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HPLC测定大气中的光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用0.25%的苯胺溶液吸收大气中的光气,所形成的1,3-二苯基脲衍生物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回收率为98.1% ̄100.8%,最低检出浓度为1.7×10^-4mg/m^3,线性范围为0.1 ̄340ng,相对标准偏差为1.23%。  相似文献   

2.
微电解杀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表明,用杀藻器进行微电解杀灭湖泊中藻类的效果显著,当进水流量1m^3/h,电流密度为8.9-11.8mA/cm62以及当进水流量0.5m^3/h,电流密度在5.9-8.9mA=cm^2时,杀藻效果均极好,明显破坏藻类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使藻类的光合使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3.
崔娜  刘松岩 《环境科技》1995,15(6):48-50
本文提出了在乙二胺和乙二一盐酸体系中,以阳极溶出伏安法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铜、铅、镉、锌的新方法。各元素浓度在Cu0.4 ̄260ng/ml、Pb0.2 ̄340ng/ml、Cd0.06 ̄110ng/ml、Zn0.4 ̄400ng/ml时,浓度与溶出峰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重庆大气汞初步调查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重庆市大气汞调查结果表明,重庆渝中区及近郊区大气汞浓度范围为9.2~101.5ng/m3,平均34.4ng/m3;大气汞形态90%以上为气态汞;大气汞分布在工厂区及城市中心较高,城外较低,自然保护区最低。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上海市大气中人工放射性本底水平,于1989年9月-1991年11月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大气气溶胶采样后1天和采样后7天的总β放射性(包括人工的和天然的)浓度分别为9.3×10^-2Bq/m^3和2.6×10^-3Bq/m^3,其中^90Sr浓度<1.8×10^-6Bq/m^3,^137Cs浓度<1.3×10^-5Bq/m^3;雨水沉降物总β放射性(包括人工的和天然的)沉降率为0.78Bq/  相似文献   

6.
呼和浩特市大气中酞酸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不同功能区和不同季度的大气中酞酸酯污染物的采样监测调查,证实了酞酯不仅存在于大气中,且浓度比较高,为531ng/m^3,是草原地区背景值(10-33ng/m^3)的16倍以上。根据调查表明,不同功能区中大气中酞酸酯(DNBP和DEHP)的浓度差异较大;相同功能区的不同季节,酞酸酯浓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但酞酸酯浓度与大气颗粒物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冬、夏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和0.  相似文献   

7.
电厂冷却系统对梭幼鱼和对虾仔虾卷载效应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青岛电厂运行观测和模拟实验,分析了卷载效应中机械损伤和高温冲击对梭幼鱼和对虾仔虾的危害。研究表明,电厂冷却系统内流速≥2.0m/s,滤网孔径8mm时,对体长7-17mm和20-34mm仔虾的致死率分别为28.3%-55.3%和28.6%-66.9%;对体长20-40mm梭幼鱼的致死率为63.4%-78.8%。卷载致死率与生物的密度、体长及形态特征有关。模拟实验结果为:0.9-1.05m/s的流  相似文献   

8.
采用活性炭管吸附大气中基苯乙烯,以二硫化碳洗脱,以溴水加成后,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测定苯乙烯的二溴加成物。本方法适合于检测多种污染物共存的大气中痕量苯乙烯。其线性范围为0.015-0.74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1mg/m^3;重现性实验的变异系数为2.3%:当活性炭管吸附苯乙烯在2.9μg时,回收率为90%,吸附苯乙烯0.29μg时,回收率为72%。  相似文献   

9.
呼和浩特市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上酞酸酯的污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大流量采样器和五段分级采样头,对呼和浩特市冬夏两季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中酞酸酯(PAE)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酞酸酯含量范围为683—744ng/m3(标),其中富集在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70μm以内的占725%—912%,富集在≤11μm以内的占100%—455%.  相似文献   

