳中回收率分别为82.4±3.3%、76.1±1.61%.在0.5ppm、5ppm、15ppm添加浓度下,茎叶回收率分别为86.2±2.72%、78.4±2.92%和82.6±2.89%.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土培实验,研究添加1%在300℃和700℃制备的甘蔗叶生物质炭(BCst-300、BCst-700)和蚕沙生物质炭(BCse-300、BCse-700)对复合污染土壤中镉生物有效性和阿特拉津消解的影响;从土壤p 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初步探讨添加生物质炭影响土壤镉生物有效性和阿特拉津消解的机理。研究表明,添加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同时加快了阿特拉津的生物降解,培养结束(60 d)时,添加BCst-300、BCst-700、BCse-300和BCse-700土壤中有效镉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3.03%、31.43%、47.84%和38.69%,阿特拉津消解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45%、7.85%、49.10%和40.76%,其中蚕沙生物质炭对降低土壤镉的有效性以及促进阿特拉津生物降解效果优于甘蔗叶生物质炭,且BCse-300的效果最为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与土壤p 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说明提高土壤p 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外源生物质炭降低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的重要机制;阿特拉津残留量与土壤p H值、阳离子交换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性,表明生物质炭可以通过改变土壤p H值、阳离子交换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从而促进土壤中阿特拉津的降解。  相似文献   

13.
镉存在于自然界,为人体非必需的微量元素。食物饮料、蔬菜等含有微量镉,所以正常人体内也含有微量镉,并且每日从尿中排出。镉与人体关系密切,据报道,镉与高血压发病有关,长期饮用被含镉工业废水污染的水,可引起生活性镉中毒——骨痛病。镉在工业上有广泛用途,因此尚有职业性镉中毒。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一些作者认为前列腺、肺及其他器官癌症发病率增加可能和职业性镉接触有关。血液中镉的含量是反映机体镉负荷的指标,作为镉中毒的参考依据,所以测定血镉是有价值的。但目前通常所用的测定方法,尚存在着取血量多(10毫升),方法不够灵  相似文献   

14.
植物材料中微量氟的测定难得精确结果,早已引起了分析工作者的注意。Jacobson等(1a)在1969年报道,有31个单位参加的关于植物氟的协作研究表明,彼此实验室间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7~25.4%。在1972年又报道(1b)有64个单位参加的关于植物氟的分析方法及技术的协作研究表明,实验室间的标准偏差从0.7ppm(对4ppm样品)到53ppm(对365ppm  相似文献   

15.
镉污染主要来自铅锌矿开采和冶炼。冶金、电镀、颜料、塑料、农药、电池、电视机荧光屏等生产需用镉。再加上能源燃烧、抽烟等也排放镉,致使环境中镉的“本底”值增高,人体内镉的生理负荷量也相应增高。据调查,现代人身体中镉负荷已比原始人增长约100倍。镉除了诱发“痛痛病”,还和人群中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动物实验证明,镉急性中毒可致睾丸  相似文献   

16.
工业废硫酸、废酸磷肥、土壤、农作物及兔肝等环境样品中残留的甲苯、硝基甲苯和二硝基甲苯,以二硫化磺萃取富集后,用带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回收率在80%以上。甲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2ppm,确墓甲苯为0.002ppm,二硝基甲苯为0.1ppm。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地带性黄壤的镉形态分布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心区域——黔中地区进行了农田黄壤样品采集,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土壤镉形态及pH、钙、镁的分析测定,探究了喀斯特背景对黄壤中镉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黔中地区黄壤全镉为0.184~3.316mg/kg,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各形态镉含量随污染风险等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p0.01)。黄壤中的镉主要以残渣态及可还原态存在,可交换态镉占全镉的17.52%(质量分数,下同)~22.83%,且随着风险等级的提高,可交换态镉向更为稳定的形态转变。可交换态镉与全镁、可交换态镁均显著负相关(p0.05),镁组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黄壤中可交换态镉含量,对镉的生物有效性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镉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0、0.05、0.1、0.5和1 mg/L)处理7 d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向日葵幼苗对镉的吸收显著增加。1 mg/L镉浓度处理时,叶、茎和根中镉浓度分别为0.05 mg/L镉处理时的16.3、19.2和581倍;根中积累的镉含量明显高于叶和茎, 各浓度根部积累的镉分别为叶和茎的37.8~63倍和29.4~41倍。镉胁迫显著抑制向日葵幼苗生长和叶绿素合成,当镉浓度达1 mg/L时,整株植物生物量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的55.9%和52.6%。镉胁迫下向日葵幼苗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1 mg/L镉浓度时,根中含量分别为对照的4和5.8倍。向日葵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与镉胁迫浓度呈明显的倒U字型关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在0.05 mg/L镉浓度时达到最大值,叶、茎、根中的POD活性分别在0.1、0.1和0.05 mg/L镉浓度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香蒲根系对水中镉的根际过滤效果及富集量。结果表明:在镉浓度1 mg·L~(-1)的静止水体中,香蒲根际过滤对镉的去除率为66%;在相同镉浓度并且水力停留时间为8 h的流动水体中,镉去除率为52%。香蒲体内富集的镉约90%集中在根部,且第1天镉的去除速率最快,镉浓度以约0.1 mg·h~(-1)速率下降;在静止水体中,香蒲根系7 d对镉的富集量为682.99 mg·kg~(-1)(DW),动态水体中香蒲根系富集量达1 096.94 mg·kg~(-1),可有效去除水中的镉。  相似文献   

20.
以镉含量为200 mg·kg~(-1)的模拟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电动修复技术对土壤中的镉进行去除。实验研究了不同修复电压下电流密度、电解液pH值、土壤中镉含量的变化,并重点研究了修复电压对土壤中镉迁移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通电电压越大,电场强度越强,镉的迁移量越大,电动修复效率越高,当修复电压为50 V时,阴极区域附近镉的迁移量与修复电压为5 V时相同位置镉的迁移量相比可以提高30%,实验结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过程中镉的迁移量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