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伦理与原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环境伦理也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分野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鼎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是合理吸收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 ,它要求人们在对待环境的行为中必须善待自然、关注未来和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理论架构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构架的根据.主要体现在:从自然内在价值论与自然权利论的角度出发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提供了合理性证明:通过对人与自然间伦理关系的确定、道德原则规范的制定及对人类道德境界的全新诠释,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道德观支持;通过对“环境公正”理论的深入阐发.丰富和完善了“公正”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本文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演化为线索,阐述了二者的内涵及实质,剖析了二者争论的焦点,讨论了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环境权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视角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是于20世纪中后期基于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新的理念,已经成为环境法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一般认为,环境权维护的是人对环境的权利及利益,是传统人权理论的延伸与扩展。但环境权在其从提出、发展及被人们所逐渐接受的过程中就充斥着各种争论,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观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观等各种主张。突破传统法学的樊篱,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视角对环境权理念予以审视,从而以环境权为中心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积极推动环境权入宪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重视环境权的现实意义,将环境权的具体权利框架在法律体系中建构起来,推进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转化,有益于促进环境权的进一步发展及环境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将人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延伸到了人与自然,认为人既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本文从环境伦理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提出环境伦理原则的确立,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判断,环境伦理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观照。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借鉴“范式”理论探讨和研究了循环经济范式替代末端治理范式的变革:①自然资源的价值得到重估。循环经济范式中将自然资源列为最重要的资源形式。认为它是人类社会最大的资源储备,提高资源生产率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②不同生态伦理得到整合、提升。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基础强调“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主张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承认“生态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权利。它既包含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兰种生态伦理追求人类道德完善的合理成分。又补充了各自其不完善的方面o③生态阈值的研究得到深化。循环经济范式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认为生态阈值是客观存在的。强调在生态阈值的范围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原来的仅对人力生产率的重视转向在根本上提高资源生产率。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切实有力地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④深层生态学的研究得到加强。循环经济范式是一种深层生态学。符合天人调谐的理念。它不仅强调技术进步.而且将制度、体制、管理、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注重观念创新和生产、消费方式的变革.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关系的谐谐化、法律化是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人与自然关系法律化的观念已经开始逐渐影响到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变革,即将自然的权利纳入法律关照的视野,考察自然权科在现实法律中的渗透机制以及对自然权利进行司法救济的现实路径.才能实现对自然权利的有效保护.而前提是打通对自然权利进行司法救济的理论基砷,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信托理论和代理制度的一般原理和环境公共信托理论的发掘.探讨自然权科司法救济的理论依据,为自然的法律地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为开拓保护自然的权利路径提供了借鉴意义.更为本文论述的理论增加了实践的可行性支持.实现有司法救济的自然权利是本文探讨环境公共信托的目的所在,以期人与自然法律化的理论基础在我国环境法实践中生根发芽并结出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8.
环境-社会系统的三元结构是指人、社会和自然三元。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对这三元运动机制的协调。从环境-社会系统的视角看。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三种生产的和谐运行与环境—社会系统的稳定演进.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整体的高效益。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是资源生产的矛盾和资源配置的矛盾.因此。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在争取“人-社会-自然”和谐演进的前提下。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以及自然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7万言的《人口环境论》,是由曹占泉著、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化探索”丛书中的一部。该书在结构上分为三大部分——自然篇、工程篇和社会篇。这个结构,遵循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逻辑进程,反映了人与自然这一对矛盾在不同发展层次上的关系、状态和结果。“自然篇”的主题是:自然制约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口发展十分缓慢。但自17、18世纪以来,世界一些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工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必要的伦理学基础,并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论观点,这对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idea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was first ascertained as a universal concer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then became a fundamental part of environmental law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serious disasters brought by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xtreme environmental crisi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safeguard and defend human rights and ultimately facilitate producing better conditions of life on earth by stretching and expanding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human rights. But there are endless debates since environmental rights appeared and various views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such as anthropocentric doctrine and organism's centre doctrine.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viewed environmental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rather th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to promote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to be embodied in the constitution. This articl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built a concrete structure within the legal system that coul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from ‘should have’ right to practical right,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their weightiness in the legal system.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环境改良主义在人们的环境道德启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在法律改良方面却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从法学的角度看。环境改良主义把适用于自然人的代理和监护制度直接适用于自然物是对人与自然物区别及法律本身性质的漠视;把人负有的保护环境的义务解读为自然物拥有权利的佐证不过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误读。假定自然物权利在伦理学上是成立的。但也并不意味着它在法律上同样成立。也就是说.道德和法律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但不是所有的道德都可以转化为法律。因此,环境改良主义应当重新审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在人们的道德启蒙而不是法律的改良上。  相似文献   

13.
The inexplicit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s lies in its fuzziness.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s discussed, unit environment shows intra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and duty of 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s, and constructs a symmetrical system arrange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possi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unit 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symmetrical system arrangement to avoid the inexplicit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s is discu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the validity of offering and implement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必将对上层建筑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这个意义上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法学基础理论的影响 ,剖析了可持续发展中环境与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期推动法理学的改革和发展 ,进而更好地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环境产权的泛效率源于其自身的模糊性。环境单元化旨在探讨环境产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环境产权效率与责任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建立两者相对称的产权安排。本文通过环境产权单元化可能性与可行性的理论分析。从制度供给和实施的有效性上.探讨了这种制度安排对解决环境产权泛效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与中国环境立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当今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而克服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危机,是建立生态文明的主攻方向之一。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修改完善我们的环境立法,从而规范预防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生态保护与天人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时代。探寻“天人合一”向“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现代性转化的途径,将有助于我们重瓤认识自然,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人类的道德责任意识及科学实践精神,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工业革命后,特别是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西方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被破坏为代价的。20世纪60年代后,自然意识的兴起使西方国家变革了社会发展观,自然意识已成为西方国家处理人地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个过程本身对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本文介绍了自然意识的缘起。比较了自然意识与人本环境论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其主要特征的分析,探索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提出了自然意识对生态旅游规划的五点指导原则;并结合安徽板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介绍五点原则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nciple of free trade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acute and multifaceted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diversity of WTO activities implies the necess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utilizing the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of specialists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ecologists. In this paper, provisions of the WTO set of agreements and procedures for dispute settlement within the WTO framework are considered as appli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