10.
在pH3.4,8-羟基喹啉、甲基橙的浓度分别为43μmog/L、13μmol/L的0.1mol/L(NH4)2SO4底液中,用阳极溶出伏安法直接测定水体中Sb^5+。其线性范围为0.26~5.2nmol/L,方法的检出限为0.1nmol/L;9次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为0.8%;回收率为95.6%~104%。大部分常见阳离子不干扰测定。  相似文献   

11.
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土壤中的金属元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硝酸-盐酸-氢氟酸-双氧水作溶剂,通过微波消解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锑、砷、铍、镉、铬、铜、铅、镍、硒、银、铊、锌,优化了微波消解仪和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的工作参数,研究了共存离子的干扰和消除方法。优化后的微波消解酸体系及用量比例为HNO3∶HCl∶HF∶H2O2=5∶2∶3∶1,方法线性良好,各元素的检出限在0.000 2 mg/L~0.010 1 mg/L之间,土壤样品测定的标准偏差在0.001~0.051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5.5%~108.5%之间。该方法检出限低、精密度高、准确度好,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对重金属离子铅镉铜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活性炭对水溶液中重金属离子铅镉铜的吸附行为,分析研究了ICP测定重金属铅镉铜的分析方法,并对分析的最佳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00 mL溶液pH值为4.8,活性炭用量0.2000 g时,活性炭对Pb^2+、Cd^2+、Cu^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可达到52.54 mg/g、35.65 mg/g、57.05 mg/g。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重金属测定前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土壤样品的前处理分别采用全自动样品消解仪及微波消解仪进行消解.按照国标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铅、镉、铜、锌、镍、锰.根据消解情况及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对消解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全自动样品消解仪消解土壤样品,操作简单、方便,最大程度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安全,并且消解效果良好,避免了土壤样品赶酸过程导致蒸干,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准确可信.微波消解法消耗的试剂量较少,样品受污染的风险小,引入的试剂误差小.  相似文献   

14.
尹雪  陈家军  吕策 《环境科学》2014,35(2):733-739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洗涤修复中最常用的洗涤剂,然而其难降解性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污染场地重金属形态分布对其环境风险至关重要.以某化工场地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为对象,为减少EDTA用量,开展室内振荡实验考察EDTA与EDDS复配对As、Cd、Cu及Pb的洗脱效果和最佳复配比条件下洗涤前后重金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洗脱条件下,As、Cd和Pb去除率在EDTA∶EDDS=7∶3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2.67%、38.71%和31.09%;Cu在复配比为9∶1时可达16.91%.洗涤后,As的铁锰氧化态含量升高,会增加一定的环境风险;Cd的形态分布大体与原土一致;Cu和Pb的洗脱主要来自铁锰氧化态,其中Pb的铁锰氧化态洗脱量最大,而有机结合态所占百分比降幅最显著.复配体系不仅对4种重金属的洗脱率有一定提升,洗涤后重金属有效态比例也有所降低,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种土壤消解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标准样品,对比研究了3种不同消解方法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差异。将(1)电热板消解(2)密封容器消解和(3)微波消解三种土壤消解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多种消解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推荐实用、准确、高效、方便快捷的消解预处理方法。并对多种消解样品分别测定铜、锌、铅、镉、铬、镍重金属元素含量,验证推荐消解方法的预处理效率。结果发现(1)电热板消解法和(2)密闭容器消解法的测得值与标准值偏离较大,而(3)微波消解法的测得值最为接近标准值。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乐安河湿地水土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选取流域两岸富含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乐安河及至鄱阳湖段的典型湿地区域,分别于2012年4月(平水期)、8月(丰水期)、11月(枯水期)等不同时段采集不同样点底泥、表土、上覆水等环境样品,监测分析重金属Cu、Pb、Cd的含量,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乐安河湿地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乐安河流域各样点的重金属Cu含量最高,且各样点重金属的含量值均表现为Cu>Cd>Pb.以丰水期的重金属污染最严重,平水期次之,枯水期的重金属污染最轻.重金属Cu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乐安河上游;而重金属Pb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乐安河下游及入湖区域;重金属Cd的高值区出现在乐安河中游.表征重金属Cu污染的主成分贡献率为36.99%,表征重金属Cd的主成分贡献率为30.12%.底泥Cu和上覆水Cu、河滩表土Cu含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底泥Cd和表土Cd的含量也表现出强相关性.以上结果反映出水体、底泥和土壤中的Cu污染或Cd污染的来源具有一致性,主要来源于矿山开采排放的重金属酸性污废水;而其余组分间的相关性则表现不甚明显,反映出不同污染物的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污染谷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加工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查燕  杨居荣  刘虹  何孟常 《环境科学》2000,21(3):52-52-55
对污染水稻、小麦和玉米籽实中 Cd、Pb、Cu的分布及加工过程的去除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Cd、Pb、Cu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籽实各形态结构中的浓度分布不均 ,胚中浓度显著高于胚乳 ,且皮层和颖壳中浓度也较高 .但从单位重量籽实中的 Cd、Pb、Cu总量分布看 ,胚乳中占据绝对优势 .稻、麦籽实中 3种元素的浓度随样品加工浓度的升级去除率增加 ,水稻中 Cd、Pb、Cu的去除率可达 24.10 %、56.93%和 41.00% ,小麦分别为 61.66%、81.27%、78.37% .  相似文献   

