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经一致性检验计算得综合评价值,运用MapInfo软件进行图层展示。通过分析晟泰村生态适宜性,明确生态规划中存在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土地布局,从而有利于晟泰村生态规划的实施,达到土地资源优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楠  李海光 《城市环境》2002,16(1):12-14
主要阐述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且究其根源,对症下药,提出了明晰土地产权,建立土地利用听证制度,完善土地立法,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开发土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常熟蒋巷村作为典型的江南乡村在其近几年的发展建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村建设模式,文章主要针对蒋巷村现状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提出了几点环境建设意见,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的乡村环境。  相似文献   

4.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问题,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循环社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需要在土地资源领域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本文拟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分析循环经济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思路引入到土地利用中,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矿区开采对土地环境的破坏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矿区土地环境与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变化为基础,首先分析了矿产开采对地表环境的破坏特征;根据GIS原理,建立了矿区土地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利用空间信息技术,通过对矿区土地环境和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描述,重点构造了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编制土地环境与资源在不同时期的对比、预测和规划分析模块,为矿区土地环境的综合治理及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A村土地整理项目生态环境要素中选择8个生态环境影响指标,分析土地整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整理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土壤的肥力得到提高,但对农村水环境、原有植被环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造成不良影响。基于绿色发展观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提出将环境保护纳入土地整理目标,土地整理生态评估,减少建材使用等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期望缓解农村土地供需同时达到良好的农村生态保护效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地资源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近些年来,我国在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与资源战略、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安全与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等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学科最新成果及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成效和前景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学科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新时期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8.
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机动车辆毁地和旅游等人为活动给浑善达克沙地东部的森林—草原交错带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为了使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并对退化沙化的土地进行整治和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安全的洞庭湖区土地资源调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光贵  鲁滔  黄博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Z1):342-346,444
利用洞庭湖区土地资源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洞庭湖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变化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洞庭湖区土地资源利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进行了识别,从生态安全角度出发,提出了洞庭湖区土地资源分期分区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土地利用率快速升高,增加了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是我国的土地资源变的稀缺,因为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浪费了土地资源。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完善相应的土地利用制度,来改善我国土地资源稀缺的状况,强化我国的对于土地利用率,提高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加快土地利用的转型,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频繁利用土地,降低了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为了改善目前这一状况,土地转型已经成为我国迫在眉睫的任务了。本文主要论述了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和改善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硅砂矿地貌、自然条件及周边环境等特征,确定硅砂矿土地复垦的方向为林地和鱼塘。简要介绍硅砂矿土地复垦的开采流程及闭坑后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的技术要求,提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过程具体措施及预防控制。通过开展硅砂矿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工作,把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恢复为可利用的土地,缓解了矿区土地减少的趋势,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亮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11):156-160
对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再将其理论应用到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当中,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借鉴.本文正是利用循环经济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导向作为指导依据,以盐城市为例,通过对盐城市的现状分析和整理得到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全面展开循环经济理念视角下的盐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林俊宏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2):155-160,164
水不仅是人类生存之本。而且支撑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水资源数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质量等方面对2001年-2007年厦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虽然厦门市在节水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厦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且水环境质量也有待改善。最后针对厦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开源、节流、保质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WNN模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璐  谢俊奇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8):1395-1403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WNN)模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决策研究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了决策依据。论文采用WNN模型,通过利用甘肃省榆中盆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方式决策分析模型,分析出农业生产、建设发展和生态保护三种需求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方式类型。结果表明:①榆中盆地农业生产需求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半粗放利用为主;②建设发展需求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以过渡型利用为主,且偏于粗放利用;③生态保护需求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半粗放和粗放利用为主。论文运用WNN模型对土地利用方式决策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松嫩盆地水资源分布特征、开发潜力及21世纪用水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国土规划和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松嫩盆地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加上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已经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松嫩盆地各项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实现松嫩盆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论文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研究目的,首先分析了松嫩盆地水资源的分布特征;然后在统计现有利用量和预报未来需水量的基础上,得出水资源的开发潜力;最后提出了松嫩盆地水资源在21世纪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UN-SDGs),融入生态系统服务,建立了面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村落和农牧户尺度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西藏典型易地扶贫搬迁迁入村——白朗村及村内农牧户在搬迁前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在村落尺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后迁入村在消除贫困(SDG 1)、能源可持续(SDG 7)和可持续住区(SDG 11)三项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数值较搬迁前显著增加,但可持续发展指数总分降低2.91%;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直接影响的农牧户收入、用水和交通等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从49.4%增加至54.23%,但政策间接影响的生态系统相关的指标,其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由50.6%降低至45.77%;在农牧户尺度,易地扶贫搬迁显著促进了搬迁农牧户消除贫困(SDG 1)和体面工作(SDG 8)目标的实现,且在村落资源总量有限、大量人口迁入的情况下原住农牧户各项可持续发展指标依然稳定增长。研究为白朗村搬迁后的管理和投入工作提供方向,并为未来其他地区搬迁工作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迁入人口数量的确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南沙地区是广州城市空间“南拓”发展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南沙地区湿地资源丰富。南沙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湿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根据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详细分析了南沙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为南沙开发建设中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作为人类一切活动载体的土地,其生态环境显得愈加重要。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定量度量生态经济发展协调状况及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是基于Bicknell的投入产出模型探讨了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进行动态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一定区域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费,为衡量土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状况,作出科学的决策提供定量工具。并从土地利用角度出发,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铜陵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矿区的环境保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系统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水平度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以铜陵市为实例分析,铜陵市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值达0.835 7,整体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规划目标合理,资源利用转换效率高,矿产开采效率和矿业结构调整措施合理;但生态环境协调性有待加强,环保投资率偏低,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 ,分析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征 ,构建了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水资源现状、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压力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4个方面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按照此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我国 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 ,然后按照评价结果将其分为高发展组、较高发展组、中等发展组、较低发展组和低发展组 5个类型 .从空间分布上看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基本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趋势 .从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看 ,除了水资源禀赋外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成为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从评价中还发现 ,水资源禀赋同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一定的反相关关系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