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居高不下,环境应急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正>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国家中小学自我防范安全常识》都有具体的要求。纯净少年儿童的生活环境,提高少  相似文献   

3.
欧阳光 《环境保护》2011,(12):20-23
环境宣传教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全国环境宣教工作一方面要力促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尽快转变;一方面要有效化解因环境公共事件引发的社会矛盾,引导公众自觉、自愿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与环保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成为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要议程.本文阐明,在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管理中,除了应严格遵循<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关规定外,还应充分运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有效加强我国环境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5.
"邻避"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尚未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必然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邻避"风险是环境社会风险中的一个部分,呈现独特的演化规律。环境风险是"邻避"风险的原始起点和内核,其他风险附着于环境风险之上,在信息传播和抗议活动过程中相继卷入,形成"漩涡场效应"。我国的"邻避"突发事件反映了当前发展阶段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具有明显特点和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防范化解"邻避"风险,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创新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集成协同威力。  相似文献   

6.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在分析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基础上,从深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与衔接、长江经济带环境风险防控、跨国界河流安全保障、区域环境风险应急与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诱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既给高校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本文从国际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管理因素、社会各界四个方面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现有的突发事件都重在事后处理,应当做好防范机制和预警机制,将突发公共事件对高校的危害减少至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突发性环境风险隐患日益突出,尤其是涉及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突发环境事件,其波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针对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首次将"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维护环境安全"列为重要的规划任务,突发环境风险的防范与应急管理正在逐步加强。但是,部分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的现状仍不容乐观,针对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工作还比较滞后。  相似文献   

9.
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作为《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的一条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而要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对应急预案的科学制定和规范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环境应急管理是政府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相关部门为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是政府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处置、恢复等动态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许多侵害公众环境权益的事件的发生,有些甚至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迫切需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但我国现在在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的立法规定上存在缺陷,限制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应该赋予环境保护行政监督主管部门、检察机关、公民、环保社团的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通过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的扩展,来维护我们公众的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12.
公共安全事件是特定情境下“时—空—人”多要素交互作用时空过程的结果,国土空间公共安全规划和相应的能力建设是应对公共安全事件长期而重要的抓手。在构建公共安全规划中“时—空—人”互动的研究框架基础上,分别对“预防、预警、应急、灾后”四个阶段的相关研究和工作重点进行审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国土空间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技术方法和保障支撑体系。首先,在内容体系方面,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国—省—市—县—镇等多层级规划编制体系和全国一盘棋的应急响应机制相适应,开展综合规划与专项规划编制,重点解决面向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空间、设施、应急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在技术方法体系方面,构建和完善公共安全事件的时空要素识别与分析、时空过程模拟与预警分析等方法和技术支撑体系;在保障支撑体系方面,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新基建建设,构建和完善时空可达的公共安全设施体系和公共安全导向下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优先发展卫星城镇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加剧了交通、能源、卫生、环境等一系列自然矛盾和社会矛盾。通过分析中国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及其弊端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借鉴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限制主城区发展、优先建设卫星城镇,以解决城市发展矛盾、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卫星城镇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原则具有保障环境法基本价值实现的重要功能。基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博弈制度变迁理论、环境法理等学科背景,环境管理权来源理论、博弈制度变迁理论、有效社会监督理论和环境权理论分别构成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坚实埋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会给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光靠政府采取措施、调整政策、加强环境公共事务的管理还不够,还必须有广大民众,各个层次的社团、组织的参与。文章从民众、民间团体、国际组织3个层面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必然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已经使环境资源配置日益成为引发社会问题的主要变量之一.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的环境资源配置不合理引发的"公地悲剧"表现在时间轴上即为"时间困境".因为激励机制不足和成本过高等,靠市场机制的产权明晰和政府的强制管理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环境资源配置的"时间困境".相反,在经济高速发展态势下,目标趋同的政府和企业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联合,造成现行环境管理权威结构的失衡.由公众自发形成的社会舆论在合法性前提下,有着解除"时间困境"的内在动因和成本优势,可以发展成为环境资源配置过程的有力的监督要素.要实现环境管理权威结构的内在制衡,还需要从公众内在自觉、外在制度,以及知识协助等三方面对内外环境进行创设.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互联网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变革的主要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时代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可以实现环境污染治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进而增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警能力以及促进公众对环境监管的深度参与.本文重点从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三个层面阐释"互联网+"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变革的主要表现.在政府层面主要表现在通过"互联网+"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宣传和信息公开对环境危机事件进行舆论引导两个方面;在企业层面则侧重表现在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开展环保宣传、强化环保理念两个方面;在社会组织层面表现在通过"互联网+"开展环保宣传、组织公益行动,促进民意表达渠道畅通、推动公众积极参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政府为核心的环境行政行为、现行的诉讼法、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皆不能实现对我国环境公益的有效保护,在环境法的全球化与趋同化形势下,论我国有必要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来保护环境公益。  相似文献   

19.
邻避行动的现有研究通常更关注利益分配是否公正,补偿措施是否到位,政府是否失责等.然而,邻避行动的另一诱发因素来自于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基于这一视角,邻避事件中公众与政府的冲突问题被还原为管理问题,矛盾的纠结点被归纳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问题.通过运用参与式评价工具,对K市垃圾焚烧项目各阶段的公众参与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邻避行动的成因与演变逻辑,制定了公众参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推进,现有各级环境监测站将成为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目前其承担的社会委托性监测工作必将逐步分离出来,并交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完成。当前在云南省应运而生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在区域分布、人才、技术及监督管理上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他们不断发展,使其成为各级环境监测能力的有效补充,成为为社会和环境管理提供服务的可靠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