18.
极端暴雨条件下广东北江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12年“6.25”暴雨径流过程为对象,研究广东省北江上游高桥断面在极端暴雨条件下水体理化性质与ρ(Pb)、ρ(Cu)、ρ(Zn)、ρ(Cd)(均为溶解态,下同)的变化过程;基于相关分析法,分析北江水质对水文过程的响应关系及各指标间的内联特点. 结果表明:暴雨径流期间,北江水质呈“大流量、高浓度”的特征. 暴雨径流发生前后4个典型阶段中,阶段Ⅰ(局部产流期)ρ(Cd)、ρ(Pb)仅为(0.48±0.09)和(1.91±0.29)μg/L,ρ(Cu)与ρ(Zn)基本未检出;阶段Ⅱ(以地表径流为主的全流域产流期)ρ(Cd)、ρ(Pb)、ρ(Cu)与ρ(Zn)均迅速上升,最高分别达1.80、12.34、6.18、52.57 μg/L;阶段Ⅲ(以浅层地下水径流为主的全流域产流期)重金属质量浓度整体较洪水期有所下降,但ρ(Pb)仍高于阶段Ⅰ正常水平,ρ(Zn)、ρ(Cu)和ρ(Cd)则低于阶段Ⅰ;阶段Ⅳ(深层地下水产流期)ρ(Cu)与ρ(Zn)已回落至未检出水平,ρ(Cd)持续下降,低于阶段Ⅲ和阶段Ⅰ,ρ(Pb)较阶段Ⅲ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阶段Ⅰ. 暴雨径流期间,溶解态重金属质量浓度与流量及浊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ρ(Zn)与ρ(Pb)、ρ(Cd)的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P<0.01).   相似文献   

19.
流动注射在线富集原子吸收法测定痕量铅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含铅、镉的试液中加入pH=5.72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3.20 mL,泵的转速恒为5 mL/min,用自制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对试液中的铅、镉在线富集150 s,1.50 mol/L HNO3溶液洗脱20 s,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铅、镉的含量。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80.0μg/L、0~40.0μg/L,检出限分别为3.0μg/L、1.0μg/L,富集倍数分别为40倍、35倍。用该方法测定地表水中铅、镉的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中国北方5个群体(青岛、烟台、兴城、大连、丹东)菲律宾蛤仔体内Cu、Pb、Zn、Cd含量,研究了4种重金属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遗传杂合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u和Zn、Cu和Cd、Zn和Cd具有显著的相关性;Cu和Zn相关系数最大为0.9832,线性方程为:Czn=5.207Ccu-7.5816;Cu、Zn、Cd与杂合度相关系数为正,bp与杂合度相关系数为负,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